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壹觀察 宿藝
華為之後,誰可以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No.1品牌?
伴随2021年即将結束,這個答案開始日漸清晰。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最新資料顯示:vivo以23%的市場佔有率穩居中國市場第一,分别領先第二名與第三名3個和8個百分點。這已經是vivo今年連續三個季度位居中國手機市場冠軍,其中第二季度在中國市場增速高達79%,第三季度則增長了5個百分點,同樣領先其他TOP手機品牌,進一步“站穩”了中國手機市場“頭牌”位置。
另外幾個資料同樣值得關注:
全球市場來看,vivo第三季度位居全球市場前TOP4品牌,市場佔有率已達10%的規模增長線(Canalys資料)。
在600-800美元(約4000-5000元人民币)這一國際上公認的高端市場價位段,也是這個國内最重要的高端市場(年出貨量3000萬台左右的規模),vivo和華為成為國産品牌的“雙扛把子”,份額皆是14%(Counterpoint,7月資料)。
同樣重要的5G領域,今年第二季度vivo成為包括中國在内的整個亞太市場5G手機出貨量冠軍(Strategy Analytics資料)。
也就是說,vivo連續三個季度在中國這一全球競争最慘烈的手機市場登頂,并非采用一些國産品牌常用的低端價格戰沖量方式,而是在技術投入、高端品牌、全球市場三大支點下獲得的全面強勢增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手機市場迫切需要"持續創新領跑者"</h1>
智能手機産業曆經十數年“狂奔”,如今正在進入産業高度成熟期。
Canalys資料顯示,如今中國手機市場換機周期已高達33.2個月,使用者對下一部手機的預期不斷提升。
手機作為成熟電子消費品類創新速度正在放緩,與使用者體驗更新需求之間的“預期鴻溝”不斷拉大。以影像為例,艾瑞研究院公布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中國使用者對手機拍攝體驗的關注度占比高達29.2%,領先處理器的關注度近12個百分點。但同期手機行業影像創新整體趨緩,尤其是在超大底、超高像素、多攝像頭矩陣等硬體層面使用者的感覺度與吸引力逐漸下滑。
工信部資料顯示,截止今年8月底國内5G終端連接配接數超過4億,全球占比超過80%,首輪5G終端普及程序基本完成。這意味着手機企業在5G階段同樣開始進入“存量之争”。使用者對手機功能與場景使用的日趨“具象化”,各TOP手機企業必須在使用者集中關注的痛點+剛需領域實作顯著的升維突破,并擁有“持續領先一步”的創新節奏,才能有實力在“零和博弈”市場大戰中角逐新的No.1品牌。
vivo 2020年确定了面向未來長期創新演進的設計、影像、系統、性能“四大技術長賽道”。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在一次與《壹觀察》對話表示:從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長賽道”才是vivo的布局重心。其特點是門檻很高,可以基于消費者需求體驗長期疊代形成差異化,絕非靠一朝一夕能夠實作,而是必須經曆長期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才能建立的真正“護城河”式技術創新。
為此vivo确立了三層技術與産品規劃體系,包括12個月内的近期産品規劃與新品節奏、面向12-36個月的中期産品規劃與技術實作方式,以及超過36個月以上的遠期技術探索。
其中,超過36個月的長期技術探索被視為公司“技術燈塔”,vivo設立了中央研究院,主要聚焦于在需要長期投入、短期不求回報、甚至是突入“技術無人區”進行主動探索的領域,并與vivo“四大技術長賽道”實作了“技術綁定”,進而夯實了持續創新驅動能力與未來趨勢判斷力。
12-36個月的中期産品規劃與技術實作,也是如今主要TOP手機企業重點争奪的領域。在激烈的手機市場競争局面下,要求手機企業一方面盡可能的避免“犯錯”,另一方面必須拿出具備“持續引領創新”的差異化新品,這種選擇無疑存在巨大挑戰。vivo政策是做好“兩個握手”:一是品牌戰略+産品戰略的握手,有助于推動vivo品牌與産品定位的高度契合,避免出現“工程師負責創新、品牌部門跟随解讀”的産業傳統流程難題;二是産品規劃+技術規劃的握手,通過建立“産品規劃-技術規劃-技術預研”的“産品創新鐵三角”,将使用者端的需求與場景結合預研技術清單,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研發項目,進而保證vivo三年左右的技術引領優勢與高效産品落地節奏。
