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藍作品《梅堅如鐵.武漢.2020》
林藍作品《長隆》
畫家林藍從廣州美院調到廣東畫院已經近兩年了,本來覺得去畫院更有時間畫畫的林藍卻發覺畫院也是事務繁多的,尤其是這兩年廣東畫院碰上了一系列的特别之年。一來廣東畫院1959年成立,去年是60周年大慶,同年又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年驟然而至的新冠疫情,還有廣東畫院今年新址落成,而且今年又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抗疫之年,新舊址交替之年,各種主題創作和院慶展、新院落成展等等絡繹不絕。
林藍作品《白牡丹》
林藍作品《榴紅》
林藍作品《清華》
不過,畫院也有其别具的意義,是中國特有的,作為文明古國,從南宋開始就是國家設立的機構,是國家對文化藝術的重視,是一個創作研究機構;在畫院的主要職責就是創作,每天24小時想的都是一件事,即如何畫好畫,處于純粹的創作狀态,畫院的目的是出力作,出大藝術家,國家對畫院的重視與堅持,骨子裡是對文化的重視,是文化自信的基點;畫院除了出好作品,好藝術家外,還有集結集體學術的力量,是以,林藍來到廣東畫院,除了自己的創作,面對的還有在塑造個體創作氛圍的同時如何重新開機集體創作,如何展現出畫院的特點;可以說,廣東畫院的院慶之年既是新的起點,又是面向未來的再出發。
林藍作品《子時》
繁忙的工作之餘,林藍更多的是思考,深入的思考。她認為藝術最重要的是走進自己的最深處,呈現自己最獨特的藝術面貌與藝術價值。這兩年來,她意識到自己需要站到更高的層面去了解藝術的整體格局與個體定位,應以時代的、曆史的眼光整體考量,否則将無從看清自己深處的内涵與意義,但更重要的一方面,隻有真正地走入自己的最深處,呈現屬于自己的、個性的、極緻的内涵所在,并使之與整體相聯,才有可能使這一局部具共性範疇的更大意義與貢獻。而畫院恰恰為此提供了可能性,從曆史到時間與空間,當下都是最好的年代,文藝家有這麼高的地位,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當年周總理用畫院的形式把分散于民間的中國畫名家集結起來,成就了今天傳統藝術的輝煌,廣東畫院就是最早成立的全國四大畫院之一,也是第一個綜合性畫院。
林藍作品《呼吸》
基于深入的思考,林藍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要求,她積極了解藝術資訊,包括當代的、曆史的、世界的;她對藝術的本體語言更為重視,包括對傳統的書法、梅蘭竹菊的補習,看似是無用功,但卻是非常必要的。她認為藝術作品是文化藝術營養積累到一定程度洋溢出來的,洋溢出來才呈現出新的變化。她在美院教學生時需要把感性進行理性的梳理再傳授,她來到了畫院搞創作則可以做更多的嘗試,可以任感性自然流露,可以随學養的積累而洋溢,是以她自己也需要再補充、再出發,也是一個新起點。
林藍線描作品《睡》
林藍線描作品《永遠的塔希提》
回顧其自身的藝術成長,作為科班出身的林藍,也曾老老實實地聽老師的教導,從規範的基礎做起;但當年她又趕上一個思潮激蕩的年代,在十四五歲讀美院附中時,剛好是美術界的“85思潮”時期,大學的思潮最活躍,每晚都會有師兄師姐組織跳舞與談藝術,大學氛圍的影響,使林藍對新觀念新思想很感興趣,也形成了其獨立思考的主動性;她看了很多世界名作與名畫,包括藝術的、文學的,也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一段時間還寫畫論、記筆記,把看到的、感興趣的、思考的都記下來,而且把許多奇思妙想勾勒成線描,勾得很少女、很好奇,出版過一冊線描集。後來入讀國畫系,在傳統繪畫與傳統理論的學習中,她接觸到了宋畫,觸發了濃厚的興趣,對很多傳統圖式産生共鳴,在熟讀中、在碰撞中又畫了一批國畫線描,作品逐趨于傳統與正統,這些都是在學習吸收中狀态的記錄,也許未成型,但卻很真誠。
林藍作品《喜悅》
林藍作品《自我》
林藍生長在一個藝術的世家,家庭氛圍很民主,身邊的藝術資訊很豐富,接觸到很多新事物,看書看畫冊,接觸名家接觸藝術活動,包括不同畫種不同流派。當年藝術上對她影響比較大的藝術家是潘天壽和王肇民,我們在林藍的作品上就可隐約看到潘天壽作品蘊籍的影子和王肇民作品靜美的氣質。之後她讀研究所學生時受其導師袁運輔影響認真研究了壁畫,對材料很感興趣;那時她趁着年輕,到處去觀摩,接觸了很多材料,對材料有着敏銳的感覺;是以後來她不經意接觸到金箔紙時,别人不習慣,她卻積極地嘗試起來,終于成就了她在金紙這一獨特藝術載體上的新天地。
林藍作品《白晝》
林藍作品《午夜》
對金紙的興趣,對宋畫的熱愛,當年其宿舍牆上訂着一幅南宋畫家李嵩的“蘭花圖”,泛黃的紙質與金紙似乎有一種契合,又合乎其自身的審美,于是林藍金紙上的第一張創作就源于對李嵩的學習。這期間的學習很重要,在北京與很多有水準的師友在一起,他們善于表達也願意分享,林藍不斷吸收不斷比較,一邊學習一邊改變,畢業創作就是兩張金紙上的一籃大花與一枝荷花。從1995年開始她就不斷地畫起金紙來,後來回廣州美院做了教師,依然不斷摸索、不斷深化,這種既有傳統精神又圖式質感獨特的形式,計白當黑,言簡意赅,有當下的情感,有感性的狀态,創作上可以做到極緻,可以真誠流露,進而打動自己,也才能打動别人。
