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梅坚如铁.武汉.2020》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长隆》

画家林蓝从广州美院调到广东画院已经近两年了,本来觉得去画院更有时间画画的林蓝却发觉画院也是事务繁多的,尤其是这两年广东画院碰上了一系列的特别之年。一来广东画院1959年成立,去年是60周年大庆,同年又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骤然而至的新冠疫情,还有广东画院今年新址落成,而且今年又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抗疫之年,新旧址交替之年,各种主题创作和院庆展、新院落成展等等络绎不绝。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白牡丹》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榴红》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清华》

不过,画院也有其别具的意义,是中国特有的,作为文明古国,从南宋开始就是国家设立的机构,是国家对文化艺术的重视,是一个创作研究机构;在画院的主要职责就是创作,每天24小时想的都是一件事,即如何画好画,处于纯粹的创作状态,画院的目的是出力作,出大艺术家,国家对画院的重视与坚持,骨子里是对文化的重视,是文化自信的基点;画院除了出好作品,好艺术家外,还有集结集体学术的力量,所以,林蓝来到广东画院,除了自己的创作,面对的还有在塑造个体创作氛围的同时如何重启集体创作,如何体现出画院的特点;可以说,广东画院的院庆之年既是新的起点,又是面向未来的再出发。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子时》

繁忙的工作之余,林蓝更多的是思考,深入的思考。她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走进自己的最深处,呈现自己最独特的艺术面貌与艺术价值。这两年来,她意识到自己需要站到更高的层面去了解艺术的整体格局与个体定位,应以时代的、历史的眼光整体考量,否则将无从看清自己深处的内涵与意义,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只有真正地走入自己的最深处,呈现属于自己的、个性的、极致的内涵所在,并使之与整体相联,才有可能使这一局部具共性范畴的更大意义与贡献。而画院恰恰为此提供了可能性,从历史到时间与空间,当下都是最好的年代,文艺家有这么高的地位,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当年周总理用画院的形式把分散于民间的中国画名家集结起来,成就了今天传统艺术的辉煌,广东画院就是最早成立的全国四大画院之一,也是第一个综合性画院。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呼吸》

基于深入的思考,林蓝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要求,她积极了解艺术资讯,包括当代的、历史的、世界的;她对艺术的本体语言更为重视,包括对传统的书法、梅兰竹菊的补习,看似是无用功,但却是非常必要的。她认为艺术作品是文化艺术营养积累到一定程度洋溢出来的,洋溢出来才呈现出新的变化。她在美院教学生时需要把感性进行理性的梳理再传授,她来到了画院搞创作则可以做更多的尝试,可以任感性自然流露,可以随学养的积累而洋溢,所以她自己也需要再补充、再出发,也是一个新起点。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线描作品《睡》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线描作品《永远的塔希提》

回顾其自身的艺术成长,作为科班出身的林蓝,也曾老老实实地听老师的教导,从规范的基础做起;但当年她又赶上一个思潮激荡的年代,在十四五岁读美院附中时,刚好是美术界的“85思潮”时期,大学的思潮最活跃,每晚都会有师兄师姐组织跳舞与谈艺术,大学氛围的影响,使林蓝对新观念新思想很感兴趣,也形成了其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她看了很多世界名作与名画,包括艺术的、文学的,也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一段时间还写画论、记笔记,把看到的、感兴趣的、思考的都记下来,而且把许多奇思妙想勾勒成线描,勾得很少女、很好奇,出版过一册线描集。后来入读国画系,在传统绘画与传统理论的学习中,她接触到了宋画,触发了浓厚的兴趣,对很多传统图式产生共鸣,在熟读中、在碰撞中又画了一批国画线描,作品逐趋于传统与正统,这些都是在学习吸收中状态的记录,也许未成型,但却很真诚。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喜悦》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自我》

