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齡的增長,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能成為朋友的能有幾個?人是感性動物,從初識到成為朋友真的很難得,應該值得珍惜。
最近接觸了很多外國人,俄羅斯,法國,德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日本,突尼西亞等等等等,讓我想起了之前認識的朋友們。
雖然隻是一面之緣,但是不知道他們過得還好嗎?加了微信的還能聯系得到,其實也是蠻好的。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Beatrice,一個三歲半的荷蘭小女孩,長得特别的卡哇伊,而且不認生,忘記了是她來的第幾天,他爸爸帶着她去我們前台找到我,用英語做我們兩的翻譯,她的意思是:要和我做好朋友,他爸爸是我們的翻譯,當時的感覺就是特别驚奇,這個三歲半的孩子,居然有交朋友的意識,而且年齡差還這麼大,着實讓我很意外。她走的時候我送了她一堆小禮物,她媽媽要幫她拎着都不同意,就要自己提,後來他們回國沒趕上端午,我從老家郵寄了一盒粽子給他們,回到家不會煮,還挺有意思的!
辦入住的第一天去平江路玩,把三腳架袋子弄丢了,第二天我幫忙在淘寶購買郵寄到他在杭州的酒店,他們送了我一盒巧克力,對于不吃巧克力的人來說,那個巧克力真的很贊。他們入住期間有一件事重新整理了我的認知,國内父母教育孩子跟國外的父母真的不同,Beatrice很喜歡自拍,我把手機借給她玩,她在那瘋狂的自拍,各種搞怪的表情動作,當時手機還在自拍杆上,我們都知道自拍杆夾手機的位置是可以伸縮的,她拿手機不小心夾到了手,哇的一下就哭了,哭的還很厲害,真的讓人心疼,他爸爸抱着她,安慰她,特别寵溺的摸她的頭,一遍一遍的安撫,不一會她就不哭了。
如果是中國父母,我想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用手打自拍杆,還會一邊打一邊說:讓你夾我們手,打死你,然後對着孩子說:别哭,媽媽/爸爸打它了。這是很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不知道你看到這會是什麼感受?
我始終覺得對孩子應該實施正面管教,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就一直在用正面管對孩子教進行教育,與父母談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很懂事,真的是個很不錯的孩子。說的通俗點就是跟個小大人兒似的。
每一個來我們店的人,我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服務好每一個人,因為我始終覺得:我代表的不是我個人,說大點是我們國家,再是省,然後是市,區,我們店,最後才是我個人。很多人對中國人的認知有誤區,我能做的就是用實際行動去正名!
遠方的朋友們,雖然我們相隔很遠,偶爾聯系,但是我一直記得你們,小到三歲半,大到72,希望你們還會再來中國,我一直幻想着可能過了很多年以後Beatrice長大成人,再次來到中國,是否還記得我這個好朋友?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随形,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