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尹中立專欄丨資本市場監管如何适應自媒體時代?

尹中立(榮盛發展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

2021年1月底2月初,美國華爾街上演了一場所謂“散戶群體攻擊做空機構”(有人戲稱為“韭菜的起義”)的鬧劇。涉及的股票是一家美國的上市公司“遊戲驿站”(英文名稱GameStop,GME),該公司從1月初的10美元,到1月28日最高漲至483美元。期間幾個交易日内股價上漲超過20倍!但陽光底下沒有新鮮的事,暴漲與暴跌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該股票暴漲之後就是暴跌,僅僅三個交易日就狂瀉80%,截至美國時間2月17日,該股價回落到四十五美元,股價基本上又回到了起點。

筆者之是以把該事件稱為“鬧劇”,是因為它嚴重沖擊了正常的股市運作秩序,造成各參與主體均損失慘重——不僅散戶充當了炮灰,做空的機構同樣遭受重大損失,著名的做空機構香橼公司被迫平倉并承受巨額損失。短期内股價的巨幅波動對大多數參與者來說都不是好事。

整個事件涉及的關鍵人物是基思·吉爾(Keith Gill),他是此事的發起者群組織者。他通過一個論壇網站WallStreetBets(簡稱WSB)釋出自己做多“遊戲驿站”股票的賬單及觀點。他認為該股票價格之是以跌到較低的價位,主要原因是機構投資者刻意做空,隻要散戶投資者衆志成城就可以打敗這些做空的投資者,并提出口号“YOLO(You Only Live Once)”,該口号翻譯成中文可以是“過把瘾就死”。

從事件的過程和結果看,吉爾的行為顯然有操縱股價之嫌。但他本人的資金數量很小(假設他公布的資訊是真實的),無法利用資金優勢來操縱股價,他是利用自己在股票論壇的影響力來推高股價的。美國等國的證券法,對操縱股價的行為一般都是指利用資金優勢或資訊優勢來達到控制股價的行為,對類似吉爾的行為并沒有明确的規定。

是以,即使他的行為已經達到了操縱股價的目的,但根據美國現行的證券法或刑法,吉爾的行為應該是難以構成操縱股價的罪名的。這也是全球監管者面臨的新挑戰。

現行的資訊披露規則适用于傳統資訊傳播時代,但在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傳播的發生已經與過去發生巨大變化,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資訊釋出管道,個人利用網際網路管道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遊戲驿站”股票的炒作估計已經塵埃落定,難以再起波瀾,但圍繞該事件的争論依然在繼續,還有不少謎團有待解開。一個散戶投資者為何能掀起如此大的風浪?背後有沒有數量巨大的資金在配合?在散戶投資者圍攻空頭機構的關鍵時刻網絡交易商擅自停止散戶投資者買進的行為是否合法?等等,正因為如此,此事引起了美國國會的關注。當地時間2月18日,美國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舉行線上聽證會,就該事件進行讨論。“帶頭大哥”吉爾在證詞中表示,自己隻是個人投資者,并沒有操縱市場,沒有為了謀取私利而慫恿散戶進行擡高股價的逼空買入。

通過網絡輿論來達到操縱股價的行為不僅存在于美國,A股市場同樣存在。每當市場人氣高漲之時,此類行為就會大行其道。例如,2007年A股的市場人氣高漲,有人在有關股市的論壇上經常釋出自己的賬單,并釋出買入股票的理由,帶動衆多投資者跟風炒作,當很多人跟進推高股價之後,他就可以獲利兌現并尋找新的炒作目标。市場稱之為“帶頭大哥”。再如,2015年5月份,股市人氣沸騰,網絡上有關股市的言論層出不窮,筆者還參加過由網絡監管部門牽頭組織的旨在打擊網絡股市謠言的會議。可見,有關部門早已關注此類事件。

如果說散戶個人通過網絡自媒體來影響股價的行為需要監管部門關注的話,那麼,私募機構或公募基金經理通過網絡媒體影響股價的行為更需要監管。因為後者不僅有衆多的“粉絲”,還有資金優勢。現在基金經理都紛紛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上設立自己的公衆号,形成自己的粉絲群。

筆者認為,應該采取措施防範出現網絡大V釋出關系股價波動的資訊,對知名證券分析師和網絡大V采取規範措施,對規模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人的言論要有規範,禁止在自媒體宣傳與持有股票直接相關的資訊。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