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麗心靈》

《美麗心靈》

電影《美麗心靈》是國内觀衆熟悉的一部心理大片,男主角納斯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本文從電影中納斯的表現來對納斯進行心理分析,并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揭示納斯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原因,進而幫助觀衆更好地了解電影和精神病患者。

  即使是現在,當人們談到精神分裂症患者時,通常的反應仍是感到恐懼、不可思議和排斥、歧視,生活在真實社會、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是很難了解精神病患者的那些怪異行為和舉止的。可是在我們的社會中,精神病人卻是越來越多了,他們不僅需要得到醫生和心理工作者的關注,還需要得到大衆的認可和支援。而《美麗心靈》無疑是成功地達到了這個目的。

  《美麗心靈》的編劇阿基瓦·戈爾茲曼對劇情作了精心安排,男主角納斯的扮演者羅素·克洛的表演也出神入化。還有普林斯頓金秋美麗的校園,沉穩而空靈的音樂,層疊相融的鏡頭,所有這些都使《美麗心靈》成為一部精緻而美麗的電影,并一舉奪得奧斯卡的四項大獎。然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納斯那些奇妙的思想、傳奇的經曆,而真正打動人心還有艾麗莎帶來的動人的愛情,那是納斯經曆了一生傳奇體會到的人性的美麗。

《美麗心靈》

  阿基瓦·戈爾茲曼的父母都是紐約知名的心理醫生,其本人對精神病患者有很好的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戈爾茲曼是"納斯"原型的第一個心理分析者,電影和心理分析都在試圖闡述一個故事,試圖深入一個人的内心。戈爾茲曼的心理分析使納斯的心靈在銀幕上真實而深入地再現出來,而我們,則希望通過一些心理分析的觀點來幫助自己和觀衆更好地了解電影,更好地了解納斯的心靈。

  一、個性分析:思維與情感的沖突

  (一)思維與情感的不平衡

  納斯最初給觀衆的印象是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迎新招待會上,在納斯的眼中,陽光透過玻璃杯和檸檬的影像,飄浮在空中,然後剛好與旁邊一個學生的領帶圖案重合。納斯微微一笑,對那個同學說:"知道嗎?我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你的領帶有多麼難看。"這就是納斯,西弗吉尼亞的天才,在他的思想中,數學似乎可以解釋一切。他觀察生活中的一切,并用數學公式和數學推理來表達生活中的一切。如橄榄球比賽、鴿子的活動周期、一個女人在追搶了她錢包的男人的表現等等,他那著名的博奕論的靈感就是來源于對酒吧裡的男女社交活動的觀察。透過寫滿公式的窗戶,可以看到納斯那若有所思的臉,在他眼中的世界是充滿數字、邏輯和推理的理性世界,并且在他所了解的理性世界中孜孜不倦地追求。

《美麗心靈》

  與他在數理世界中的追求相反的是,他對現實生活的熱情不大。影片的開始也通過一些片斷表現了納斯的個性。他生性孤僻,言語不多,拒絕社交,與其他同學的生活格格不入。無疑,納斯的思想和情感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心理分析大師榮格在談到心理類型時把思維、情感、感覺、直覺作為功能十字圖的四極,其中心是自我。其中思維和情感相對,感覺和直覺相對。自我在這相對的兩維中都可能有偏差。喜好思維的人其自我的意志力便導向思維那一端,情感就隻能放在下端而處于一種次要功能。當兩者相對比較平衡時,自我仍能較好地了解和控制情感,這時的情感是一種理性情感。但越習慣于思考的人,情感就容易越受到排斥。當思維占據了意識的全部時,情感就隻能在無意識中起作用。情感由于受到排斥而不能被意識所了解和控制,往往就會失去理性而成為非理性情感。是以納斯并不害怕别人對他思維的攻擊,因為那是他能夠意識和控制的,但是他害怕來自無意識的情感,那是他不能了解和不能控制的領域。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納斯那木讷的表情下隐藏的是他内心複雜的沖突,成功與失敗、孤獨與認可、愛與結果……

