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不願與你交流,很大原因是父母犯了錯 01 02

“跟孩子親子溝通不順暢,可能是父母的角色出了問題。”

— —胡慎之

我們常常抱怨孩子長大了,越來越安靜,不愛和父母說話了,是不是叛逆了?經常好好的說兩句就發脾氣,實在太傷父母的心了。

可事實上,孩子一定有過想要和父母心平氣和溝通的時候,有些問題,他們解決不了,也想要看看父母的建議,可是常常一開口,就後悔問出了口。

多少父母和兒女共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着彼此卻不認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父母有沒有反思過,出現這種情況是為什麼呢?自己說的話,孩子能否了解?自己暴力溝通,是不是隻會讓孩子害怕或者更加逆反呢?

孩子不願與你交流,很大原因是父母犯了錯 01 02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 01 </h1>

父母總是做孩子心靈的過客

當孩子不願再和父母溝通,一定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意識到“我說的話不重要”。

有的人問,什麼樣的人最難溝通?

最高贊的是: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人。

确實一個認為自己永遠都是正确的人,你和他說的任何東西都毫無意義,那誰願意與他溝通呢?

而很多父母也恰恰是犯了這樣的錯,父母總以為自己走過的路比孩子還長,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總認為自己的辦法和方式都是正确,而正是因為這種誤區,讓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越來越艱難。

電影《小孩不笨2》中有這樣一段獨白: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而我們通常都是假裝聽,我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他們不管。

孩子不願與你交流,很大原因是父母犯了錯 01 02

令孩子最不滿意的是:父母不懂ta們

試想下:

當孩子省吃儉用留下的零花錢,滿懷欣喜地去買着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給父母時,期待的是父母幸福的笑容,但收獲到的卻是訓斥:你怎麼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弄這些有什麼意義?

當孩子在學校新交到一個好朋友,回到家第一時間和你分享喜悅的時候,收獲的卻是:他成績好不好,是班長班幹部嗎?多和學習好的同學學習交往,遠離成績差的。

……

這些話對嗎?對;

這些話是為孩子好嗎?是的;

孩子喜歡聽嗎?答案是否定的;

當父母的回報與孩子心裡的期待平行而過的時候,失望與焦慮會沖擊在孩子每一寸肌膚上,打擊孩子每一份主動性。

很多時候,父母隻關心自己的想法,卻看不見孩子的内心,照顧不到孩子的軟肋。

殊不知,孩子與我們交流,是渴望精神的認同,可悲的是,我們不自知地從孩子的心靈路過。

留給孩子的,是失望,最後變成絕望。

孩子不願與你交流,很大原因是父母犯了錯 01 02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5"> 02 </h1>

父母親自關閉溝通的大門

你有給孩子把話說完的機會嗎?

有相關機構調查孩子和父母溝通的狀況:

52%的孩子表示幾乎不和父母溝通,

26%的孩子偶爾和父母溝通,

隻有22%的孩子經常和父母溝通。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

很多同學的答案是父母經常或者曾經無法耐心聽完他們的話。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沖突。

本來是處理起來很簡單的一件事,隻要找孩子了解清楚沖突的背後原因,如果是孩子做錯了,讓孩子去給同學賠禮道歉,如果孩子是有理的一方,好好安慰孩子告訴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錯誤的,另外找到另一個同學了解清楚是不是自己孩子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可很多父母會怎麼做呢?

很多父母第一時間隻會大聲的質問孩子為什麼總是給自己惹禍?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等等,總是會先抱怨一通,根本沒有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孩子不願與你交流,很大原因是父母犯了錯 01 02

這樣做的後果是,也許,就是這一次,孩子關上了與父母溝通的大門,開始學會躲在自己的内心空間。

父母的暴力溝通,讓孩子心裡對和父母溝通産生強烈的恐懼感,本來孩子犯錯,在自己承受不來的情況下,向尋求父母的幫助時,迎來的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更多的責備。

一而再、再而三的,磨滅孩子尋求父母幫助的幻想,因為他們知道有問題+找父母=責罵、責備。

是以他們慢慢的沒有想要和父母溝通的欲望,因為知道沒有用。

其實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的一大原因是,父母還沒有準備好當一個孩子成長路上的傾聽者,更多的是扮演了控制者身份。

如果父母想走進孩子的内心,不妨低下身子,站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和角度去了解問題,同理心的解讀孩子,我想孩子會非常願意與你分享他成長中的每一份故事。

孩子不願與你交流,很大原因是父母犯了錯 01 02

寫在最後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強迫的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是真正的聽到孩子的聲音,将孩子看做平等的一個生命體,互相尊重。

彎下腰,看見孩子的的需求,傾聽到孩子的心底的聲音後,才能更好的走近孩子。

——the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