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城市日來了!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暨首屆城市可持續發展全球大會開幕式大會今天在北外灘世界會客廳召開,主題聚焦“應對氣候變化,建設韌性城市”,旨在提高有關适應氣候變化和城市韌性的公衆意識;通過分享提高城市韌性解決方案,鼓勵在國家和地方層面采取有效的氣候行動。
這是時隔6年後,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再次回到“始發地”上海舉辦,可謂意義非凡。在這個世界級舞台上,上海用自己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的探索實踐,講好人民城市的故事,講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故事。融合“國際視野”“中國特色”和“上海特點”,兩大重磅成果亮相——“上海指數”首次釋出,《上海手冊》也有新變化。
用兩個視角看世界
傳播中國聲音,突顯上海智慧。“上海指數”綜合名額體系架構是全球首個以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治理“五位一體”理念為基礎架構設定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體系。
“上海指數”注重展現“人民城市”的理念,由一項綜合指數和若幹主題指數構成。其中,綜合指數衡量城市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總體進步水準;主題指數與城市日主題、城市發展熱點等議題結合,側重對特定領域的評估。
“‘上海指數’是一種進步指數。”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劉千偉表示,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體系衡量的是一座城市的進步性和發展潛力,而不僅僅是從規模、容量等角度去反映城市能力和水準。有一些發展中城市,盡管在經濟發展水準上不是很高,但是走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上海指數”中就具有一定增長性。據了解,“上海指數”将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旗艦項目結合起來,計劃到2030年讓全球1000座城市能參與這一評估體系。
《上海手冊》即《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自2011年以來,以“五年總編,每年報告”的模式與公衆見面。每年釋出的手冊,都會圍繞年度主題,遴選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治理等領域的優秀案例進行彙編。2021版《上海手冊》是在回顧過去5年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經驗基礎上進行的第三次總體修編,主題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以綠色低碳推動包容性增長”,21個經典案例收錄其中,上海有三個案例入選。
作為城市社會最基礎的單元和細胞,社群最貼近民生,也直接影響民生。作為《治理篇》案例,浦東新區金楊新村街道社群在不同發展階段,都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形成了有效且具有針對性的創新行動路徑。在社會治理領域強調賦權平等,力求實作包容性的成長;在空間治理領域突出空間正義,力争實作綠色、健康、低碳的成長。
另一個案例“上海社群花園:生态取向的社會空間”出現在《社會篇》中,講述了社群花園的實踐過程,既在綠地性質上導入生态美學,也在社群共有地的社會意義上引發居民參與。此外,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篇章中,記錄了碧雲國際社群的新冠疫情防控實踐。
從三個“一”看上海
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挑戰,城市需要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也需要采取創新舉措,全面系統提升城市韌性,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表示,“韌性城市”是指城市社會能夠應對未來挑戰,提高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實作可持續發展,應對人口增長,更适宜居住,同時又能提高生活品質的城市。其關鍵要素是碳中和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應對氣侯變化和災害的城市。“上海2035”總體規劃首次提出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韌性生态之城,“五個新城”的規劃建設也突出了可持續韌性發展。
上海是人民城市建設理念首創地、城市治理案例的最佳實踐地。上海城市更新中心主任馮經明用一方田、一座園、一幢樓,來概括上海不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這一重大實踐命題。
一方田,是指三林濱江南片區。昨天,這裡是基礎設施落後、亂搭亂建嚴重的一片窪地;今天,這裡正落實區域整體開發理念,變成提升城市韌性、發展綠色低碳、增強城市功能的一方“試驗田”;未來,這裡将成為一片自然野趣的千畝城市森林,喬木品種和數量将分别達到180種、1.5萬棵,每年可中和超過1400噸二氧化碳。
一座園,是指占地約200萬平方米的世博文化公園,計劃于2023年底前全面建成。占比80%的綠地、千餘種植物,編織着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态系統。此外,公園布局亮點多多。4個世博保留場館将被打造為文化教育、展覽展示的新空間;申園以山環水抱布局,烘托江南古典園林的氣韻;溫室花園運用聲光電技術,好玩又好看。
一幢樓,是指書隐樓,上海衆多曆史風貌保護建築的縮影。得益于城市有機更新,不僅展現了理念上的進步,也照見了傳承曆史的初心。
作者:史博臻
編輯: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