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上生明月”,國家航天局這樣解釋航展上的月球展品

在第13屆中國航展上,月球樣本再次與公衆見面,吸引了一群粉絲。國家航天局對三件展品的設計思路和内涵進行了解釋。

“海上生明月”,國家航天局這樣解釋航展上的月球展品

嫦娥五号探頭的型号

“海上生明月”,國家航天局這樣解釋航展上的月球展品

月球車模型

2020年12月2日,嫦娥五号成功登陸月球上的一場鋒面風暴楊槎五山脈北部,采集了1731克月球樣本。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帶着樣本傳回地球。這是從月球成功傳回樣本後的44年。

一個展覽的名字是"月亮照在我身上"。它的整體配置就像一個滿月從海平面緩慢升起,它的梯形底座由特殊的玻璃制成,就像滿月的球形光學放大鏡。球體中間的樣品盒是一個重達77毫克的月球樣品。

“海上生明月”,國家航天局這樣解釋航展上的月球展品
“海上生明月”,國家航天局這樣解釋航展上的月球展品

任務5的月球上展示的國旗和月球土壤儲罐

基地設計為三步走,象征着探月工程"繞、落、後退"的三步戰略,一步一步。底座寬17厘米,象征着2004年啟動月球探測項目至2020年底的17年時期,目的是從嫦娥五号中取回第一個月球樣本。展品的總高度為22.89厘米,象征着從發射到嫦娥五号任務傳回的22.89天。

第二個展覽名為"海上的月亮"。其整體配置猶如滿月從海平面緩緩升起,由梯形底座和半球形光學放大鏡組成,融合了"天之地"的古老概念,彰顯了中國的智慧和文化。該中心擁有75毫克的月球樣本,底部長度為22.89厘米,象征着嫦娥五号為期22.89天的任務,以及基地17.31厘米長的上緣,代表嫦娥五号收集的1,731克月球樣本。在17厘米的高度,月球探測項目花了17年時間。

“海上生明月”,國家航天局這樣解釋航展上的月球展品
“海上生明月”,國家航天局這樣解釋航展上的月球展品

在顯微鏡下觀察月球土壤

第三個展品是向您展示放大鏡下的月球樣本。它們都是類似土壤的混合物,在顯微鏡下,月球的土壤似乎是灰黑色的,顆粒比地球的土壤更細膩和鋒利。這是由于太空風化效應的形成,如隕石撞擊,太陽風轟擊和月球表面的宇宙射線輻射。

“海上生明月”,國家航天局這樣解釋航展上的月球展品

據了解,除了钛、鐵、鈾、稀土等資源外,還富含鉻、鎳、鉀、鈉、鎂、矽等礦産資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非常高,這有望為未來地球和月球的未來發展提供能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