  (二)三種非理性情感

  對失敗的恐懼:他害怕失敗,拒絕失敗,并且不能接受失敗。電影中有一個片斷是他的競争對手漢森向他挑戰下棋比賽。漢森說:"怕了吧?"納斯充滿自信地說:"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當納斯輸了棋之後,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實,并說:"你本不該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無縫,這棋肯定有缺陷。"納斯緊張地站起來,慌亂中把棋盤也打翻了。後來,他與幻想中的室友談起這件事時仍然耿耿于懷:"我輸給了一個自以為是的家夥,我本來掌握了主動權的,不知道怎麼搞的就失了手,一定是他暗中搞的鬼。"在影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納斯在懼怕失敗時的焦慮表現,在他沒有寫出得到認可的論文時,他感到深深的挫敗感,一頭撞向寫滿複雜公式的玻璃窗上,痛苦地說:"我隻能想到這麼多了。"納斯追求成功,追求榮譽,他的情感被這欲望深深地占據着。

  納斯雖然有超人的智力,卻是個孤獨的才子。在剛進校園的時候,他獨自走上樓梯,身後托着長長的影子,那是一個孤獨的身影。電影中他有幾次談到自己對别人的看法。他第一次與幻想中的查爾斯聊天的時候就說道:"我不太喜歡人們,人們也不太喜歡我。"他的導師海林格跟他說:"你的與世隔絕可能很大程度影響了你在學術上的發展。人于人之間的交往會給我們帶來新的視覺。"納斯卻說:"我不交朋友,因為我是隻蠢驢。"他第一次和幻想中的帕切爾對話時也說道:"我喜歡獨來獨往,更重要的是,人們不喜歡我。"事實上,從影片中可以看出普林斯頓的環境對納斯還是相當寬容的。納斯認為人們不喜歡他隻是他内心中"不喜歡别人"的一種投射。他的與世隔絕孤立了他與别人的情感聯系,尤其是當環境中産生壓力時,就很容易轉化為與環境的敵視狀态,進而加重他的焦慮感。但是,他同時需要得到認可,當他看到餐廳中有許多教師把他們的鋼筆放在一位老教授面前表示尊敬時,他的眼中充滿了渴望。

  可以說,納斯是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他不僅不屑于同學間的交往,而且,起初他對男女間的感情也毫無興趣。一個有趣的鏡頭是,在學校的酒吧裡,同學們慫恿納斯去追一個女孩子。他來到女孩子的身邊,冷靜地看着她說:"我不知道如果我想和你上床應該說些什麼,但是你能不能就當我已經說了那些話?我的意思是說不如我們省掉那些開場白,直奔主題吧。"納斯不相信成人間的浪漫,他于是對那個女孩做了個惡作劇。在這裡,納斯看到的隻是男女交往的目的和結果,把它看作是一個完全客觀而毫無感情的過程。從這個細節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情感是受到理性意識拒絕的。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納斯的個性與心理經驗、思維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是很不平衡的,他受到了非理性情感的困擾,這是促使他精神分裂的原因。那些被他排斥、不屑與抗拒的心理成份,那些未被意識到的情感隻能通過不正常的方式表現出來。

《美麗心靈》

  二、症狀分析:無意識的侵入與自我的迷失

  (一)無意識的補償功能

  納斯的主要症狀是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三個幻覺人物,他們影響、控制着納斯的生活。這三個幻覺均來源于納斯的無意識,是無意識補償功能的病理性表現。

  無意識包括一切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經驗,是構成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對于正常人而言,無意識往往通過與意識傾向相反的欲望或動力而作為意識的一種補充,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夢便是無意識補償功能的一種表現。心智發展不平衡的人們往往是意識與無意識不平衡的受害者,他們與自己的無意識鬥争,無意識的正常的補償功能便隻能以不正常的形式表現出來。

  無意識的内容主要包括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心靈的最深層次。它包含了人類的許多共通的經驗。在分析正常人或精神病人的夢、症狀或幻覺時,我們常常可以觸及這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内容。原型模式多種多樣,幾乎包括人類所有的心理經驗,但無意識中最重要的原型主要有英雄(性格中的理想自我)、陰影(性格的對立面)、阿尼瑪或阿尼姆斯(異性形象)、智慧老人(激發智慧的直覺)、自性(性格的完整性)、聖嬰(預示新生)等。原型常常通過意象表達出來。

