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class="pgc-h-arrow-right">才貌俱佳,频频遇到贵人</h1>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自幼聪明敏捷,九岁就会写文章,十三岁引人瞩目。武则天长安二年(702),24岁的张九龄中了进士。
张九龄24岁中进士
在唐代,士人不仅要能言善辞、文理优长、书法隽秀,外表更要风神俊朗,才能得到拔擢。张九龄幸运地拥有一副好皮囊,他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堪称这届进士中的颜值担当。凤阁舍人张说跟他套本家,找出家谱排辈份,还夸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必是"后出词人之冠也"。
张九龄形象
景龙四年(710),李隆基发动政变,剿灭韦氏集团,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随后,李隆基在太子东宫选拔天下文藻之士,张九龄参加了"道牟伊吕科"考试,对策优等,令李隆基十分满意,升他为右拾遗。先天二年(713),李隆基即位为唐玄宗,又升张九龄为左拾遗。
<h1 class="pgc-h-arrow-right">辞归家乡,修筑梅关古道</h1>
此时姚崇身居宰相之位,位高权重,没人敢驳他的面子。偏偏张九龄喜欢直言,多次与姚崇产生冲突,令姚崇颜面尽失。姚崇就通过打击压张九龄,找回自己失去的颜面。张九龄干得不愉快,开元四年(716)秋,左拾遗秩满,干脆辞官去职,回归家乡韶州。
每次出入岭南,都要经过大庾岭,张九龄对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甫到家乡,他向朝廷建议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得到朝廷批准后,他自任开路主管,征集民夫,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现场踏勘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
梅关古道
<h1 class="pgc-h-arrow-right">荣枯与共,随张说沉沉浮浮</h1>
开元九年(721),张说入朝拜相,提拔张九龄为中书舍人内供奉,两年后再提升为中书舍人。这虽然只是一个中层偏上的官职,但掌管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事涉机密,所以实权不小。
唐代文人士大夫
开元十四年(726)四月,张说因拟定侍从皇帝登山官员不慎,遭弹劾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调任冀州刺史。张九龄说冀州太靠北了,我老妈是南方人,不愿意跟我去冀州,所以我申请辞官。这个理由在今天看来很牵强,但在古代却是个响当当的理由,"百善孝为先",抓老妈这味药方,包治百病。这样朝廷也拿他没办法,第二年三月,改任他为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都督。
张悦画像
政治风云的变幻让任何人都猜不透,张说也是这样。他没想到,被"开"三年后,唐玄宗又把他召回来了,任他为尚书左丞相,兼集贤院士;他更是想不到,复出刚一年,身体就不行了。张说对张九龄真心不错,临终还想着自己的本家呢。他对唐玄宗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张九龄弄回来啊,那是个人才,他可以代替我做集贤院学士!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再劝谏,惹恼唐玄宗</h1>
开元十九年(731),唐玄宗召张九龄进京,任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张说没有看错人,张九龄代拟敕文时,不打草稿,拿过笔来就写,分分钟就成。唐玄宗极为满意,升他为中书侍郎、工部侍郎,两年后再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主理朝政。55岁的张九龄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
张九龄画像
开元二十二年(734),唐玄宗过50岁寿诞,文武百官大多向玄宗进献奇珍异宝,惟独张九龄进呈《千秋金鉴录》作为寿礼。这部书罗列了前朝存亡兴替之道,让唐玄宗感觉"词涉隐讽",你什么意思?说我不懂帝王之道吗?心里暗暗给张九龄记了一笔账。
《千秋金鉴录》抄本
张九龄明察秋毫,看出范阳节度副使安禄山是奸诈之徒,认为"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在讨伐契丹时失利,节度使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张九龄上奏唐玄宗:"安禄山狼子野心,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以断绝后患。"唐玄宗却说:"你不要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不仅没有治安禄山的罪,反而放他回了藩地。
唐玄宗形象
对张九龄和唐玄宗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副宰相李林甫都看得透透的。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心机颇深的人,他认为现在是时候添上一把火,让张龄滚开了!他举荐唐玄宗非常喜欢的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又来劝阻,唐玄宗极不高兴,下令免去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第二年,又说张九龄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把他降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影视剧中的李林甫形象
<h1 class="pgc-h-arrow-right">身处荆州,"竟夕起相思"</h1>
按照唐朝惯例,任期三年之内,官员不能带家眷赴任。张九龄独自一人来到荆州,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家难眠,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闲游。一轮明月姣好圆满,竟是这样撩人心绪,让他更加没有睡意。夜深了,天气更凉,露水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他想起了贤惠端庄、勤劳朴实的夫人谭氏,如果她在,会不会给给拿来一件披风呢?他还想起了他的侍妾戚宜芬,一路爬山涉水,辗转奔波,追随他到梅关,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梅关古道洒下满腔心血!带着这样复杂的感情,他吟成了一首五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全诗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情意缠绵不见感伤,意境幽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吧。月夜漫长,整夜不眠。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希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梦是不能定制的,诗人借逐梦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望。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安史之乱,张九龄不幸言中</h1>
李林甫独揽朝政,嫉贤妒能,打击异己,又蒙蔽唐玄宗,隐藏重重危机。张九龄心忧朝堂,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诗里托物言志,他在《感遇十二首》第一首里写道:"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各自显示它们的葳蕤或皎洁。他以兰桂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的本份,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逆境中的张九龄期待着重回长安,再塑大唐辉煌。
兰叶春葳蕤
转眼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来折他这枝"枯草败叶"。开元二十八年(740)春,他请求回乡扫墓,但刚回到曲江就病倒了,于五月七日去世。唐玄宗还是非常推崇张九龄的,把他当作宰相的典范,每到有人推荐宰相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这里的"风度",不仅仅指张九龄外表儒雅,还指他洁身自好。
张九龄风度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掀起"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四川,想起张九龄曾经的劝诫,愧疚和悔恨之意满满,于是派使者到曲江祭奠张九龄,还追赠他为司徒,正一品,位列三公。
张九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