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許德珩與鄧稼先的人生談五四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

作者:人民網

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

曆史的車輪在這片苦難大地上隆隆碾過,中國青年對于“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追求前赴後繼、百年不渝。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我們特别追憶終生以“五四青年”自稱、自律的革命老人許德珩與他終生引以為豪的女婿鄧稼先,以此深情緬懷兩位先輩光輝燦爛的一生。兩位先輩雖然有着不同的人生經曆,卻都擁有一顆愛國之心、夫妻民之心,都為國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在人生緊要關頭作出的選擇,對科學永不言棄、刻苦鑽研的精神,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态度,對國家、對民族的拳拳之心,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他們以生命弘揚了五四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德珩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是五四運動中的一名學生領袖,是“五四宣言”的起草者;他曾做過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又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親手建立了九三學社,連任九三學社第一至七屆中央主席,又在89歲高齡時以個人身份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縱觀許老一生,五四運動是他事業的起點,北大是他永恒的精神家園。無論際遇如何,許老身上的五四風骨始終未曾改變,他是五四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更是五四精神最忠實的傳承人。

在各個民主黨派的上司人中,許德珩先生是比較特殊的一位:從在北京大學讀書一直到1979年,他雖然身為無黨派人士或民主黨派上司人,都始終是一個新民主主義者。在各種形式的鬥争中,許德珩先生都堅定地站在中國共産黨一邊。

許德珩的女兒許鹿希就讀于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北京醫學院任教。她的丈夫是我國著名核武器專家、兩彈元勳鄧稼先院士。

鄧家與許家是世交。上世紀30年代,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與許德珩同在北京大學任教,他們是好友。那時的鄧稼先是個頑皮的孩子。許德珩與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時,鄧稼先一邊雙手抓住門框用身體蕩秋千,一邊向父母親通報來客人了。許德珩對夫人勞君展說:“鄧家的孩子這麼淘氣呀!”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後的第9天即傳回祖國。1951年,時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實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的鄧稼先加入九三學社。當時,許德珩擔任九三學社中央理事會主席。1953年,鄧稼先與許德珩的女兒許鹿希結婚,許德珩和夫人勞君展對他視如己出。

1956年初夏的一個傍晚,全家人飯後在院子裡乘涼,許德珩講起他參與發動五四運動的場景,鄧稼先忍不住問嶽父:“您當時在蔡元培校長的幫助下好不容易讀完了北大,還有兩個月就畢業了。但為了救國,您不惜舍棄自己的一切。您這麼幹,就不為自己的前途着想嗎?”許德珩回答說:“1919年5月3日晚上,我們北大全體學生與各校的代表一起開會。同學們群情激憤,高聲呐喊:‘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膠州要亡了,中國要亡了!我們要把國家興亡擔在自己的肩上。要麼救中國,要麼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嶽父的這番話在鄧稼先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一年後,鄧稼先接受了為祖國研制核武器的任務,他受命擔任國家原子彈工程的理論部主任。為了出色地完成這個光榮的任務,他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964年10月16日晚上,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釋出後,人們又蹦又跳,高興極了。那年,許德珩先生已74歲,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号外,他站在客廳裡,高興地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他轉而詢問正在家中做客的老朋友中科院副院長嚴濟慈:“是誰有這麼大的本事,把原子彈給搞出來了?”嚴濟慈先生立刻笑了起來,說:“嘿!你還問我?去問你的女婿呀!”天機一語道破,許德珩恍然大悟,兩位老朋友都哈哈大笑起來……

許德珩先生另外一次了解鄧稼先的工作情況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九三學社的一次會議上,王淦昌院士走過來對許德珩先生說:“許老,稼先的工作很有成績啊!”許老聽後十分高興,對王老說:“你們要多幫助他。”

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有很多人因饑餓而浮腫。鄧稼先上司的原子彈研制理論組每天需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青年技術人員每天忍着饑餓堅持工作。1960年春節,大家一起包餃子過年,理論組幾十人,隻有一斤白菜一斤肉。大家不讓南方來的同僚包餃子,生怕他們不會包,把寶貴的菜和肉煮到湯裡面。

那時,許德珩夫婦、鄧以蟄夫婦把節省下來的糧票支援鄧稼先,許鹿希省吃儉用給鄧稼先買餅幹,鄧稼先把餅幹和糧票分給大家用。其實,這一點點糧票、餅幹,對于那幾十名剛剛畢業不久且工作強度大的青年大學生來說,真是九牛一毛。但是,鄧稼先這種關心他人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家,大家把老鄧視為兄長。

有一次進行模型計算時,鄧稼先睡不着覺,他淩晨三點來到機房檢查計算結果。為了核實一組資料,他把已經睡着的同志叫起來詢問。等他們把問題搞清楚了,天也已經亮了。鄧稼先問同僚,昨晚你們吃宵夜了嗎?你們餓不餓?同僚回答說,飯還吃不飽呢,哪有糧票吃宵夜呀。這時,鄧稼先從兜裡拿出幾斤糧票,分給在場的同僚每人四兩。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40多年了,當時的同僚回想起來依然十分激動:“那時候,每人每月隻有28斤糧票,又沒有副食,糧票是多麼珍貴呀!當時,我們拿着老鄧給的這四兩糧票的感覺,今天就是給我四兩黃金也無法相比!”

