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發榮的書法人生

蔡秀文/文

第一次見到書法家楊發榮先生時,是在與朋友聚會的酒桌上。他面容儒雅,目光和善,一頭濃密的頭發卷曲着,舒展的眉宇間顯露出一個儒者的靈氣。臨近春節,他送給在座的朋友每人一幅他書寫的春聯,看那飄逸的字型如流水行雲,甚是喜歡。酒桌上的楊發榮至情至性,頻頻舉杯相碰,頗有文人墨客“鬥酒詩百篇”的曠達。得知我們在一個小區居住,彼此間自然親近了幾分。 因為住得近,有了與楊發榮和他的朋友們時不時小酌的機會。每次見面,楊發榮都會帶來自己的作品,大家每每都會被他作品中呈現的俊逸與飛揚的氣象所吸引。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不管誰做東,他都會帶來幾瓶好酒給大家暢飲。對一些“求”字的朋友,他也都慷慨舍予。時間久了,與楊發榮便成了老朋友,于是就有了想寫一寫他的沖動。 傳奇身世:生在書香門第,長在農民之家陝西漢中,是一塊風景如同江南一樣秀美且有着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土地。1957年,楊發榮就出生在漢中甯強縣龍王鎮鄉村一個何姓之家,父親給他起名為何貴生。何貴生為老幺,上面已有5個哥哥姐姐。說起來,何家本是一個書香門第:小貴生的爺爺通曉詩詞聯賦,一筆大字,遠近聞名;父親飽讀詩文,年紀輕輕就成為了甯強縣有名的書法家,當地大戶人家懸挂的匾牌榜書,大多為他所書寫。但不幸的是,由于他擔任過國民政府的鎮長,家庭成分又是地主,解放後,便成為專政對象,與妻子一同接受勞動改造。1958年,趕上大躍進,生活極度困難,父母實在養不活已餓得骨瘦如柴的小貴生了,就忍痛把這1歲多的孩子送給了貧農成分的楊家,于是,何貴生就成了現在的楊發榮。發榮成為楊家的養子後,雖和生父生母相隔20裡地,但時有來往。生父生母是被“鬥争”的對象,尤其生父在1961年被批鬥緻死,在其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痛苦的種子。他十多歲時,養父也因病去世,沒有生活來源的養母帶着他再嫁,所幸的是樸實的繼父待他視如己出。楊發榮終生銘記着養母與養父、繼父所給予他的溫暖的愛!傳奇般的生活經曆,使楊發榮對人、對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小發榮從7歲上國小開始接觸寫字,他有幸遇到了一位名望很高的啟蒙恩師----方全國先生,他很注重學生的書寫訓練,每天要求學生寫一篇大字,而且是大字裡面套小字。或許得益于遺傳基因,方老師發現楊發榮寫的字端莊工穩,字型清秀,很驚奇,驚奇過後便是驚喜,常把他的大字本拿到高年級去展示。楊發榮對寫字入了迷,甚至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也撿塊石子随意塗畫幾筆,自然字越寫越好,大人們甚至不相信是他寫的。在上中學時,他的字更是嶄露頭角。1976年,楊發榮就讀陝西師範大學政教系,他努力學習各項知識。因其寫得一手“好字”,故經常被學校指派刻蠟版、寫橫幅等,在那反複書寫過程中,楊發榮都在用自己的情感勾勒着一個新的世界、幻化着一個有着獨特生命魅力的藝術體。每次完成任務,他的心靈仿佛經過一次精神洗禮般的神聖、驕傲。由于練筆的機會增多,楊發榮的書寫水準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楊發榮長大後才有機會接觸到生父留下的墨寶、他發現父親的字是那樣的厚重,張揚着“氣”、“神”、“韻”,其楷書水準令他震撼不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親生哥哥也擅長書法。我由此相信得天獨厚的遺傳基因滋潤着楊發榮藝術的靈性,三代人“清出于藍勝于藍”,楊發榮生父若靈魂有知,也該含笑九泉了。 