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楊婷婷
上海有個“花爺爺”,隻要不下雨,每天清晨5點半他都會準時在小區裡“擺攤”:一個多層可移動的長方形小桌,上面擺着不同大小的鐵絲圈、各種顔色的網布,以及粗粗細細的絲線……這是在做什麼?經常會有好奇的人上前圍觀,原來是在做花!準确地說,是做絲網花。
這位做花的爺爺名叫王付明,今年已93歲高齡。他是一位戍邊幾十年的新疆軍區後勤部離休幹部,目前住在上海市軍隊離退休幹部古美休養所。退休後的他始終閑不住,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絲網花,這一做就做了十幾年,還被人親切地稱為“花爺爺”。“花爺爺”不僅喜歡做花,還常常把自己做的小花送給别人,如今已經送出了6000多朵,可以說是現實版的“送你一朵小紅花”。
王付明剛開始接觸絲網花是在2003年,當時已經七十多歲的他在小區裡看到幾位阿姨正在做絲網花,有百合、牡丹、玫瑰很多種類,用他的話說,“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王付明就這麼站在旁邊看着,直到她們快要結束時,他問道:“我也想學,你們收我為徒行嗎?”
據他回憶,當時阿姨們都笑了:“我們這沒有男同志啊,而且這麼大年紀了能行嗎?這個可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王付明當即就表了決心:“我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我認準的事情就幹到底。”于是,他向一位黃品芬阿姨鞠了三個躬,算是拜了師。
剛開始,如此細緻的手工活對于王付明來說的确有些難度:要先把鐵絲繞成圈,再把網布套在鐵圈上,形成一個個“花瓣”,再用絲線把花瓣固定在一起,最後把花瓣捏成不同的造型……
做花的過程并不簡單,但“花爺爺”就這樣一朵朵、一天天地做了下來。從2003年算起,到現在他已做了18年的絲網花。随着越做越多,他開始用絲網花進行創作,組合成造型不同的花藝作品。
“我有時候去城隍廟買材料,有幾家店做絲網花經常有創新,我就站在一邊看,一些步驟我就知道了,等于說偷學回來吧。”“花爺爺”笑着說。
每逢“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元旦、新春……他都會用絲網花進行創作。今年,為了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他和休養所裡的其他人一起用一朵朵紅色的絲網花拼成了“永遠跟黨走”五個字。
生活中,一頭白發的“花爺爺”總是接受到人們的幫助和善意,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恩,“花爺爺”開始把親手做的小花送給人家……
“我經常出門坐公交、地鐵,人家看我一頭白發都給我讓座位,我感覺很不好意思,我身體可以,能站得住,年輕人上班也很辛苦,他們坐在地鐵上休息休息也是很必要的。”對于給他讓座的年輕人,“花爺爺”覺得光說謝謝還不夠,他想起來自己做的絲網花,于是試着把小花送給那些讓座的陌生人,以及快遞員、修水電的師傅、環衛勞工、醫院的醫生護士……現在,“花爺爺”每天出門,其它東西可以不帶,但花一定随身帶着,随時可以送給人家。
剛開始是做胸花,這兩年他自己又琢磨出了戒指花。
“一般男同志就送胸花,女同志就送戒指花。收到花的人都很開心,我就一直堅持了下來。”“花爺爺”說,他送花的人,年齡最大的98歲,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年齡最小的是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娃娃。
直到現在,“花爺爺”每天都是清晨5點起床,5點半就到院子裡做花,一般做到9點半收攤,趕上下雨了就到小區的活動室裡做,每天都如此堅持。他給自己定下了每天的任務量,一天至少要做20朵小花。他說:“喜歡小花的人很多,還有特意托人來要的,做少了不夠分呀。”在他看來,每天做花的日子很充實,更開心的是,做的東西大家都喜歡。
來源: 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