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疇西犧牲45年後,有人污蔑其為叛徒,粟裕寫信給中央:慎重

作者:文史一家人

1935年8月,劉疇西與一同被捕的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義,可45年後,卻橫生風波。

劉疇西犧牲45年後,有人污蔑其為叛徒,粟裕寫信給中央:慎重

1980年,有人在報紙上發表回憶文章,在沒有确鑿證據的情況群組織結論的情況下,把被敵人殺害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負責人劉疇西稱為“叛徒”,這讓親身經曆了劉疇西懷玉山區兵敗被俘事件的粟裕非常生氣。

事情還要從紅十軍團說起。

1934年7月,由尋淮洲、樂少華、粟裕上司的紅七軍團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經福建北上到閩浙皖贛邊區,與方志敏上司的紅十軍會合,組成紅十軍團,并成立以方志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

劉疇西犧牲45年後,有人污蔑其為叛徒,粟裕寫信給中央:慎重

新成立的紅十軍團的任務是:新編的十九師出動到浙皖贛邊,打擊追剿之敵,發展新蘇區;二十師、二十一師留在閩浙贛老蘇區打擊“圍剿”之敵,保衛蘇區。

不過這一作戰任務還沒有得到貫徹落實,蔣介石的部隊和省保安團二十多萬人就開始了對紅十軍團的圍剿,此時,中央軍委正被博古、李德上司,左傾思想嚴重。面對紅十軍團遭遇的局面,中央軍委電令紅十軍團合為一處,進行大兵團運動。

這在當時擔任軍團參謀長的粟裕看來顯然是不符合實際,因為紅十軍團的将士大都是打遊擊出身,并不擅長這種作戰方式。但是,當時粟裕人微言輕,并不能改變當時的情況,這就為後面的譚家橋戰鬥和懷玉山戰鬥失利埋下了伏筆,粟裕幾十年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心情依舊非常沉重。朱德也在1973年,評論合編紅十軍團的教訓時說,不編不垮,一編就遊擊戰打不了,正規戰也打不成了,經驗害死要把正規軍變成遊擊隊。

12月24日上午10時,譚家橋戰鬥打響,這一戰紅7軍團損兵折将,不僅官兵傷亡300多人,而且紅19師師長尋淮洲在沖鋒中身先士卒,結果負重傷,後在向泾縣轉移途中犧牲,譚家橋之戰的失利,使紅十軍團的境遇更加惡化。

劉疇西犧牲45年後,有人污蔑其為叛徒,粟裕寫信給中央:慎重

此後,經過半個月的跋涉,1935年1月9日,紅十軍團轉移到了浙江西部遂安縣的茶山村,此時,急需要一場會議決定後面紅十軍團該何去何從。

這次師以上幹部參加的會議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是分兵打遊擊,一種是暫不分兵,回到贛東北,休整後分兵。粟裕是力主分兵的,畢竟在粟裕看來,改編後的紅十軍團,和“圍剿”的國民黨部隊和保安團比起來兵力懸殊,合起來打運動戰,必然“樹大招風”,況且這棵樹并不是什麼真正的大樹。

劉疇西犧牲45年後,有人污蔑其為叛徒,粟裕寫信給中央:慎重

但是,粟裕并不是第十軍團委員會成員,并沒有決策權,提出的分兵建議甚至讓個别主張撤到贛東北休整的上司厭煩,是以,茶山會議最終的決策是:全軍南下,撤回贛東北蘇區。這一決策對第十軍團後來遭遇毀滅性打擊埋下了伏筆。

紅十軍團此時約3000人向着贛東北進發,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粟裕指揮部隊經安徽的茂林、泾縣、甯國向廣德、宣城挺進,這讓圍剿的國民黨軍隊慌了手腳,怕紅十軍團向蕪湖、南京方向進軍,粟裕立馬來個回馬槍,從浙江遂安經開化、婺源、德興蘇區南下贛東北。

隊伍被分成了兩部分,粟裕率領先頭部隊800餘人,不過所謂的先頭部隊,都是後勤人員、軍團機關人員、傷員和沒有彈藥的重機槍連等組成,戰鬥力低,方志敏随譚家橋負傷的劉英、樂少華等行動,但軍事指揮由粟裕負責;另外的主力2000餘人則由劉疇西率領。

粟裕深知此時部隊面臨的風險,稍有不慎,将會被國民黨部隊合圍吃掉,是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國民黨的部隊形成合圍之前,急行軍跳出包圍圈。

粟裕把先頭部隊分成三個作戰連隊,1月10日從茶山村出發,1月12日便到了開化縣的楊林,盡管路上也遇到了國民黨攔擊,但都被粟裕化解。很多人覺得楊林安全了,可以先休息,但是粟裕覺得還沒有通過封鎖線,堅決不同意休息。在粟裕的堅持下,先頭部隊連續行軍,踏着冰碴和雪迹,一鼓作氣通過了沒有來得及合攏的浙贛邊境封鎖線,到達了閩浙贛蘇區附近的港頭,大家可以休息了,但粟裕面臨的問題是主力部隊還沒有跟上來。

