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清大屠殺
關于清朝文字獄
近人柳诒徵稱“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稍一不慎,禍且不測。”。順治四年(1647年),發生清朝第一起文字獄“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書”《變記》而被逮捕,後來流放到沈陽。順治五年毛重倬等坊刻制藝案。除此之外,順治十八年(1661年)還發生了“明史案”,于兩年後結案。據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五《清代文字獄簡表》不完全統計,順治為6宗,康熙朝文字獄約10起,雍正朝20幾起,乾隆朝130多起,嘉慶朝1宗,光緒朝1宗。
據統計,清代禁書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次數上都遠勝于明代,也遠超于中國古代以往的任何朝代。其中,違礙書籍的數量是明代的約29.2倍,科舉時文是明代的約27.2倍,劇本小說是明代的10.2倍,妖書是明代的約8倍,禁書總數為明代的約12.6倍。明代的統治時間為278年,清朝自天聰年間開始禁書,到道光年間,共224年,比明代還要少50多年,而其禁書的數量卻比明代多了不止十倍。雖然這隻是一個概數,但卻能很直覺地反映出明清兩朝在禁書數量上的巨大差距。文字獄徹底将中華文化推向幾乎萬劫不複的深淵。
不過,開文字獄殺人之端、實行殘酷文化極權專制統治的,确實是明朝,這一點,我們将放到明朝那一篇去說。
我想說的很多都在這個「連結」裡,注意點開藍色字型觀看視訊
當然我們提起這段曆史,是為了銘記曆史,勿忘國恥,也不要忘記清王朝對于中華民族的罪行,但這些責任并不是滿族人的,我們銘記曆史不是去銘記仇恨,所有滿族人都是我們的兄弟民族,是我們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是我們所團結的對象,滿清的罪行和滿族人無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h1>
其實努爾哈赤并非清朝建立者,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自始至終沒有将國号定為大清,也從未稱過皇帝。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努爾哈赤為人十分暴虐,在占領東北之後,将東北的漢民作為奴隸,強行要求剃發,并且強行遷徙,還縱兵搶掠,當然這些史料仍需要一定的考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h1>
皇太極這個名字一聽就是塊當皇帝的料。果然,後來皇太極不負衆望,與天聰十年(1636年)農曆四月改元崇德,并宣布稱帝,改國号為“大清”,是以皇太極才是清朝真正的開國皇帝。大清帝國建立後,原來的政權性質也發生了變化,開始吸收一些漢文化。但是,此時還作為侵略者的大清很快露出猙獰的面目:1639年,清軍繞過山海關,從喜峰口森林中穿梭行進,直搗濟南,在濟南屠殺了十萬人之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h1>
順治皇帝可以說一輩子都是傀儡。早年是多爾衮的傀儡,之後又成了孝莊文皇後的傀儡,之後又稱為董鄂妃的“傀儡”。多爾衮時期,不僅發動滿清大屠殺,剃發易服,還開創了文字獄政策,在順治一朝,發生了6宗文字獄,給文字獄以良好的開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烨</h1>
康熙在位晚期,發生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這也間接促成後來雍正時期發明秘密立儲制度。康熙的一生算是明君,但是康熙皇帝老年卻也陷入對腐敗的放縱。根據不完全統計,有記錄的康熙朝的文字獄約10起。康熙時期,也産生過大量災民,譬如一些西方人到中國看到大批大批的災民躺在道路上,可謂餓殍遍野,也難怪當時有句諺語叫“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h1>
雍正皇帝确實是滿清王朝最優秀的君主沒有之一,不可否認,鑒于九子奪嫡,他确立了秘密立儲制度,解決的皇位繼承穩定和君主賢能的沖突,繼位之後又以強力手腕反腐。然而,雍正皇帝加強了對文化領域的控制,尤其是加強文字獄政策,對中國人後來形成奴性文化功不可沒。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h1>
乾隆初即位時說“朕從不以文字罪人”,放棄了他父親的文字獄政策,執政前期相對寬和。乾隆十三年開始,乾隆帝開始大興文字獄。文字獄自始至終雖然沒有對底層人民造成深切迫害,卻對知識階層戴上了厚重的枷鎖,使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受到深切摧殘。除此之外,乾隆帝還寵幸和珅,放縱貪官污吏,抱着“天朝上國萬世不倒”的心态,眼看着帝國一天天的因為他的文字獄政策衰落下去,清末龔自珍曾經論述,文字獄伴随着清王朝的興,也随着它的結束,清王朝也一天天衰落下去。乾隆帝無視西方逐漸強大,奠定了後世被西方侵略的基礎,實乃西方殖民中國的最大功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清仁宗 愛新覺羅·颙琰</h1>
嘉慶帝雖然鏟除和珅,卻沒有像此前任何王朝一樣将抄家所得分給普通百姓,也沒有像現在這樣用于為人民而興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是基本上進入嘉慶帝私人的腰包。他鏟除和珅的動機,不過是和珅是權臣,影響到他的皇權。且乾隆當太上皇時,和珅屢次三番說自己的壞話。嘉慶帝在治國方面毫無作為,對帝國遇到的問題也從未想出過任何行之有效的辦法,是以幹脆不對帝國作出任何改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甯</h1>
道光帝在簽訂《南京條約》時,選擇了無奈,隻知道自己對不起列祖列宗,丢掉了領土。不過,比起後來的皇帝,道光皇帝要優秀很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h1>
到了鹹豐帝,除了逃跑什麼也不會了,英法聯軍攻來,第一件事就是逃出北京城,而非組織抵抗,你可以說抵抗也打不過,但抵不抵抗、抵抗是否出自皇帝指令非常重要,這直接可以給整個王朝定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h1>
同治帝親政後,皇權依舊掌握在慈禧太後手裡,同治帝想通過修繕圓明園這樣不利于國計民生的工程,将慈禧太後遷至圓明園,奪回皇權,但由于當時國庫以及人民的負擔嚴重,是以遭到王公大臣集體反對。不得不說,同治帝雖然出發點并不壞,但是很難說他如願之後會不會極盡奢侈,他的作為本身就得不到任何階層的支援,這樣的皇帝怎麼能算是好皇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h1>
光緒帝親政後仍然擺脫不了慈禧太後的幹擾,于是決心通過戊戌變法來奪走慈禧太後的權力,其實,光緒帝搞戊戌變法,并非為了國家大義,其最初目的不過是為了奪回皇權,并保障清王朝不被推翻,是以那些吹光緒帝為了民族大義的可以歇歇了,不過是後來辛亥革命中的保皇黨們為了自己重新搞君主立憲找的借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h1>
溥儀一生做過三次皇帝,第一次就是作為清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宣統帝,之後,溥儀按照《清室優待條件》一直在紫禁城養尊處優,在紫禁城裡他仍然是皇帝,第二次就是1917年張勳複辟後重新坐上皇位,這一次引起馮玉祥的警覺,後來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将溥儀趕出紫禁城。第三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做了僞滿洲國的“康德皇帝”,如此賣國,這樣的皇帝怎麼可能不算反動?
正如開篇說的那樣,我們銘記清王朝犯下的嚴重罪行,與滿族無關,清王朝的統治者雖然是滿族人,卻也有大量漢族官員,他們共同造就了一個時代的荒唐,而非滿族一個民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