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怕粉絲會打架,就怕粉絲有文化
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更厲害?其實,這是一個既古老又新鮮的話題。自古及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争論不休。
對于百姓來言,由于情感最樸素和真摯,根本就沒有什麼“一二三四五”,我喜歡就是喜歡,你能怎地?不服,打啊!由于老百姓占絕大多數,故而總是會發生為“諸葛亮和司馬懿打架”的現象。即便如今也是如此。
但這就發生問題了,畢竟話語權掌控在上層手中。尤其是古代,就算老百姓為了諸葛亮和司馬懿打架,也總要手中有個“家夥”吧。是以便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引用“古代名人”的論述。
哪料這樣一來,問題非但沒解決,反而更大。因為古代名人跟咱老百姓一個樣,也是泾渭分明,不同點僅在于,他們能說出個“一二三四五”罷了。
正所謂,不怕粉絲會打架,就怕粉絲有文化。這粉絲一旦有了文化,就有了理由根基,再加上他們許多人,還是曆史(當時)名人。于是,關于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厲害的典故,就由此産生了。

二、李世民團隊的憤怒
話說,大唐貞觀年間的一天,李世民會宴群臣,小酒喝着喝着就來了興緻,李世民朗聲說道:“我大唐天下,為何會繁榮升平至此呢?我認為,在貞觀之前,各位跟着我是曆經艱辛功勞都很大,但房玄齡卻排第一。而貞觀之後,毫無疑問就是老魏了。”
說完,李世民親自解下佩刀賜給兩人,然後轉向群臣,問道:“大夥都說說,魏征和諸葛亮誰更牛啊?”(《舊唐書》:征與諸葛亮軌賢)
話音剛落宰相岑文本就怒了,道:“這話說的,諸葛亮文可治國,武可平天下,文武全套,牛到爆,老魏他咋敢跟諸葛亮比?”
這可是當着群臣面否認魏征,可哪料魏征非但不生氣,反而還非常高興。為啥?因為無論李世民還是魏征、房玄齡、李靖等,這都是諸葛亮的死忠粉!
比如,李世民就曾怒斥司馬懿:既而擁衆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帼,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裡,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争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意思就是說:司馬懿你不是挺厲害的嗎?如今占據優勢兵力,跟諸葛亮對峙渭水河邊。要知道自古以來,秦地爺們就更好戰、能打!可你司馬懿卻吓得不敢出戰,還接受諸葛亮的女人衣服,千裡請旨啥的,你鬧個啥幺蛾子?我秦地(陝西)男兒的臉面,都讓你丢盡了。
顯然李世民的憤怒,有點狹隘了。他率領關隴鐵騎,橫掃天下,是以就站在了“陝西爺們”角度,對司馬懿被諸葛亮吓得不敢交鋒,表示出離憤怒。認定司馬懿沒法跟諸葛亮比,弱爆了!
同時房玄齡和魏征更狠,由于他倆修撰《晉書》,早就看着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不順眼了。什麼諸葛亮“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還“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諸葛亮治國無雙,可跟管仲蕭何比,但軍事才能、武功韬略卻不是他所長)
于是,房玄齡和魏征這哥倆,就突然爆出了陳壽的“兩段黑料”。
其一:由于丁儀、丁廙曾是魏國大佬。陳壽編纂《三國志》時,對他倆的兒子說:“給我千斛米,我就給你們老爸寫傳記。”可丁家人卻不搭理他。是以,陳壽沒給丁儀、丁廙寫傳記。
其二:由此陳壽的老爸曾是馬谡參軍,諸葛亮殺馬谡時,也捎帶腳的懲處了他老爸。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又很鄙視陳壽。而陳壽呢卻又是谯周的學生,而谯周在鄧艾破蜀時,是第一個蹦出來,強悍主張投降的!
是以,基于以上兩個陳壽的黑料,顯然陳壽是公報私仇,污蔑諸葛亮。可問題是既然是史料,就總要給個出處吧,最起碼也要給個注解,不信瞅人家裴松之注解《三國志》。
可房玄齡和魏征,爆出的這兩段黑料,出處在哪兒?誰也不知道!反正如今就這麼躺在《晉書》中。其實,這就是李世民團隊的态度,絕不允許說諸葛亮的壞話——這也是為何筆者開篇就說,不怕粉絲會打架,就怕粉絲有文化的原因。
三、不務正業的司馬懿
有了李世民團隊的這個态度,司馬懿就被諸葛亮碾壓了。畢竟之前,由于司馬懿好歹是皇上,故而一直混在“皇帝圈”裡。
也就是說,要用評判皇帝的眼光去看待。就如一提曹操,人們都習慣性拎出劉備來對比,這叫地位對等。有幾個人會推出諸葛亮,來跟曹操對比的?隻這一條,就讓司馬懿一直妥妥淩駕于諸葛亮之上了。
但可惜一則司馬懿的後代不争氣,搞出一個五胡亂華。二則真正收拾清 “五胡亂華”,所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的人是李世民,偏偏整個李世民團隊,又都是諸葛亮的死粉。
就這樣,司馬懿變成了三國時期最特殊的人物。活着時是臣子,死後卻被司馬炎請入皇帝圈,“不務正業”去了。可偏偏又總跟蜀漢丞相,武侯諸葛亮畫上等号,加以對比。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橫空出世後,司馬懿的這種尴尬處境,就不可動搖了,這才形成了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厲害的熱點話題。
總體來言,司馬懿的風評比諸葛亮差太多。許多人還紛紛指出,就連司馬懿的後代,都是諸葛亮的粉絲。比如司馬炎就說過:我要是能有諸葛亮輔佐,能天天累得我不如狗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反向推論,這是不是再次證明了,地位上來言司馬懿比諸葛亮要高,兩人可比性很小呢?不過,這已經不是問題了。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兩人都有過交鋒,曆史地位上可無視。但軍事才能、人品等的全面比較,總該沒問題了吧。
這一全面對比,就更沒法說清了。所謂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從結果推論,諸葛亮揍司馬懿,揍得再爽,卻終究未能實作自己的戰略目标。司馬懿挨揍的過程再難看,卻實作了自己的戰略目标,這妥妥是司馬懿勝了!
