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交九不交’曾國藩的交友之道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鑒呢?

前面我們說過曾國藩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張教授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曾國藩的交友比較廣,人際關系處的比較好。清代大學士張英(故事桐城巷的主人公)曾經說過:‘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因為古時候沒有網絡,消息閉塞,很多消息都是從别人口中獲得的,是以朋友的數量和品質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和事業。而曾國藩的擇友觀可以概括為‘八交九不交’五個字!
曾國藩的交友原則之八交
1. 勝人者:在某些方面超過自己的人;
2. 盛德者:人品特别好的人;
3. 趣味者:趣味相投的人;
4. 直言者:說話比較直接,能給朋友提供較為直接的意見的人;
5. 體人者:會體諒人的人,能在小處給你溫暖;
6. 志趣廣大者:志向遠大的人,能夠開闊你的心胸和眼界;
7. 肯吃虧者:這樣的朋友才交得長久;
8. 惠在當厄者:在困難時不抛棄朋友的人,靠得住。
曾國藩的交友原則之九不交
1. 谀人者:整天都在阿谀奉承的人;
2. 恩怨颠倒者:好壞不分的人;
3. 愚人者:喜歡用權術玩弄别人,說話太有技巧的人;
4. 好占便宜者
5. 德薄者:人品不好的人;
6. 全無性情者:沒有興趣愛好的人;
7. 不孝不悌者:對父親兄弟都不好,怎麼對朋友好?
8. 志不同者:道不同不相為謀;
9. 落井下石者。
曾國藩的生命中有四大貴人
第一位:穆彰阿
穆彰阿是道光皇帝的寵臣之一,在野史中流傳這這樣一個故事,說穆彰阿向道光皇帝推薦曾國藩,道光皇帝準備招見曾國藩,于是就讓太監傳禦讓曾國藩在大殿等候,曾國藩一等就是一天,結果太監跑來說皇帝有事讓曾國藩先回家,曾國藩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去找穆彰阿,穆彰阿一聽就問曾國藩你還記得大殿裡面挂的字畫寫的内容嗎?曾國藩回答說自己光顧的着急了那還記得這些,穆彰阿于是讓仆人帶着400兩白銀交給了當班的太監把大殿的内容全部抄了下來,并告訴曾國藩回去一定背熟。等到下次道光皇帝招見曾國藩時果然問道大殿字畫的内容,從此道光皇帝對曾國藩非常的賞識。
當然這隻是野史,沒有事實根據,這也從側面反應了曾國藩的交友之道。但是曾國藩和穆彰阿之交可以說是‘君子之交’,以至于後來穆彰阿出事,也沒有找到一點曾國藩‘孝敬’穆彰阿的内容。
第二位:肅順
他十分欣賞曾國藩,曾多次向皇帝力薦,才助曾國藩當上了兩江總督,但兩人也沒有私交,是以後來慈禧發動政變,在肅順家查到了好多套關系的書信,唯獨沒有曾國藩的,是以,就連慈禧都很欣賞曾國藩。
第三位:醇親王
曾國藩晚年,又有一名大人物主動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想和他交朋友,這位大人物就是同治皇帝的親叔叔、慈禧皇太後的親妹夫,醇親王。
理論上,曾國藩對慈禧的親信主動托人帶信,說自己有多麼多麼欣賞他、想和他做朋友,應是大喜過望,但曾國藩沒這樣,他連回信都沒寫。
在官場上,跟人是門技術活,跟對了飛黃騰達,跟錯了,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但曾國藩從不跟人,事實證明他的選擇無比正确,因為當所有親貴都倒台了,唯獨他沒事。
第四位:道光皇帝
他才是曾國藩生命中最大的貴人,為什麼道光皇帝會欣賞曾國藩呢?原因有兩點。
一是兩人都崇尚理學,曾國藩要做聖人,故理學修養很好,和道光皇帝興趣相投,又有共同的信仰;
二是兩人比較對脾氣,道光皇帝這人資質平庸,能力比較差,也沒什麼魄力,是以他最要提防的就是權臣,油嘴滑舌的人,偏偏曾國藩為人踏實,是個老實人,深得道光皇帝的信賴,是以兩人關系不錯。
不管是官場還是我們現在的職場,交友對我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從曾國藩的交友之道中我們是否能學到一些東西呢?是否能夠去除浮躁,多點兒務實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