林蓝生长在一个艺术的世家,家庭氛围很民主,身边的艺术资讯很丰富,接触到很多新事物,看书看画册,接触名家接触艺术活动,包括不同画种不同流派。当年艺术上对她影响比较大的艺术家是潘天寿和王肇民,我们在林蓝的作品上就可隐约看到潘天寿作品蕴籍的影子和王肇民作品静美的气质。之后她读研究生时受其导师袁运辅影响认真研究了壁画,对材料很感兴趣;那时她趁着年轻,到处去观摩,接触了很多材料,对材料有着敏锐的感觉;所以后来她不经意接触到金箔纸时,别人不习惯,她却积极地尝试起来,终于成就了她在金纸这一独特艺术载体上的新天地。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白昼》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午夜》

对金纸的兴趣,对宋画的热爱,当年其宿舍墙上订着一幅南宋画家李嵩的“兰花图”,泛黄的纸质与金纸似乎有一种契合,又合乎其自身的审美,于是林蓝金纸上的第一张创作就源于对李嵩的学习。这期间的学习很重要,在北京与很多有水平的师友在一起,他们善于表达也愿意分享,林蓝不断吸收不断比较,一边学习一边改变,毕业创作就是两张金纸上的一篮大花与一枝荷花。从1995年开始她就不断地画起金纸来,后来回广州美院做了教师,依然不断摸索、不断深化,这种既有传统精神又图式质感独特的形式,计白当黑,言简意赅,有当下的情感,有感性的状态,创作上可以做到极致,可以真诚流露,从而打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诗经——长歌清唱》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诗经——长歌清唱》局部《皇皇者华》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诗经——长歌清唱》局部《七月》

对金箔纸别具的感觉与曾经壁画创作的基础,攻读过公共空间艺术的林蓝又尝试借助这种质感与综合壁画的形式,把岭南的风物、岭南的元素、岭南的非遗传统文化等融汇贯通,融入故乡情与风土民俗,创作出大型的装置工程艺术,展现出宏远精彩的岭南风貌,这些巨作展示于广州白天鹅宾馆和香江长隆酒店中。这些大型艺术工程的尝试,又进一步影响了林蓝主题历史巨画的创作,她曾在“诗经”中吸取营养与意象,创作了一幅以诗经情景为内容的“历史文化题材”巨型画作,该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与展出。敢于突破、乐于创新的林蓝说这种尝试从小到大的创作,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出发。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诗经——长歌清唱》局部.《七月》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环境的改变,内心的追求,使到林蓝在画外功夫、画内功夫上不断地打磨着,书法的日课,传统的宣纸的创作,名作的临摹……;她说曾有书法家50多岁办过临摹展,估计自己也可以做得到,相信现在的临摹与年轻的临摹品质是不一样的,是能看到不同效果的。此外,诗书画印,理论研读,以至游学写生等等她都没有放过,在好奇心与新的刺激点中,她希望找到不同状态、不同心态下的不同表现。画画是内心真实的流露,新的积累,新的出发,确实她的作品也在变化中,不经意间,我们可看到其作品色彩在减少,墨韵、水渍、金银白等元素却更多了,素雅高贵的观感油然而生。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梦澳门》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作品《钟爱》

事实上,调任广东画院对林蓝的艺术也是一个新触发,在这里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是围绕画画,与艺术同道间不断地探讨及对作品的互相评论,对其艺术是一种有益的促进,思想在碰撞中打磨,笔下功夫也在蜕变着;哪怕为新画院的建设奔波,为了进度计划而操劳,她感觉上也好像在画画中,因为也是为了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美好。换了新环境,她开始梳理自己的习惯,她说梳理过往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是感性与理性的交替的过程,是自己阅历中的一种新风貌;对艺术的执着,对绘画的热爱,林蓝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

林蓝:艺术,一直在路上,此刻再出发

林蓝, 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2016年5月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2019年12月任广东画院院长。

作品获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多项,其中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财政部、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画作品《长流不息——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民族文脉》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 公共艺术作品《广州长隆酒店》(合作)《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为中国而设计——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2004》金奖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