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霍亂,西瓜遭殃

東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孫偉航

人類曆史上,重大災難發生後,往往謠言四起。恐慌與謠言作為疫情的“副産品”,在疫情發展中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西瓜緻病”就是一個典型。

清代霍亂,西瓜遭殃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會導緻人體迅速脫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肌肉痙攣,患者最終會因器官急性衰竭死亡。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曾暴霍亂,範圍廣,暴發頻率高,緻死性強。但當時的人對霍亂并不了解,進而産生了很多謠言。

中醫認為,西瓜有清熱、解暑、止渴、利尿等功效,是一種常用食物性藥材。宋代洪皓《松漠記聞》、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忽思慧《飲膳正要》、明代汪穎《食物本草》等醫書對此都有記載。西瓜還曾作為治療霍亂(泛指類霍亂與真霍亂)的藥材,王士雄在《随息居霍亂論》中贊賞西瓜對高熱煩渴患者有輔助治療功效,陳虬在《瘟疫霍亂答問》中記載的“定亂救焚湯”,藥方就包含“西瓜二錢”。

令人驚異的是,在霍亂疫情造成的恐慌情緒下,群眾卻将霍亂與西瓜聯系起來,甚至在道光元年疫情初起時就已有類似謠言。據王世雄描述:“俗傳食西瓜者即死,故西瓜賤甚。”可見,當時群眾對其深信不疑,以緻西瓜大幅降價。後來,“西瓜緻病”在傳播中愈加具象化。有人稱西瓜中生出了蚰蜒(音yóu yán)、蠍子,有人說每個西瓜裡都藏着毒物。

此外,清末《大公報》也多次報道“西瓜緻病”傳聞:“今日街談巷議,鹹以王瓜西瓜為緻疫之由,慎疾者相戒不食。因今歲西人以疫病盛行,嚴禁上海售賣各種水果,以防傳染,蓋内有微生物甚多。”

到了民國時期,“西瓜緻病”仍出現在各類醫學宣傳中。例如,《霍亂概論》中有一幅衛生部門制圖,一個切開的西瓜上散落着蒼蠅,圖說寫道:“示蒼蠅集于剖開西瓜之上。”可見,“西瓜緻病”觀念流傳甚廣,甚至影響到衛生防疫機構。

當時,商販售賣水果時需要灑水來保持濕度,而水質清潔度較差,如在江水中刷馬桶、排污、洗衣服和人畜混飲,導緻水中潛伏大量病菌。西瓜與這些不衛生水源密切接觸,造成“西瓜緻病”的假象。另外,中醫認為,西瓜性寒涼,飲食不潔、過度食用或不對症誤食都可能緻病。

相比以上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對謠言的生成更為重要。首先,西瓜廣為群眾所知所食,與“疫鬼索命”等說法相比,“西瓜緻病”更貼近生活,這是謠言大範圍流傳的基礎。其次,當時許多文人醫家都對“西瓜緻病”進行傳播。再次,清末興起的報紙媒介進一步擴大了謠言傳播的速度與廣度。在未知又嚴峻的疫情面前,比生命更脆弱的是人心,在這樣的背景下,普通群眾自然會産生恐懼心理。謠言與恐慌互相作用,構成霍亂疫情之外的“心理疫情”。西瓜從“治病”到“緻病”隻是清代霍亂疫情中的謠言之一,希望我們能以此為戒,積極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以便在擊退疫情的同時有效防止“心理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