劉疇西犧牲45年後,有人污蔑其為叛徒,粟裕寫信給中央:慎重

劉疇西率領的主力部隊,此時因為另外一種決策,即将遭遇毀滅性打擊。

在粟裕從楊林出發後,劉疇西便率領部隊到了楊林,劉疇西認為山的那邊就是蘇區,加之部隊連夜機動,已經非常疲憊,就在楊林宿營休整,這一天多的休整,最終釀成大錯,劉疇西帶領的部隊被包圍了,盡管咫尺之遙就是蘇區,但是這個在大蘇區外圍的小蘇區根本無法支撐粉碎國民黨的圍剿。

雙方在徐家村進行了激戰,戰鬥進行到了1月14日下午,直到1月15日十軍團主力部隊大部分才進入開化、德興、婺源蘇區。

蔣介石覺察到了紅十軍團的意圖,當即調集大量兵力對這個直徑約15公裡,外圍約50公裡的蘇區進行圍剿。

1月16日,方志敏和粟裕決定部隊繼續進發,此時卻收到劉疇西派人通知,說部隊離這裡隻有五裡路,但人員極其疲勞,今晚不能走。

這讓方志敏和粟裕非常着急,此時休整非常危險,方志敏讓粟裕以其名義給劉疇西和接任犧牲的尋淮洲任十九師師長的王如癡寫信,讓通信兵帶回去,限令今晚務必通過封鎖線,不得延誤。

信送走了,粟裕還是不踏實,粟裕覺得一封信不一定能夠改變劉疇西的決策,是以粟裕建議自己回到主力部隊協助劉疇西連夜突出包圍圈,不過方志敏覺得粟裕的資曆和職務很難改變劉疇西的決定,于是決定自己前往,以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和政治委員的最後決定權說服劉疇西改變錯誤決定,率部突圍。

方志敏這一去,和粟裕就成了永别。

戰局的發展正如粟裕預計的那樣,劉疇西堅持就地休息,延誤了突圍的最佳時機,後來通過封鎖線時不果斷,多次變更突圍方向,經過幾個回合的折騰,還是沒有突圍,最終失去了幾天的時間。

主力部隊兇多吉少,粟裕深感憂慮,粟裕幾次派幹部組成便衣前去接應,始終沒有和主力部隊聯系上。

紅十軍團的主力在國民黨部隊的合圍、分割、搜剿中變得步履維艱,這支部隊,最終隻有一小部分跑回閩浙贛蘇區,另外一小部分突圍到皖南堅持鬥争,絕大多數的戰士們在搜剿中犧牲。

粟裕最終等來了方志敏和劉疇西被捕的消息,但是這個消息此時對突圍出的先頭部隊無疑是晴天霹靂,粟裕和劉英、樂少華商量後決定不公布這個噩耗,繼續率領部隊去尋找閩浙贛省委、省軍區。

粟裕以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儲存了紅十軍團800多人的骨幹力量。不過也正是因為在譚家橋戰鬥和懷玉山區被圍的過程中,劉疇西因為猶豫不決、指揮不當導緻了大的革命損失,是以才有了被污蔑為“叛徒”的風波。

風波發生後,粟裕是非常生氣的,盡管劉疇西犯有錯誤,但是劉疇西的革命是堅決的。

劉疇西,作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在第一次東征時光榮負傷,失去左臂;1929年赴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回國後到蘇區,任紅一軍團第三軍第八師師長;在多次反“圍剿”作戰中屢立戰功,被譽為“獨臂将軍”,不能僅僅因為紅十軍團的失利對其妄下結論。

劉疇西犧牲45年後,有人污蔑其為叛徒,粟裕寫信給中央:慎重

粟裕認為,戰争指揮的錯誤和“叛徒”有着天壤之别,混淆不得。恰值此時,劉疇西家屬寫信給粟裕回報生活困難,粟裕便在1980年12月28日給中央組織部和宣傳部寫信,鄭重指出:

這個問題,涉及已被殺害的黨的進階幹部的政治聲譽,還影響到他們的後代。我認為在任何一個同志是否有過叛變這個大問題上,應該十分慎重,特别鑒于十年浩劫中的遭遇,尤其要慎之又慎。在沒有确鑿的、充分的證據并經相應的組織作出結論之前,在個人回憶錄中不應該輕易地下斷語,更不能公開發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劉疇西同志,如果組織上沒有掌握證據确鑿的材料,仍應以烈士對待。

随之寄出的還有劉疇西親屬給粟裕的信。很快,粟裕的信引起了中央的重視,并在宣傳部的出版物上發表文章,支援粟裕的觀點。

粟裕這種客觀、嚴謹的态度,在當時的環境下,無疑是有着很大的影響力的,這是一個革命者的擔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