這也是vivo近年來領先行業打造全價格段、全産品系列“5G艦隊”,并在X、S等核心系列形成“向心創新+疊代躍進”的重要原因。以X系列為例,從過去兩年四代産品(X30、X50、X60、X70系列上),已可以明确地看到vivo在“影像旗艦”上的技術持續突破與産品正向進化實力。
實際上,在智能手機産業鍊高度扁平化的今天,終端企業已成為重要的“創新牽引者”。例如隻有中國手機企業願意選擇不跟随蘋果的“劉海屏”,供應商才有動力去推動鏡頭升降方案、挖孔屏與屏下方案的技術進階。同時中國手機企業曆經十年的激烈競争與高速成長期,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市場前TOP10品牌中國企業都位居8家,過去幾年中國手機企業在影像、遊戲、5G等領域的行業集體創新能力更是有目共睹。
但伴随華為份額因外部制裁逐漸萎縮,中國手機品牌之間也再次出現了整體創新減緩“内卷”現象,這絕不是一個好消息。無論是中國手機市場還是國産品牌,現階段都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持續創新領跑者”。vivo如今來看是跑在最前面的引領品牌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5">"新創新"考驗的是使用者洞察與獨特思考</h1>
作為一個成熟消費電子品類,智能手機未來3-5年内其實很難看到“革命性創新技術”。能否基于現有使用者關注的核心痛點功能,實作“新創新”式突破至關重要。
幾乎所有手機企業都在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但從思維轉變落實到具體産品層面往往結果差異巨大。所謂“知易行難”,“使用者洞察”的核心變量不在于“看的到使用者痛點需求”,之後的思考邏輯與産品創新方法論才是關鍵。
以全面屏“去劉海”為例,最早行業提出的方案是前置攝像頭“升降”方案,但發現解鎖效率較低、體驗延遲明顯。2018年vivo與彙頂科技聯合研發推出了屏下指紋晶片技術,并在當年釋出的vivo X20 Plus實作了行業首個量産搭載,由此影響了幾乎整個全球安卓手機全面屏解鎖方案的創新演進方向。而vivo也由此開啟了指紋解鎖領域的“持續引領創新”模式,今年釋出的iQOO 8 Pro就再次領先業界首發搭載了“超音波大面積指紋”識别方案,識别面積是現有指紋方案的大11.1倍,使用者終于可以做到“随手觸屏解鎖”體驗,效率與安全性也大幅提升。據國外媒體報道,明年釋出的蘋果iPhone 14系列也有望搭載屏下指紋解鎖方案。
在移動影像創新方面,如今很多手機企業在旗艦産品上都在進行超大底、超高像素的“參數軍備競争”,但vivo更偏向于使用者所在場景的真實拍攝體驗,比如在逆光、人像拍攝、運動防抖等領域,都是vivo多年重點影像技術創新的方向,也為vivo手機影像在大衆使用者認知層面積澱了強勢口碑。
今年釋出的vivo X70 Pro+,更是vivo影像理念與創新技術的“集大成”之作。例如首個自研專業影像晶片 V1解鎖移動影像"硬體級算法時代";行業首個微雲台+OIS的“全鏡頭超級防抖”方案;主攝首次采用了被稱為“手機行業最佳鏡片材料”、在單反相機鏡頭使用的低色散高透玻璃鏡片;以及包括蔡司自然色、蔡司人像鏡頭包在内的新一代“vivo蔡司聯合影像系統”與算法全新突破等等。通過光學攝影+計算攝影的雙輪進階,vivo X70系列實作了真正的“移動影像全鍊路進化”,再次打破了手機行業已經抵近的影像天花闆,是以也被行業媒體評價為“2021年度中國5G影像旗艦新标杆”。
早在2019年vivo研發投入就超過了百億元大關,之後vivo高管在媒體采訪時多次表示“研發投入上不封頂”。但與很多手機企業宣稱“技術驅動”相比,vivo更加注重另一個關鍵能力:“設計驅動”,作為vivo未來發展的戰略思想,更像是一種價值觀,它強調的是“使用者洞察”,是貼近使用者需求背後的本源思考與實踐了解。
