1934年,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谢子长,英勇向前,却不幸被敌人击中前胸,身负重伤。第二年年初,已经当选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谢子长,由于伤势恶化,于当年2月21日在安定县逝世,时年38岁。
谢子长1935年年初逝世,而党中央和红军长征顺利到达陕北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份了,时间过去了八个月,因此毛泽东和谢子长并没有见过面,但是接下来毛泽东曾在延安三次为谢子长题写碑文,这又是为什么呢?

谢子长与刘志丹
1897年,谢子长出生于陕西安定县,曾在西安省立一中、榆林中学、太原学兵团就读,后回安定县创办民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谢子长和刘志丹一起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4年初,谢子长在战斗中负重伤,于是回到后方养伤,但彼时革命队伍所处的环境条件艰苦,谢子长伤势逐渐恶化。去世之前,他一直在等待刘志丹的到来,新年刚过,刘志丹来了。作为多年的老战友,两人一见面就紧紧地拥抱一起,随后两位革命战友开始就当时的革命问题进行了交流。
谢子长
虽说是交流革命工作,实际上是病重的谢子长在向革命战友交代后事。谢子长告诉刘志丹:“老刘,我已经伤到了这个程度,西北军委主席由你来当”,刘志丹不同意,“只要你在一天,这个主席就要你来当”,随后两人开始争吵起来,直到谢子长下达命令才算平息。
刘志丹走之前,摸了摸谢子长的被褥说,太薄了,换一换,不能受冻,但是谢子长回答说,不薄,这是热炕,不冷,从他们的简单交谈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之艰苦。
谢子长的儿子谢绍明当时已经10岁了,刘志丹问他,将来长大了要干什么,谢绍明回答说要像父亲一样成为红军战士,谢子长听到后倍感欣慰,当即就说,长大后和刘叔叔一起参加红军。也就是说,身负重伤的谢子长已经打算把儿子托付给革命战友了,但是仅仅在一年多以后,刘志丹也牺牲在了战场上。
陕甘宁边区
谢子长先后领导和参加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参与创建西北红军和开拓陕甘根据地,而正是这后来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毛泽东曾经说过:“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谢子长参与创建的这块根据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出发点,为后来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谢子长去世之后,由于他在西北根据地的重大影响,为了避免敌人乘虚而入,在谢子长埋葬之后西北军委文件依旧以谢子长的名义签发。到了1939年,陕北的革命形势已经大为好转,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为根据地创始人正式修墓,党政军民团体数千人参加了谢子长同志的迁葬仪式,6月23日,毛泽东为谢子长墓题写碑文“谢子长同志之墓”、“民族英雄”!
毛泽东题写碑文
1939年,毛泽东接见富县青年部长谢绍彦,谢绍彦是谢子长的侄子,一同接见的还有谢子长的外甥白卓武。毛泽东详细询问谢子长家的情况,确认是否有困难,高度赞扬谢子长的革命贡献并勉励他的家人。之后,毛泽东嘱托二人去山上量好石碑尺寸,写下来“虽死犹生”以及谢子长生平的碑文,这已经是毛泽东第二次为谢子长撰写碑文了。
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修建子长陵,地点选在瓦窑堡,三年之后子长烈士陵园建成,在谢子长牺牲11周年的时候,其灵柩迁至子长烈士陵园,追悼会结束之后,毛泽东再次为谢子长题写碑文“谢子长同志千古,前赴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这是毛泽东第三次为谢子长题写碑文。
毛泽东在陕北
谢子长的家庭是革命的家庭。他的哥哥谢德惠,1925年参加革命,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谢德惠有6个儿子,三个参加红军,其中两个战死沙场,成为了烈士。他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几十亩土地、一百只羊、一头驴、一匹马、两头牛,全部变卖成银元,用来给游击队购置弹药。
1936年,距离弟弟谢子长牺牲不到两年,谢德惠与世长辞。临终之前,谢德惠依旧在与敌人作斗争,白天藏在隐蔽的树林之中,晚上回到镇里散发传单,鼓励群众斗争。
毛泽东题写的碑文
谢子长的二哥谢占元,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始终不屈不挠,最终被敌人杀害,而他只是谢子长家族为革命献身的家人之一。据后人统计,谢子长一家一共有26人投身革命,其中9人成为革命烈士。
正是由于无数先烈的英勇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缅怀先烈,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