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用“中国笔墨”书写“冰雪精神”?

《蓝——跳台滑雪》(中国画)

广东画院集体创作

如何用“中国笔墨”书写“冰雪精神”?

《冰雪精神·飞跃》(中国画) 广东画院集体创作

●林蓝

编者按

日前,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本届冬奥会比赛期间,广东画院推出一组以“冰雪精神”为主题的集体创作国画作品,在广东画院展览馆与市民见面,同时在南方+客户端精彩亮相。参与创作的广东画家联袂以独具岭南韵味的水墨丹青,歌咏冬奥体育精神,为奥运健儿加油喝彩。

本次活动由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创作室副主任黄国武,以及周正良、陈龠、陈迹、杜宁、关坚等广东画院在职画家共同策划创作。其中,山水画《冰雪精神·飞跃》由郑阿湃主笔,人物画《红—冰球》《黄—速度滑冰》《蓝—跳台滑雪》《紫—高山滑雪》由黄国武主笔。此次创作活动系广东画院近年来又一次突破之举,如何让传统水墨与冬奥文化擦出奇妙“火花”,用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方式,展现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竞技场上的拼搏精神?林蓝应邀分享了创作经验。

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同时,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两部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下称《水门桥》)和《狙击手》,也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赢得了观众的好评。电影研究学者易文翔就此撰写影评进行了分析。

此外,本期文艺评论还包括有关诗集《南风的祝福》等本土文艺创作的评论文章,敬请垂注。

冰雪竞技观赏性是不可替代的,无论生活在寒带或热带的观众,都痴迷于它传递出来的独特审美感受。中国传统笔墨在表现雪景山水方面有很多经验,历代已经留下不少名作。然而,如何用水墨国画的方式展现奥运健儿的风采与体育运动的紧张场面,同时又使画面不失浓郁隽永的中国画审美趣味,这对整个广东画院创作团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广东画院创作团队选择另辟蹊径,以南方人的独特视觉,用独具岭南韵味的笔墨勾勒“冰雪精神”。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位于燕山山脉,山高林密,谷地幽深,是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也是《冰雪精神·飞跃》的取景场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依山就势,景观壮美,“雪飞燕”与“雪游龙”命名产生的意境更让人浮想联翩,体现出冬奥文化与山水文化的跨界结合。在处理手法上,《冰雪精神·飞跃》运用中国水墨的留白与淡墨皴擦技法,展现赛场的寒冷、险峻、高旷;远山丛林的中灰色调大笔触略写,与赛道两旁郁郁葱葱林木的浓墨刻画,两者既形成对比,又表现了比赛场地的壮阔和山势的绵延起伏,揭示了比赛的难度和竞技的激烈;通过雪痕和雪道的节奏变化,强化了冰雪运动的气势和动感。在“画眼”的营造上,作品把画面唯一的闪亮色彩给了冰雪运动员,通过缩小运动员的比例映衬出赛场的巨大体量,通过运动员的身姿和滑雪板的形态,表现出运动员飞跃在半空中那一刹那轻若飞燕、矫若游龙的英姿。

而对于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笔墨体系来说,如何表现运动员在冰雪加持下,展现的速度、力量等诸多感受,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果继续沿用所谓的传统笔墨来呈现,可能无法通过画面传达出冰雪运动充沛的现代感。在《红——冰球》《黄——速度滑冰》《蓝——跳台滑雪》《紫——高山滑雪》系列人物画中,广东画院创作团队一方面沿用淡墨营造一种高净、利落、虚淡的美学意象,另一方面对画面中块状墨阵的韵律性组合、排列展开探索,使之形成疏密、轻重、虚实的节奏关系,更能展现出冰雪运动的神韵。作品别出心裁地采用宽银幕式比例画幅,巨大的人体,激烈的碰撞,电光火石间的瞬时剧动,其中人物造型的夸张变形处理必不可少,使冰雪运动的速度与力量得到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精妙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这组人物画采用不同的色彩进行命名,洒布在画纸上色彩斑斓的彩点渲染出比赛气氛的紧张精彩,展示出冰雪运动员充满力与势的阳刚之美与拼搏精神。

这次创作活动是广东画院创作团队以“中国笔墨”传递中国理念、中国精神的一次崭新尝试,以山水画与人物画向世界讲好中国冬奥故事,则传递着“绿色冬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如果说《冰雪精神·飞跃》中运动员与宏阔的雪山之间“小黑大白”的对比隐含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那么《红——冰球》《黄——速度滑冰》《蓝——跳台滑雪》《紫——高山滑雪》系列中独立凸显的超大尺度的人物则传达出强烈的意志,这股人类通过探索极限、矢志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雄伟气概,更是奥运精神的本质体现。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与之呼应的是,艺术家们在创作表现上同样以更新、更强、更好、更出彩为追求目标。广东画院这组作品不但讴歌了中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的精神,更表现出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时代风骨与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我们看到,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的当下,北京奥运会仍能成功举办,这就是中华民族“冰雪精神”的最好诠释!

(作者系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稿件经由南方日报记者杨逸、实习生胡森铭整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