《美麗心靈》

  (二)三種原型

  通過前面對于納斯個性的分析,我們知道,在納斯的心靈中,被意識忽略和拒絕的情感是處于無意識狀态的,那些和意識沖突的無意識集中展現為三個方面的非理性情感,來源于三種原型,并由三個人物表現出來。當它們侵入納斯的意識世界時就不受控制地實作它們的補償功能。

  

  據醫生分析,納斯可能在讀研究所學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精神分裂了。他那時候就已經在幻想中建構了一個室友查爾斯。查爾斯的個性與納斯完全相反,集中了納斯周圍那些與納斯格格不入的同學的特點。查爾斯個性中的許多方面正是被納斯否定了的内容。他是納斯的陰影。影片中查爾斯第一次出現時便是以浪子的形象出現的。與當時納斯拘謹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當納斯談到他神迷的數學時,查爾斯說:"數學不會帶來真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太悶了。"當納斯談到他還沒有寫出論文時,查爾斯問他:"你多久沒有約會了?"可與别的同學不同的是,納斯得到了查爾斯的認可,查爾斯一直認為他是天才,并且一直鼓勵他。内心孤獨的納斯無疑是需要這種認可和鼓勵的,是以查爾斯也是納斯在孤獨中需要得到認同的展現。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一種文化裡面都有英雄意識,這是我們深層的心理需要。但對于納斯而言,這種深層的心理需要是通過幻覺表現出來的。第一次出現帕切爾幻覺時,納斯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名氣,并且在五角大樓成功地破解了密碼。但是對于一個不能接受失敗的人來說,成功越大,就越害怕失敗。他需要更多的成就感來緩解他潛意識中害怕失敗的焦慮。帕切爾令納斯感到自己是一個英雄,因為他們的"項目"關系到15萬人的生命。關系到國家的安危。參與這樣的一項工作是納斯心靈深處的理想和欲望。

  小女孩瑪休天真可愛,一直沒有長大。他是納斯内心中的女性經驗。納斯在酒吧中由于不尊重女性的感情而遭受了對方的一個耳光的片斷表現出納斯缺乏女性經驗,并且沒有對女性情感給予應有的重視。他的女性經驗很弱,也很不成熟。當他開始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艾麗莎并為之深深吸引之後,他開始幻想到瑪休,也就是那一次,他與幻覺中的查爾斯談起艾麗莎時,臉上洋溢出幸福的表情。他說:"他很迷人,我都不知所措。""我該娶她嗎?"

  (三)精神的分裂

  納斯那些膨脹的情感需要是無意識侵入意識并控制意識的缺口。被納斯忽視了的這些無意識通過幻想表現出來之後,納斯的人格就被逐漸分裂了。無意識的那些原型已經形成一個個自我。他們互相獨立,并常常取代納斯頭腦中的現實世界。對于精神病人而言,當這些分裂出來的自我與正常情況下的自我常常發生沖突時,原本現實的自我會逐漸失去勇氣和能力,以緻于病人完全受到幻想世界的控制。影片中,當納斯感到危險并表示不願繼續工作下去時,他受到了帕切爾的威脅,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妥協。

  對于他來說,那些幻覺都是真實的。當他被帶入精神病院,并被告知他已經患病時,他不相信,并認為這是蘇聯人的陰謀。而當艾麗莎去探望他,并且把他自己整理的那些資料原封不動地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仍然不能接受現實。但在内心裡面,他是相信艾麗莎的。這時他的幻想世界開始受到了沖擊,頭腦中的"真實"與現實中的真實的沖突,令納斯感到非常痛苦,他挖開了手腕去尋找那個可以放射号碼的二極管。之後,他接受了電擊治療。羅森醫生說:"現在他正經曆着精神分裂症者最難熬的階段,那種已經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的恐懼……"。

