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6月28日電(記者楊汀 姜俏梅)盛夏時節,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湘南海岸公園,蒼翠的衛矛樹和清新的海桐花環繞之中,一座“耳”字形紀念碑,面海而立。
1935年7月17日,23歲的中國音樂家聶耳在這附近的鹄沼海岸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為紀念他,1954年,由當地群眾發起建造的紀念碑在公園面向相模灣的一角落成,後幾經重修和擴大,形成如今聶耳紀念廣場的樣貌。
廣場内有多座紀念碑,昭示着兩國人民對聶耳的緬懷之情。步入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965年紀念碑重修時郭沫若題寫的“聶耳終焉之地”石碑。碑文由聶耳在日本結識的日本劇作家、社會運動家秋田雨雀撰寫。

6月16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聶耳紀念廣場拍攝的由郭沫若題寫的“聶耳終焉之地”石碑。新華社記者華義攝
“聶耳1912年生于中國雲南省……在二十多載的短暫生涯中,寫作了讴歌中國群眾勞動的《大路歌》《碼頭勞工歌》,以及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在“耳”字紀念碑右側,兩塊來自雲南的花崗岩碑上,用中文更詳細地回顧了聶耳的生涯。“從國小開始,聶耳的音樂天賦就初露鋒芒,笛子、胡琴、月琴無所不精。16歲的時候,他兼職做着家庭教師,完成了昆明師範學校的學業。17歲時到廣東的戲劇學校、音樂學校學習。這個時期,他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書籍,積極投身到學生運動中……”
聶耳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28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聶耳到上海,希望進一步深造,但等待他的卻是失業和貧困。這段時間的個人經曆和對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體察對聶耳産生了深刻影響。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
在此後的兩年中,聶耳為歌劇、話劇和電影譜寫了《新女性》《開路先鋒》《大路歌》《前進歌》《畢業歌》《鐵蹄下的歌女》等主題歌和插曲,在全國廣為傳唱。同時,由于這些歌曲成為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和戰鬥号角,反動當局準備逮捕聶耳。聶耳按照黨組織的決定離開上海,取道日本赴蘇聯。
6月16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聶耳紀念廣場拍攝的聶耳頭像浮雕。新華社記者華義攝
據相關史料,1935年4月,聶耳從上海登船抵達日本。在此前夕,他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初稿,并在5月之前将定稿寄往上海。同年7月17日,聶耳在藤澤拜訪友人期間溺水身亡。
聶耳紀念碑和紀念廣場的建造過程,也是中日兩國民間友誼綿延不斷的縮影。1949年,藤澤市民呼籲為聶耳建造紀念碑。1954年,由聶耳的友人、著名建築家山口文象設計、劇作家秋田雨雀撰寫碑文的紀念碑落成。紀念碑後因台風災害而損壞,于1965年重修完成,一同建起的還有“聶耳終焉之地”紀念碑。1986年,藤澤市民和有關方面捐資建成聶耳胸像浮雕,紀念廣場也在神奈川縣和藤澤市的支援下維修并擴大。
湘南日中友好協會會長上野笃志告訴新華社記者,紀念碑主要由藤澤市民捐資建造。“每人捐一兩千日元,紀念碑是在廣大市民的捐助下建成的。大家懷抱着對聶耳的惋惜、留戀之情,同時認為通過聶耳來傳達日中友好,是最重要的。”
因為聶耳,昆明市與藤澤市結下了不解之緣。1981年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據藤澤市市長鈴木恒夫介紹,自紀念碑落成以來,有當地群眾自發在每年7月17日聶耳忌辰前往獻花,尤其是締結友好城市以後,每年紀念活動都有上百人參加。
藤澤市和昆明市共同建造的中式庭園春澤園。新華社記者華義攝
與湘南海岸公園相鄰的藤澤市觀光名勝江之島,是聶耳曾經遊曆的地方。山頂上,有藤澤市和昆明市共同建造的中式庭園春澤園。據陪同記者的藤澤市觀光協會從業人員谷川雅美介紹,春澤園落成于2003年,旨在紀念聶耳和兩市的友誼。
谷川說,為建造春澤園,昆明市專門派傳統建築工匠來藤澤,而在此之前,藤澤也在昆明捐資建設了藤澤昆明友誼館,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場所。多年來,兩市互派市民通路團,還共同舉辦中文演講比賽、日語演講比賽以及兩國傳統文化活動,培養了大批緻力于中日友好的青年學子和友好人士。
鹄沼海岸的潮聲伴着海風輕輕敲擊着耳鼓,“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莊嚴旋律似乎萦繞耳邊。
在聶耳胸像浮雕右側,是紀念締結友好城市30周年時昆明市贈送給藤澤市的石碑,上書“一曲報國驚四海,兩地架橋惠萬民”。(參與記者:郭威、華義;視訊:郭威;剪輯:曾焱;編輯:金正、馬曉燕、趙嫣、謝琳、王雅楠)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