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他們關系并沒有那麼融洽,諸葛亮對劉備有一點瞧不起

了解過三國的人都知道“三顧茅廬”“如魚得水”“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一般會覺得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非常好,我也曾經是這麼想的。

但是,随着年齡的增長,了解的曆史知識越多,我就越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三國:他們關系并沒有那麼融洽,諸葛亮對劉備有一點瞧不起

為什麼劉備在新野呆了六年才去見諸葛亮?

為什麼劉備帶兵入蜀沒有帶諸葛亮?

為什麼劉備攻占漢中沒有帶諸葛亮?

為什麼劉備晚年帶兵攻吳,沒有帶諸葛亮?

為什麼劉備托孤要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

其實,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非常微妙。具體微在哪裡?妙在哪裡?我們來分析分析。

我們回顧下,劉備的“三顧茅廬”,像《三國演義》說的,劉備去了三趟隆中,隻有第三次才見到了傳說中的諸葛孔明,非常不容易,整個求見的過程都描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态和謙虛的态度,而諸葛亮呢,顯得有點傲慢了。

在《出師表》裡,諸葛亮說了,自己是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是以,在南陽那幾年,諸葛亮一直回避劉備,沒有去找劉備,但其實,我們也可以知道,劉備去找了那麼多次,作為一介農民的諸葛亮,居然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當時英雄的邀請,說明了諸葛亮心裡對劉備有那麼一點點瞧不上。

怎麼說呢?

三國:他們關系并沒有那麼融洽,諸葛亮對劉備有一點瞧不起

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在哪裡任職?孫吳。

當時的孫權繼承了父親、哥哥的遺産,占據了揚州、荊州的一部分,地盤比劉備大得多;那麼,作為哥哥,諸葛瑾肯定會邀請遠在南陽的諸葛亮來江東求個一官半職,于是,諸葛亮屢次拒絕見劉備,就是在考慮要不要去江東任職。

後來,正是在劉備的誠意打動下,諸葛亮終于同意加入劉備集團。

單單就這一點,劉備的态度越是謙卑,就越顯得諸葛亮心中那點驕傲自大的心态。

通常有才華的人都會有點自傲,有點瞧不起人,像明朝的唐伯虎,一生恃才傲物。

當時的劉備也就相當于新野縣的縣長,跟一方諸侯孫權、劉表比起來,簡直弱爆了。

諸葛亮能看中劉備,是劉備三生有幸;劉備能請到諸葛亮,是諸葛亮舉手之勞。

三國:他們關系并沒有那麼融洽,諸葛亮對劉備有一點瞧不起

後來,劉備帶兵入蜀,帶兵攻打漢中,帶兵攻打東吳,為什麼諸葛亮沒有陪同?

從劉備的角度來講,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劉備身邊有一位非常有軍事才華的人叫法正,另一方面法正非常受劉備寵愛,這種寵愛早已超過了對諸葛亮的“如魚得水”之情。

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講,也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諸葛亮擅長搞政治、權謀、戰略謀劃,而不擅長軍事、戰術布局,所謂的八卦陣、奇門遁甲也許是民間人士杜撰出來的;兩一方面是諸葛亮與劉備之間出現了微妙的關系,不再是初出茅廬時候的如魚得水了,這要從劉備、諸葛亮的人生成長經曆說起。

三國:他們關系并沒有那麼融洽,諸葛亮對劉備有一點瞧不起

劉備,是窮苦娃出身,從小就跟着母親編織鞋子、筐子,每天到菜市場販賣,後來參與鎮壓起義軍的戰争,打了一輩子仗,接觸過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這樣的猛将,多多少少充滿了一些江湖氣息,顯然不是陸遜、周瑜那樣的儒将,而是白手起家的草莽英雄。

諸葛亮,出身書香門第,父親、叔父當過市長,哥哥在江東當過不小的官,自己也有鴻鹄之志,從小就熟讀詩書,立志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人物,骨子裡就帶着點讀書人的氣質,自然不是關羽、張飛那樣粗魯莽撞的人。

那麼,當一介枭雄和一代才子遇到一起,能夠互相團結吸引的,就是共同的目标——興複漢室,創立霸業。

然而,要說平時的興趣愛好,兩人不見得會談到一塊去。

劉備平日裡喜歡編織帽子、鞋子,諸葛亮平日就喜歡寫寫書法、文章,兩人很難有共同的興趣愛好。

三國:他們關系并沒有那麼融洽,諸葛亮對劉備有一點瞧不起

有一次,諸葛亮見到劉備在聚精會神地編織草帽,也立即批評劉備忘記了心中的理想了。

當時劉備也隻是連連道歉,但是當劉備封了皇帝,諸葛亮還是這麼不客氣批評教育他的話,劉備肯定心裡極不舒服,因為劉備不再是那個謙虛、卑下的劉備了。

後來,我們也就好了解,為什麼劉備在入蜀後,每次帶兵打仗,都不帶諸葛亮了,大概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原則性太強,不夠接地氣。

當然,還有一點原因,劉備能夠隐約感覺到,大才子諸葛亮有點瞧不起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