《美麗心靈》

  三、康複之謎:理性情感與非理性情感的較量

  (一)真和假

  精神分裂往往被認為是一種很難康複的精神病。但納斯卻奇迹般地在沒有堅持醫學治療的情況下康複了,這是愛的力量。艾麗莎的愛是納斯的無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橋梁,也是納斯與現實接觸的橋梁。

  要治愈一個已經分不清真和假的病人,最重要的是要讓他的注意力集中到現實中來。納斯的幸運在于他一直有艾麗莎愛的支援。納斯一直能夠感受到艾麗莎的愛,并且相信艾麗莎的愛。當他在真與假中迷惘的時候,至少他知道艾麗莎的愛是真實的。正是這一點真實的情感讓真實的世界重新進入納斯的意識,使納斯在真實情感的引導下重新關注現實世界。

  影片中的高潮部分是納斯的精神病複發并受到了帕切爾的生命威脅。艾麗莎打電話通知醫生,而帕切爾指令納斯:"你必須阻止她。"納斯緊張妻子的安危,連忙說:"别把她牽扯進來",當帕切爾拿出槍來對着艾麗莎時,納斯沖過去把他的槍撞到地上。當艾麗莎沖出去後,納斯同時受到了幾個幻覺的壓力,帕切爾用槍對着他,鐵着臉說:"幹掉她!""要麼她死,要麼你死!"。查爾斯從樓上跑下來說:"哦,約翰,照他的話去做。"瑪休拉着他的手,望着他,仿佛要他做個決定。所有的聲音和形象都在納斯頭腦中旋轉,終于他飛奔出去擋住要離開的艾麗莎,激動地說:"瑪休不可能是真實的,她從來就沒有長大過。"那一刻,正是由于他不願傷害艾麗莎,正是由于他對艾麗莎的愛令他的理智戰勝了幻覺,使他的自我在那一刻強大起來并控制了非理性的幻覺。

《美麗心靈》

  (二)理性情感與非理性情感

  當納斯真正被激發起來時,真正感受到了理性情感的力量時,他便逐漸能擺脫非理性情感的控制。因為這時,情感在納斯的意識中不再是一片空白,它能夠被意識所接受和了解,并成為自我的動力。

  影片中當艾麗莎要決定是否讓納斯重回醫院時有一段感人的對話,艾麗莎顫抖地拿起納斯的手貼在他的臉上,再貼在自己的臉上,"你知道什麼是真的,這個,這個",然後把納斯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還有這個,他們都是真實的。"艾麗莎凝視着他的眼睛,把他的手放在他的心口,祈誠地說:"也許是這裡,我相信有些強大的力量是完全有可能的。"納斯的眼淚終于伴随着嗚咽聲嘩嘩地流下來。

  艾麗莎相信納斯的心能感覺到她真實的愛,她相信納斯的真實感覺有足夠大的力量讓納斯戰勝幻覺,重拾迷失的自我。憑着這種信念,她幫助納斯開始了與幻覺鬥争,與分裂的自我統合的艱難曆程。艾麗莎鼓勵納斯重返校園工作,這樣的環境有助于納斯保持與現實的接觸,并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日常事務中來。他直面幻覺,每當帕切爾的幻覺再次出現時,他就大聲地吼道:"你不是真的,你不是真的。"盡管納斯不時地被視為怪人,但他自我的力量已經逐漸強大起來,并最終控制了他的幻覺。

  幾十年來與精神病的鬥争讓納斯對人生有更深刻的體會。當他與前來探望他的諾貝爾基金會成員托馬斯·金聊天的時候,他感歎道:"詩意般的美麗并不是人的本性。"而他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更道出了肺腑之言:"我幾乎不相信資料、邏輯、理性,但一直在追求,我問自己什麼是邏輯,誰定義了理性,我的問題讓我在實體世界裡旋轉,我不經意有了發現,但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我擁有一生的愛,如果有什麼理由的話,那就是因為你,我的愛,你是我所有的動力!"

  影片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現代社會是重視科技、理性、思維的世界,我們常常忽略了情感。而納斯的人生經曆卻表明僅僅是思想的美麗,并非真正人性的美麗。隻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與心靈相融合,才能建構統一而美麗的心靈。這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

《美麗心靈》

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