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以來其實一直都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會說楊過是“金書第一情聖”。
在我的認知裡,他根本連情聖都算不上,更不用說是第一情聖。

我一直都覺得他有承自于父親的浪蕩。甚至“青出于藍”。楊康是那種“萬花叢中過”的,但是,很多時候,他的浪蕩都是假象,都是為了玩兒。實際上,真正走進他心裡的,也隻有一個穆念慈而已。
但是楊過不一樣。楊過這個人真的“到處留情”,是那種真的留情。他所做的事情,是真的會讓人把他記在心裡的。他自己,一開始由于母親早逝的原因,其實身上是有一種混混性質的,是以即使是面對像李莫愁那樣的人,他也是那種浪蕩的狀态。
當然,他對李莫愁這樣是有原因的。但是對這個事件的處理方式,也還是顯示出了他浪蕩的一個狀态。
之後,早期在桃花島,他身上這種習氣也還是有所存續的。其實這也不怪他,一個少年沒有家人的庇護,要求生,自然就要“接地氣”一些,不能跟個谪仙似的。其實他一個人生活的那段時間,放大了他從父親那兒繼承到的那些心性。到了桃花島,即使靖哥哥在教導他,但是短期内也是不可能完全改變他這種狀态的,甚至,由于郭大小姐的存在,他身上的那些桀骜,也被引出來了。
是以兩個人就一直對着幹,但是郭大小姐是從小被寵大的,有太多人順着她,是以這個時候來了一個不順着她的,她反而會覺得更喜歡,覺得這個人有趣,這個人不同。更何況,這人還長得好看。是以芙兒喜歡他,真的蠻正常的。
到那個時候,其實我還不算是讨厭他的。
我真正覺得這個人讨厭,應該是他和小龍女有了情愫之後。
小龍女出現之後,他也陸續遇到了其他的女孩子。這個時候,他其實開始一直處在了一個“情感和理智交鋒”的狀态。
他和郭芙待在一起的時候,會覺得“這姑娘真好看啊!”金庸還用了“心中一蕩”這個詞來形容。這個詞是金庸常見且典型的暧昧描寫。比如在《倚天屠龍記》裡,無忌哥哥喝了沾着敏敏唇印的半杯殘酒,這個時候就是“心中一蕩”。
但是,在這個心中一蕩之後,他的理智馬上回來了,他開始想“任憑你再美上十倍,又如何及我姑姑半分?”
他對陸無雙也是,白白叫人家娘子;遇見程英的時候,又好奇人家長什麼樣子;在絕情谷,當公孫綠萼說“從來沒有人誇過我好看”,他馬上就說“那這裡應該叫作盲人谷才是。”說完了之後,公孫綠萼臉紅。他又馬上開始後悔“楊過啊楊過,你既然已經心有所屬,何必對人家這樣?”
包括對小襄兒也是,他做的那些事,都太過震撼了,對于一個小女孩兒來說,動容真的太容易了,太正常了。
而他的狀态是,他跟别的女孩子相處之後,說完這些話,做完這些事情之後,馬上他的理智就會覺醒。他會覺得自己已經有小龍女了,不該再這樣。然後他就去彌補。比如,向人家坦白,跟人家結拜之類的。但是,這個時候,他理不理智,已經沒有用了,人家姑娘入心了。人家姑娘終生誤了。
在我的認知裡,這就屬于撩完就跑,這也是我一直沒有辦法喜歡楊過這個人的原因。
我覺得,不僅僅是對這些女孩兒,這種做法對小龍女來說也是非常不好的。
但是我必須承認楊過還是有所成長的,他對襄兒的處理方式,其實已經跟之前不同了。對小襄兒還是坦誠的,從一開始就告訴她,他是有妻子的。并且深愛他的妻子。
這個地方就要說到另外一個問題——“離别驗證論”。楊過這種性格,如果沒有那16年的等待,他是不可能此後長待于古墓的。16年的等待,包括那些波折,其實加深了他對小龍女的感情。這個過程,讓他知道了什麼才是他最想要的,是以最後,他可以了。
對于他來說,其實這個等待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他的性格本身是那種張揚的,浪蕩的,他是需要磨的。正是因為16年的等待,最後才能有“神雕俠侶,絕迹江湖”。
其實這16年,也是楊過,成長中領悟人生的16年。
按他從前那種性子,小龍女問他“過兒與我長待于古墓,寂寞了,怎麼辦呢?”
他說的是“如果我們無聊了,下山來看看不就好啦!”
小龍女問他“如果以後有個女子,也像姑姑待你這樣好,你也會這般喜歡她嗎?”
他說“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這樣,怎麼行呢?神仙眷侶也會變成怨侶的。
從前我不喜歡楊過,是以一和旁人談到他,第一個說的一定是他撩完就跑這一點。現在長大了,雖然還是不喜歡他,但是卻能明白金庸為何要這樣寫了。
一開始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受我爸的影響。那個時候年紀小,看個囫囵吞棗。後來,又把它拿起來重看,又看tvb版的《神雕俠侶》。
一直覺得,金庸對我的性格是有影響的,比如,我雖然一直不喜歡楊過,卻是在他身上看到了“離别驗證論”。也正是在他身上明白了,感情裡需要沉澱和成長。
比如我現在,爽朗随性,不像一般女孩子那麼秀氣,我就一直在想,是不是從前太愛敏敏,是以慢慢變得與她有幾分相似。
當然,我變成兄控這一點,可能金庸也要負點責任。
另外真的要說一句,當年tvb這個選角,都沒讓我喜歡上楊過,我就知道,我一輩子,都不會喜歡楊過了。
作者:茜曦惜夕,入骨影評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