林藍作品《詩經——長歌清唱》
林藍作品《詩經——長歌清唱》局部《皇皇者華》
林藍作品《詩經——長歌清唱》局部《七月》
對金箔紙别具的感覺與曾經壁畫創作的基礎,攻讀過公共空間藝術的林藍又嘗試借助這種質感與綜合壁畫的形式,把嶺南的風物、嶺南的元素、嶺南的非遺傳統文化等融彙貫通,融入故鄉情與風土民俗,創作出大型的裝置工程藝術,展現出宏遠精彩的嶺南風貌,這些巨作展示于廣州白天鵝飯店和香江長隆酒店中。這些大型藝術工程的嘗試,又進一步影響了林藍主題曆史巨畫的創作,她曾在“詩經”中吸取營養與意象,創作了一幅以詩經情景為内容的“曆史文化題材”巨型畫作,該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與展出。敢于突破、樂于創新的林藍說這種嘗試從小到大的創作,也是一種藝術上的再出發。
林藍作品《詩經——長歌清唱》局部.《七月》
環境的改變,内心的追求,使到林藍在畫外功夫、畫内功夫上不斷地打磨着,書法的日課,傳統的宣紙的創作,名作的臨摹……;她說曾有書法家50多歲辦過臨摹展,估計自己也可以做得到,相信現在的臨摹與年輕的臨摹品質是不一樣的,是能看到不同效果的。此外,詩書畫印,理論研讀,以至遊學寫生等等她都沒有放過,在好奇心與新的刺激點中,她希望找到不同狀态、不同心态下的不同表現。畫畫是内心真實的流露,新的積累,新的出發,确實她的作品也在變化中,不經意間,我們可看到其作品色彩在減少,墨韻、水漬、金銀白等元素卻更多了,素雅高貴的觀感油然而生。
林藍作品《夢澳門》
林藍作品《鐘愛》
事實上,調任廣東畫院對林藍的藝術也是一個新觸發,在這裡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是圍繞畫畫,與藝術同道間不斷地探讨及對作品的互相評論,對其藝術是一種有益的促進,思想在碰撞中打磨,筆下功夫也在蛻變着;哪怕為新畫院的建設奔波,為了進度計劃而操勞,她感覺上也好像在畫畫中,因為也是為了創造一種環境、一種美好。換了新環境,她開始梳理自己的習慣,她說梳理過往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提升的過程,是感性與理性的交替的過程,是自己閱曆中的一種新風貌;對藝術的執着,對繪畫的熱愛,林藍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發。
林藍
林藍, 1993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1996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獲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并獲美術學博士學位,現為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儲存修複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學指導委員會分委會委員,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獲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青年五四獎章、“廣東特支計劃”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2016年5月任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2019年12月任廣東畫院院長。
作品獲國家級省級金、銀、銅獎多項,其中國畫《詩經——長歌清唱》入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财政部、文化部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承辦“中華文明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國畫作品《長流不息——保護文化遺産 傳承民族文脈》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 “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 公共藝術作品《廣州長隆酒店》(合作)《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為中國而設計——首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2004》金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