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class="pgc-h-arrow-right">才貌俱佳,頻頻遇到貴人</h1>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自幼聰明靈活,九歲就會寫文章,十三歲引人矚目。武則天長安二年(702),24歲的張九齡中了進士。
張九齡24歲中進士
在唐代,士人不僅要能言善辭、文理優長、書法隽秀,外表更要風神俊朗,才能得到拔擢。張九齡幸運地擁有一副好皮囊,他氣宇軒昂、儀表堂堂,堪稱這屆進士中的顔值擔當。鳳閣舍人張說跟他套本家,找出家譜排輩份,還誇他的文章"有如輕缣素練",能"濟時适用",必是"後出詞人之冠也"。
張九齡形象
景龍四年(710),李隆基發動政變,剿滅韋氏集團,李旦複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随後,李隆基在太子東宮選拔天下文藻之士,張九齡參加了"道牟伊呂科"考試,對策優等,令李隆基十分滿意,升他為右拾遺。先天二年(713),李隆基即位為唐玄宗,又升張九齡為左拾遺。
<h1 class="pgc-h-arrow-right">辭歸家鄉,修築梅關古道</h1>
此時姚崇身居宰相之位,位高權重,沒人敢駁他的面子。偏偏張九齡喜歡直言,多次與姚崇産生沖突,令姚崇顔面盡失。姚崇就通過打擊壓張九齡,找回自己失去的顔面。張九齡幹得不愉快,開元四年(716)秋,左拾遺秩滿,幹脆辭官去職,回歸家鄉韶州。
每次出入嶺南,都要經過大庾嶺,張九齡對梅關"人苦峻極"的險阻深有感受。甫到家鄉,他向朝廷建議開鑿梅關古道,改善南北交通。得到朝廷準許後,他自任開路主管,征集民夫,緣磴道,披灌叢,不辭勞苦,現場踏勘施工。古道修通後,全長十幾公裡,路寬近17米,不僅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造福子孫後代。
梅關古道
<h1 class="pgc-h-arrow-right">榮枯與共,随張說沉沉浮浮</h1>
開元九年(721),張說入朝拜相,提拔張九齡為中書舍人内供奉,兩年後再提升為中書舍人。這雖然隻是一個中層偏上的官職,但掌管起草诏令、侍從、宣旨、勞問、接納上奏文表,事涉機密,是以實權不小。
唐代文人士大夫
開元十四年(726)四月,張說因拟定侍從皇帝登山官員不慎,遭彈劾罷相,張九齡也受牽連,調任冀州刺史。張九齡說冀州太靠北了,我老媽是南方人,不願意跟我去冀州,是以我申請辭官。這個理由在今天看來很牽強,但在古代卻是個響當當的理由,"百善孝為先",抓老媽這味藥方,包治百病。這樣朝廷也拿他沒辦法,第二年三月,改任他為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都督。
張悅畫像
政治風雲的變幻讓任何人都猜不透,張說也是這樣。他沒想到,被"開"三年後,唐玄宗又把他召回來了,任他為尚書左丞相,兼集賢院士;他更是想不到,複出剛一年,身體就不行了。張說對張九齡真心不錯,臨終還想着自己的本家呢。他對唐玄宗千叮咛萬囑咐,一定要把張九齡弄回來啊,那是個人才,他可以代替我做集賢院學士!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再勸谏,惹惱唐玄宗</h1>
開元十九年(731),唐玄宗召張九齡進京,任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張說沒有看錯人,張九齡代拟敕文時,不打草稿,拿過筆來就寫,分分鐘就成。唐玄宗極為滿意,升他為中書侍郎、工部侍郎,兩年後再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主理朝政。55歲的張九齡走上了人生巅峰,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把手"。
張九齡畫像
開元二十二年(734),唐玄宗過50歲壽誕,文武百官大多向玄宗進獻奇珍異寶,惟獨張九齡進呈《千秋金鑒錄》作為壽禮。這部書羅列了前朝存亡興替之道,讓唐玄宗感覺"詞涉隐諷",你什麼意思?說我不懂帝王之道嗎?心裡暗暗給張九齡記了一筆賬。
《千秋金鑒錄》抄本
張九齡明察秋毫,看出範陽節度副使安祿山是奸詐之徒,認為"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開元二十四年(736),安祿山在讨伐契丹時失利,節度使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張九齡上奏唐玄宗:"安祿山狼子野心,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以斷絕後患。"唐玄宗卻說:"你不要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不僅沒有治安祿山的罪,反而放他回了藩地。
唐玄宗形象
對張九齡和唐玄宗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副宰相李林甫都看得透透的。李林甫是個口蜜腹劍、心機頗深的人,他認為現在是時候添上一把火,讓張齡滾開了!他舉薦唐玄宗非常喜歡的牛仙客擔任知政事,張九齡又來勸阻,唐玄宗極不高興,下令免去了張九齡的宰相職務。第二年,又說張九齡犯了舉薦不稱職的罪,把他降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影視劇中的李林甫形象
<h1 class="pgc-h-arrow-right">身處荊州,"竟夕起相思"</h1>
按照唐朝慣例,任期三年之内,官員不能帶家眷赴任。張九齡獨自一人來到荊州,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家難眠,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閑遊。一輪明月姣好圓滿,竟是這樣撩人心緒,讓他更加沒有睡意。夜深了,天氣更涼,露水沾濕了身上的衣裳。
他想起了賢惠端莊、勤勞樸實的夫人譚氏,如果她在,會不會給給拿來一件披風呢?他還想起了他的侍妾戚宜芬,一路爬山涉水,輾轉奔波,追随他到梅關,在自己遇到困難時,挺身而出,梅關古道灑下滿腔心血!帶着這樣複雜的感情,他吟成了一首五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全詩渾然天成不着痕迹,情意纏綿不見感傷,意境幽靜,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吧。月夜漫長,整夜不眠。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隻希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夢是不能定制的,詩人借逐夢表達了一個美好的願望。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安史之亂,張九齡不幸言中</h1>
李林甫獨攬朝政,嫉賢妒能,打擊異己,又蒙蔽唐玄宗,隐藏重重危機。張九齡心憂朝堂,卻無能為力,隻能在詩裡托物言志,他在《感遇十二首》第一首裡寫道:"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栖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蘭在春天,桂在秋季,各自顯示它們的葳蕤或皎潔。他以蘭桂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隻是盡他的本份,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當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絕人家賞識;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對人家采擇。逆境中的張九齡期待着重回長安,再塑大唐輝煌。
蘭葉春葳蕤
轉眼三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人來折他這枝"枯草敗葉"。開元二十八年(740)春,他請求回鄉掃墓,但剛回到曲江就病倒了,于五月七日去世。唐玄宗還是非常推崇張九齡的,把他當作宰相的典範,每到有人推薦宰相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這裡的"風度",不僅僅指張九齡外表儒雅,還指他潔身自好。
張九齡風度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從範陽起兵,掀起"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往四川,想起張九齡曾經的勸誡,愧疚和悔恨之意滿滿,于是派使者到曲江祭奠張九齡,還追贈他為司徒,正一品,位列三公。
張九齡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