鄧稼先的繼任者胡思得院士回憶說,當時去國防科工委彙報工作時談的時間較長,會議結束時已經過了食堂開飯的時間。這時,鄧稼先就拿出10元錢請大家在砂鍋居吃了一頓。鄧稼先機關的司機師傅曾經問他:“為什麼大家出去吃飯總是你花錢?”鄧稼先說:“隻有跟3個人出去的時候不用我付錢,這3個人就是錢三強、王淦昌和彭桓武,他們是我的老師,地位比我高。”

1956年,鄧稼先加入中國共産黨。一生追求民主與科學,一生擁護中國共産黨的許德珩先生,于1979年以89歲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産黨。許德珩先生在自己回憶錄的最後部分寫道:“我能在垂暮之年,由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産主義者,我感到無限光榮。我要永遠為黨工作,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終生,死而後已。”

鄧稼先去世後,客廳一直保持着原來的模樣

起初,中國工程實體研究院配置設定給鄧稼先一套兩房間的樓房。後來,機關配置設定給他一套三房間居住,他一直住到去世。

鄧稼先家裡沒有沙發,家具也十分簡單,除了書架、桌子和床以外沒有什麼擺設,僅有的兩個單人沙發是1971年接待回國探親的楊振甯博士時從機關借來的。上世紀80年代,國家機關行政改革,機關把這兩個單人沙發作價賣給了鄧稼先,一直用到現在。去世之前一年,鄧稼先被任命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副部長級。他本有資格搬到部長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去住,但是他沒有搬。許鹿希一直住在那套三房間的老房子裡面。

許鹿希曾經對楊振甯教授說,中國研究核武器的開支比其他國家少很多。楊先生聽後說:“若算上科學家的奉獻,計算結果就不是這樣了。”的确,在國家經濟和技術基礎十分薄弱、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中國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掌握“兩彈一星”等尖端技術,離不開中國科學家的無私奉獻。

1985年,鄧稼先被查出患有癌症。1986年3月,他預感自己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在醫院,他不止一次對許鹿希說:“我有兩件事必須做完,那一份建議書和那一本書。”他翻着堆在床頭桌上的兩尺多高的書籍和資料,想到了什麼問題馬上就給九院上司打電話。從住院到逝世的363天,鄧稼先在病房工作了333天,完成了《建議》和20多萬字的《群論》。這部由他為新進九院的科技工作者輔導授課“群論基本概念與理論”的講義整理而成的專著,鄧稼先本打算寫40多萬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個月,病痛的折磨使他不得不停下筆來。寫建議書時,鄧稼先開始做化療。做化療要向血管内點滴藥水,一次治療要好幾個小時,他隻能躺着或靠着,邊做治療邊看材料,坐在身旁的許鹿希不斷輕輕地給他擦汗。他和同志們反複商讨,并由鄧稼先和于敏二人在1986年4月2日聯合署名,寫成了一份給國家的極為重要的建議書。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終年62歲。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能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當中央上司同志詢問許鹿希有什麼困難和要求時,許鹿希的要求是:“請派個醫療隊給基地的同志們檢查一次身體,他們的生活太艱苦了……”

1996年7月29日,在又一次成功地進行了地下核試驗之後,中國宣布從1996年7月30日起暫停核試驗。這一天,恰是鄧稼先逝世十周年。

1986年鄧稼先逝世時許德珩先生已96歲,正在生病住院的老人涕淚交流,他親筆題寫了大幅白绫挽幛:稼先逝世,我極悲痛!

鄧稼先逝世三年後,又一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獎金1000元。許鹿希教授把獎金贈給了核武器研究院的青年科協,她在信中寫道:“……一個人靠脊梁才能直立,一個國家靠鐵脊梁才能挺立。研究院的工作能使中國挺立得更高更強,青年同志們會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同時,在你們身邊有和鄧稼先共事多年,有的至今仍在奮戰不息的元勳們。是以,青年同志們會感到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十分幸福……”

為了中國的核事業,為了祖國強大,為了民族振興,鄧稼先毫無保留地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青春、畢生智慧和寶貴生命;而許鹿希為支援丈夫的工作,為了讓他毫無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她放開了丈夫溫暖的懷抱、放棄了個人的幸福,把她的青春、把她的全身心的愛,奉獻給了那個特殊的時代。“我今年91歲了,稼先比我大5歲。他如果在世,應該96歲了……”今天再次談起鄧稼先,許鹿希教授依然沉浸在對丈夫無限的思念中。

新時代傳承、弘揚五四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

1979年,五四運動60周年紀念日前夕,北京大學的學生代表請許德珩先生為他們題詞。許老寫了這樣三句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面壁十年,志在救民;以此自勵,奮鬥終生。”

“身無分文,心憂天下”說的是毛澤東同志,他出身于普通農民家庭,但是懷有改造中國的遠大抱負,對中國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面壁十年,志在救民”說的是周恩來同志,他為了給人民創造幸福的生活而刻苦學習。許老勉勵青年人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觀,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盡一分責任。

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懷念當年那些為了國家的興亡而生死與之的熱血青年,就應當了解、研究他們的人生發展曆程,從他們的經曆中求索國家、社會和人生的真谛,擇善而從。

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五四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激勵一代代有志青年拼搏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無論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五四精神,還是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的“兩彈一星”精神,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愛國的精神;都在發揮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标,就是實作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本文經鄧稼先許鹿希侄子許進教授審閱修改)

(楊新英:中核集團新聞中心記者、編輯 陳曉鵬:中國核學會科普進階顧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