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用戶端4月2日電 題:《尹中立:股市為什麼出現嚴重分化?》
作者 尹中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進階研究員)
回首2020年,股票市場最大的特點是劇烈的分化,市場有一種形象的說法——“漂亮100,悲慘3000”,大意是有100隻股票走勢非常強勁,但是其餘3000隻股票都出現了嚴重的下跌,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個市場的特征。為什麼市場會出現分化?未來的趨勢如何?
從市場的總體運作狀況可以看到,2020年全球大多數國家股票市場主要指數都是上升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國家的股票指數在下跌,中國和美國的股票市場表現最好。但是從不同的季度來看又有所不同,第一季度中國股票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衆所周知,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第一季度股票指數以下跌結束,但是随着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更重要的是貨币和财政的刺激政策逐漸出台,第二季度開始股票市場重新走上了上漲回升的态勢。不過,同樣是上漲,第二季度的上漲和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又有所不同。第二季度科技股和成長類股票上漲幅度明顯強于大盤藍籌股,但是從第三季度開始,市場的上漲以藍籌股領漲為主,反而之前表現比較活躍的科技股、中小市值的成長股有所走弱,藍籌股與中小市值股票走勢分化的趨勢在第四季度得到了加強。
從市場走勢看,上證5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兩個指數在第三季度之前是亦步亦趨,沒有明顯的分化,但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則出現了“喇叭口”越來越大的走勢,即中小市值股票和藍籌股出現了嚴重的分化。如果把股票市場按照市值的不同分成8組,其中,市值最大的兩組中,市值在2000億元以上的有59隻股票,2020年平均漲幅接近70%,漲幅中位數約為40%;市值在1000億元到2000億元之間的有67隻股票,平均漲幅接近80%,漲幅中位數超過60%。市值比較小的三組中,市值在100億元到200億元之間的有500多家上市公司,平均漲幅僅為34%左右,明顯低于市值比較大的組别;市值在100億元以下的上市公司則基本沒有上漲,而且市值在50億元以下的有1700多家,其平均漲幅和漲幅中位數都處于負值的區間。由此可以看出股價分化的規律,即藍籌股上漲,中小市值股票普遍下跌。
股價分化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新股發行的加速導緻“殼價值”貶值。因為2020年新股IPO的快速增加,拟上市公司等待發行的時間就會縮短,對應的價值貶值,這就是大多數中小市值股票下跌的邏輯關系。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邏輯關系是不能忽視的,也就是基金市場的融資出現了大規模的增長。為了對沖IPO快速擴容對市場的沖擊,監管部門有意地提高了基金的發行速度。基金發行快速的增加使得儲蓄資金快速向股票市場轉移,但是基金發行募集資金存在明顯的“馬太效應”,知名度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基金經理可以獲得投資者更充分的認可,而規模小的基金管理公司募集資金十分困難,導緻資金向頭部基金管理人集中。規模大的基金一般傾向于買藍籌股,規模大的基金集中湧現,形成了所謂的基金“抱團”式投資,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分化。
簡單回顧市場各個行業的走勢,可以看到,這兩年市場的熱點實際上是不斷輪換、不斷變化的,但是在變化過程中有些行業是比較穩定的,就是所謂大消費類的股票,持續兩年都處在熱點排行榜的前列。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白酒,釀酒行業是“一枝獨秀”。從估值的走勢來看,白酒行業的估值已經達到曆史的“天花闆”。
而房地産行業,目前的政策環境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政策調控的力度在逐漸加大,但是2020年房地産行業依然獲得了正增長,無論是新房的銷售面積,還是銷售金額都是非常超預期的,但與此同時,股票市場中,申萬房地産行業指數全年下跌9.90%,在所有行業中跌幅最大,說明市場對這個行業的預期是悲觀的。
對2021年市場的展望,第一,最重要的、最敏感的因素還是貨币政策。從股票市場的曆史來看,每當貨币寬松就會刺激股票市場的上漲,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每當寬松之後的回歸常态化過程就意味着股票市場會有漫長的下降過程,是以這一輪股票市場尤其要關注貨币政策的走向。投資者關注中國物價指數的同時,還要關注美國的物價指數,如果美國的物價指數超預期,則美聯儲也将面臨貨币政策轉向,對全球資本流向産生較大影響。
第二,儲蓄資金正在加速流入股票市場,是以要警惕市場出現沖高回落。
第三,注冊制改革将深刻地改變股票市場的生态。根據過去一年的邏輯演繹,注冊制是必須完成的,是以市場的分化還會繼續。但如果出現了來自市場的巨大阻力或者風險,這種政策的力度會因時因勢作出調整。在我看來,注冊制來自于市場的壓力在當下已經出現,對于未來市場風格的預測,如果說過去是藍籌股上漲,那麼2021年藍籌股下跌将是一個大機率事件,是以中小市值成長股票在2021年有望獲得比藍籌股更高的市場收益。(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