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托馬斯·克倫威爾》2:教會威信掃地,為何要搞文藝複興?國王們的反抗贖罪券生産線

作者:芒果雪梨

教會銷售贖罪券怎麼就天怒人怨,竟然引發了宗教改革呢?還是因為王權與教權之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國王們的反抗</h1>

王權與教權之争,核心就是一個錢字,主要是什一稅,誰有權任命主教稅就歸誰。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1073年規定,在他的帝國内,主教全部由他任命,于是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立即宣布将亨利四世開除教籍,你這個皇位就坐不成了。弄得亨利四世跑到教皇所在的卡諾莎城堡,在雪地裡跪了三天三夜,這才過了這一關。這個,就是著名的卡諾莎之辱。

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在1305年,派人去羅馬把教皇胖揍了一頓,教皇沒多久就死了。于是讓紅衣主教們選了個法國主教當教皇,沒幾年這個教皇指令整個教廷從羅馬搬到阿維尼翁來,史稱“阿維尼翁之囚”。這麼着,法國國王不僅有了在法國境内任命主教的權力,甚至還對教産征起稅來了。羅馬教廷遷到阿維尼翁,顯而易見的後果就是威信掃地,教皇的話在法國以外沒人搭理了。

《托馬斯·克倫威爾》2:教會威信掃地,為何要搞文藝複興?國王們的反抗贖罪券生産線

這麼一直鬧騰到1377年,在德意志皇帝暗中唆使和幫助下,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才率領教廷重返羅馬,但他回來一年就死了,之後教皇一直選來選去,搞出三個教皇同時在位的尴尬局面。到 141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把這三個教皇都廢了,重新選出一個新教皇,這場三教皇鬧劇才算結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贖罪券生産線</h1>

經此一役,教會人設崩塌,在群眾心中的威望一落千丈。到了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了!東羅馬帝國飽讀典籍的學者們跑來羅馬,羅馬教會立即意識到鹹魚翻身的機會來了,趕緊把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搞起來,讓自己成為西方文化的傳承人,這個,就是文藝複興的由來。一直到了1503年,尤利烏斯二世教皇當選後,文藝複興運動才迎來了它的頂峰,出現了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這些大師級的藝術家。

《托馬斯·克倫威爾》2:教會威信掃地,為何要搞文藝複興?國王們的反抗贖罪券生産線

經過70年阿維尼翁之囚,羅馬的大教堂都已殘破衰敗,要想重塑教會的威信,這些教堂就得全部翻新,這個費用是個天文數字,怎麼辦呢?教皇們想起贖罪券來了,教會還各種造假做産品銷售,弄點兒鴨血裝在小瓶裡,說這是我主基督在十字架上流下的血啊;弄點粉筆末裝在瓶子裡,說這可是聖母瑪麗亞的乳汁啊。總之,各種買賣就轟轟烈烈地搞起來了。

教徒們以前是公開忏悔,這樣隐私就沒有了,是以就願意向托缽僧忏悔,托缽僧團體一個是多明我,另一個是方濟各,他們到處走街串巷賣贖罪券,聽取信徒的忏悔,傳教士說,“基督是一個天國的商人,購買的是塵世間無窮無盡的罪與忏悔,出售的則是複活和天堂”。

但這幫托缽僧吃相實在是太難看,直接催生了1517年的宗教改革,當年路德貼出《九十五條論綱》的時候也沒想那麼多,他就是想反對銷售贖罪券來着,沒想到竟然如此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程序。

而路德這一通鬧騰,給天主教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焦慮,傳統上,祭壇畫的主題都是聖母聖子像,但是1535年,教皇保羅三世把主題改成“末日審判”,拿這個恐怖題材當祭壇畫,逼着做禮拜的人正面觀看,這還是第一次。

米開朗基羅《末日審判》

《托馬斯·克倫威爾》2:教會威信掃地,為何要搞文藝複興?國王們的反抗贖罪券生産線

《末日審判》這幅畫很大,高16米,寬13米。天國、基督與天使、塵世裡等待命運裁定的凡人——傳統的三層結構被取消,變成了以基督和聖母瑪利亞為中心的一個圓。基督腳底下是拿着烤架的聖勞倫斯,他是被活活烤死的;聖勞倫斯旁邊還畫了巴多羅買,他殉教的方式是被活活剝皮,總之怎麼吓人怎麼來。

下一講,好好介紹一下文藝複興,這個搞不清楚,我們也就弄不明白宗教改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