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對《壹觀察》表示:“使用者洞察”不是簡單問使用者需要什麼,關鍵在于“場景建構”:所有使用者需求必須放到真實場景才能轉換出來,否則就是“僞需求”。以“屏下攝像頭”為例,一是其技術門檻并不高,天花闆很容易看到盡頭;二是即使技術成熟了,效果也還是不會很好,本身就沒有太大的疊代空間。是以其既不符合vivo對影像的量産标準,也不符合大多數使用者對前置拍攝體驗提升的需求。vivo并不打算在産品上使用這一技術,即便其“更利于營銷傳播”。
vivo與國際頂級光學品牌成立了“vivo蔡司聯合影像實驗室”,蔡司從vivo X系列的産品立項、定義與設計階段就參與進來,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vivo X光學影像旗艦能力的疊代進化,另一方面也讓vivo在這個過程中,對移動影像技術的了解、調教與綜合創新實力大幅提升。相比周期性的産品,這對vivo來說是一種更加長久的核心影像創新能力掌握。
除此之外,vivo内部有一支由專業攝影師組成的影像團隊,通過與專業導演、攝影師、行業KOL的密切溝通,收集到各種專業意見與需求,最後都落實到與蔡司深度合作的影像技術創新路标中。在被視為“技術燈塔”的vivo中央研究院,同樣将“人因工程研究”設定為主要的長期探索方向。
由此來看,“設計驅動”如今已經深入到vivo研發團隊的每一個環節。以此為基礎,vivo将研發投入聚焦在四條技術長賽道上,每一個長賽道形成一個子系統,在每一個子系統内形成以消費者場景認知團隊、産品技術規劃團隊、預研團隊和開發團隊的“四種合力”,“設計驅動”也由此伴随vivo深厚的技術積累與創新方法論落實到每一款産品實踐之中。
《壹觀察》認為,智能手機市場曆經十多年演進,使用者痛點需求已經非常明确,“使用者洞察”的核心更多在于觀察顯性問題背後的隐形需求,而不是工程師似的“直線思維”與“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似的簡單粗暴邏輯。相比其他手機品牌,vivo更加了解使用者洞察-技術創新-使用者實際體驗之間皆存在巨大的鴻溝跨越。使用者洞察不等于技術實作,技術創新同樣不等于使用者真實場景體驗提升。
這應該也是強調“設計驅動”的vivo可以在2021年市場新格局激烈大戰中拔得頭籌的重要原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6">不可求第一與"水到渠成"</h1>
過去40年,全球手機産業“王座”不斷更替,中國市場也從來不缺乏“沖第一”品牌,但手機行業是一場典型的“長跑”競争,手機企業自身建立長期持續的健康發展模式更為重要。
雖然過去三個季度在中國市場穩居第一,但vivo無論是企業内部還是對外從來沒有“苛求銷量”。vivo創始人沈炜在2021年初的内部講話中有兩點令業界印象深刻:一是強調“因決定果,埋頭種因,果自水到渠成”,二是“堅持設計驅動和使用者導向”。
▲vivo創始人沈炜
“設計驅動和使用者導向”,不斷打造超出使用者預期的“驚喜産品”,就是“埋頭種因”;“四大技術長賽道”、“三層技術與産品規劃體系”是支撐vivo創新的方法論;而如今“全球前四、中國第一”則更像是沈炜所追求的“果自水到渠成”。
中國手機市場競争極其慘烈,“苛果求因”不僅不現實,往往還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風險,這一現象在過去十年的中國智能手機已經數次上演,每次都會帶來手機企業、供應鍊企業、合作夥伴與手機使用者“多輸”的結果。
胡柏山對此表示:“對于各大國産手機企業而言,短期的份額誰多一點,誰少一點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誰能夠在未來一段時間内拿出與最頂級玩家(蘋果)對抗的能力,這才是未來中國各手機品牌都想要追求的目标。”
新市場格局周期之中,中國手機市場可能不會出現“下一個華為”,但幸運的是我們并不缺乏勇于長期技術投入與持續引領産品創新的國産品牌。今天的vivo,既有站上中國市場第一品牌的實力,也有勇于承擔冠軍品牌所必須具備引領行業“突破技術與産品創新無人區”的擔當與底氣。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行而不辍,未來可期。
就像胡柏山所說:“我們經常說做正确的事情,以及把事情做正确,這兩個能力起來,我相信未來在高端市場(vivo)能跟任何對手有競争的能力,隻是可能需要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