但從過程、雙方實力對比來言,卻又是諸葛亮妥妥勝利! 而從人品來對比?答案不言自明,諸葛亮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碾壓得司馬懿渣都不剩。恐怕對此現象,司馬懿就算複生,也隻能歎息連連:兄弟們啊,“被不務正業”害死人啊!
四、毛主席的對他倆的評價
在所有關于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比中,筆者最推崇毛主席對他倆的評價!
皆知毛主席是“三國迷”,無論平時跟人談話,還是作報告講話時,都喜歡引用三國時期的人物,來說明問題。
比如,提到大膽啟用年輕幹部時,毛主席他老人家曾這樣說道:“赤壁之戰,群英會,諸葛亮那時27歲,孫權也是27歲,孫策起事時隻有十七八歲。周瑜死時才不過36歲,那時也不過30歲左右,魯肅40歲,曹操53歲。事實上青年人打敗了老年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出自,1964年3月24日的毛主席的一次談話記錄)
對諸葛亮,毛主席曾給過三個重要的評價。
第一個是蜀漢敗亡原因的點評:蜀漢滅亡其始誤于隆中對,千裡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第二個是諸葛亮處理民族關系的點評: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
第三個是對諸葛亮街亭之敗的點評:初戰,亮宜親自臨陣。
這三個點評,在筆者看來,對應的是諸葛亮三方面的才能。
其一是戰略眼光。顯然毛主席總體上是肯定的,因為他隻對諸葛亮《隆中對》的分兵戰略,進行批駁。卻并未反對荊州的重要。相反,他老人家的這句話,實則還是突出了荊州的關鍵性。
故而,筆者的結論是,肯定大于否定!畢竟這也符合事實,正在由于執行了《隆中對》戰略,劉備這才迅速翻身——所謂沒有興盛何來敗亡?不能割裂看問題。
其二是治國才能。顯然這是在肯定諸葛亮,故而不多說啥了。
其三是軍事才能。顯然街亭之敗,根由在諸葛亮。既然認識到了街亭是成敗的關鍵,就應親自臨陣。
這個點評太精準,對比官渡之戰,曹操烏巢劫糧,曹操就是親自臨陣指揮。在前有阻擊,後有追兵,幾乎絕境狀态下,曹操拔劍在手大吼:不管追兵,就給我玩命拿下烏巢。這才取得了勝利,打赢了官渡之戰。
是以,從老人家這三個重要點評來分析,諸葛亮的确軍事才能上偏弱。但戰略眼光,尤其是治國才能,卻非常優秀。
那麼毛主席對司馬懿有過什麼評價?主要集中在了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之上,有兩句。
其一是對曹操征讨張魯時的失誤進行點評,認為:司馬懿提出趁勢滅掉蜀漢,比曹操 “得隴望蜀”,要“高明”。這是司馬懿的戰略眼光,正是由于曹操否決了司馬懿的提議,導緻了後來漢中之戰敗給劉備,連大将夏侯淵也被殺。
其二是對司馬懿“渭水之戰”的肯定。李世民鄙視司馬懿,但毛主席卻認為司馬懿很厲害。認為這是司馬懿,借鑒了陸遜在夷陵打敗劉備的成功經驗,“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司馬懿僅僅得“敵孔明”。也就是說,兩人在軍事才能上,是勢均力敵的。
五、總論分析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了。
從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來言,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不分上下。但諸葛亮卻擁有強大的治國才能。
從曆史地位上來言,司馬懿好歹是皇上,諸葛亮是丞相,自然司馬懿占優。
而從綜合能力上比較,諸葛亮要勝過司馬懿。這點司馬懿其實自己也承認,一句“天下奇才”,就道出了他對諸葛亮的佩服。
至于後世影響或風評口碑,諸葛亮則是妥妥地碾壓司馬懿。
是以還是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厲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