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素菜食譜中,有一道比較有名的豆腐菜肴,叫虎皮毛豆腐。虎皮毛豆腐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肴。系以本省屯奚、休甯一帶特産的毛豆腐(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為主料,用油煎後,佐以蔥、姜、糖、鹽及肉清湯、醬油等燴燒而成。因其豆腐兩面色黃,呈現虎皮條紋,故名。上桌時以辣椒醬佐食,鮮醇爽口,芳香誘人,并且有開胃作用,為徽州地區特殊風味菜。
關于這虎皮毛豆腐的來曆,還要從明朝說起。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因家貧困,曾給财主家放牛幫工,每在白天放牛後,半夜就要起來與長工們一起幫磨豆腐,他年紀雖小,但做事很勤快,頗得長工們喜歡,是以,長工們盡量照顧不讓他幹重活。後被财主知道很不滿意,便将他辭退回家了。朱元璋沒辦法,隻得和附近一座廟跟前的小乞丐們混在一起。長工們可憐他,每天從财主家偷出一些飯菜和鮮豆腐,藏在廟的幹草堆裡,到時朱元璋就悄悄取走與夥伴們分食。不久,父母兄相繼亡故,朱元璋更孤無所依,便入寺當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時,長工們仍照樣送來藏放草堆裡。一次寺裡一連幾天忙着做廟會,長工們見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動就沒有再送了,當廟會結束,朱元璋記起去取豆腐,發現豆腐上已長滿了一層白毛,他就拿回廟中,偷偷地弄來油煎食之,覺得味道更香鮮無比。以後,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後來到紅巾軍起義爆發後,朱元璋投奔義軍,幾年後他升任紅巾軍左副元帥,時為吳王。1357年,一次,他率領大軍到徽州地方駐營時,特命随軍炊廚給他做煎毛豆腐吃。這油煎毛豆腐就在當地流傳下來。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禦膳房必備佳肴。
朱元璋出身貧苦。待他坐了江山後,規定每頓飯必有粗菜,好讓子孫們“知外間辛苦”。這成為明朝自始至終的一個家法,也是明朝宮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朱元璋大力提倡,自己也身體力行,他每頓飯都上一個豆腐,作為不忘自己苦出身的執行個體。但是,到了他的子孫們的手上,這每頓必有的豆腐,就變味了。清代吳骞《拜經樓詩話》講述了一個明代宮廷豆腐的故事。故事說,京城各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門,平常清湯寡水,腸子裡沒有攢下什麼油水。皇帝如到别的地方赴宴,翰林們就可憐巴巴地向光祿寺索要剩下的禦膳,改善一下生活。有一天,皇帝去赴宴,衆翰林紛紛去讨皇帝的剩飯。一個年輕的翰林去晚了,隻端回一盤豆腐,大為懊惱。一個後來的老翰林知道了,十分高興,連喊“拿酒來”,然後大快朵頤而去。原來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它是用幾百隻鳥兒的腦髓做成的。原來,朱元璋死後,其子孫們雖然保持了頓頓上豆腐的家法,其實那些“豆腐”的原料,早已偷梁換柱。一份豆腐需要數百隻近千隻鳥腦袋,這種特殊豆腐的味道到底如何,人們無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