人稱四好: 課講的好、字寫的好、文做的好、人品好 1979年,楊發榮大學畢業被配置設定到中學擔任國文教師和政治教師。教師是他熱愛的職業,楊發榮對傳統文化有了廣泛涉獵,對傳統文化精神做着更深入的了解。他苦學詩詞歌賦、研讀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無所不能:文藝演出他當主角,詩歌朗誦他力壓群芳。文藝彙演,他當“導演”……楊發榮喜愛文學,文章寫得好。正因為楊發榮的文學修養深厚,才使他日後的書法藝術日益形成了遒勁自然、飄逸隽永、筆鋒淩厲中又顯淡然、儒雅、靈動的風格。作為教師的他一手闆書尤其深受學生們喜愛,往往他在黑闆上寫字,學生們就在課桌上模仿他的字,無形中,很多學生寫了一手好字。楊發榮認為,寫好字,本來就是學好國文“基礎的基礎”,無論從繼承傳統,審美教育,以及培養讀書求知的好習慣和沉穩性格都是很有必要的。 1990年,楊發榮被選調到甯強縣黨校擔任教師。同年,他被陝西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吸收為會員,這更加堅定了他對于書法藝術的不斷追求和探索。1992年,陝西省省委黨校面向西北五省招收研究所學生,楊發榮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成為哲學研究所學生。畢業後,他被調到漢中市委黨校,成為教研室主任,同時挑起教學和教學管理的重任。在黨校,楊發榮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講課,講課水準在全市聞名,是以被授予“陝西省理論教育先進工作者”稱号。他撰寫理論文章百餘篇,被授予“陝西省優秀經濟理論工作者”稱号,值得一提的是,在楊發榮長達30年的教師生涯中,他認為練書法就是培養審美意識,是以他始終把提升書寫水準作為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追求。外界對楊發榮給予了一緻的贊譽:課講的好、字寫的好、文作的好、人品好。 靜水深流 成績斐然 漢中畢竟是地級市,楊發榮接觸的人多了,眼界開闊了,能和許多同道交流書藝。為了增加自己作品的金石氣,他盡可能去看古代書家作書的碑刻原作、實物場景,比如漢中博物館、西安碑林、北京故宮、泰山等名山大川,他對碑帖上那些沉重且富有生命律動的線條着了迷,總是一邊心記,一邊随手臨摹。碑的剛勁雄健,帖的清婉柔美,将他引入了一個學書探藝的新階段。 2000年,他求拜陝西省書法大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徐毓泉為師,成為徐老師最後一個關門弟子。名師指點迷津,為楊發榮勾畫出一條由魏楷、章草、漢隸漢簡到金文、甲骨的清晰輪廓和基本走向。2006年,楊發榮加入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并當選為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繼而被中國文化部任命為中國書畫等級考試考官。幾回日落日升,幾度月缺月圓,楊發榮輾轉于書法鬥室,忘情于筆墨之間。遍臨顔、歐、柳、趙,真草隸篆,奠定了堅實的書藝功底後,又把研習方向定位在魏碑上。幾年下來,他的魏碑體已小有名氣,頗具魏晉遺風,筆鋒利落,酣暢自如,意态跌宕,雄秀奇崛。随着研習的深入他又力攻章草,專注于張芝《平善秋涼帖》 、索靖《月儀帖》 、《出師頌》 、陸機《平複帖》 以及近代王世镗、王蘧常等諸家章草經典法帖的臨創,楊發榮鐘情章草書法藝術所帶給人的心靈的震撼,認為那是一種自信向上的力量。為了強化章草功力,提高書家的綜合能力和才藝,除章草、魏楷等主打書體外,楊發榮還擅長大篆、漢簡、漢隸等書體的臨創。 楊發榮不失傳統技法和時代創新,能守又能變,守有根基,變有方略;守不泥古,變不失我。以簡約飛動的筆墨和線條痛快淋漓得書寫自己的情懷。他寫的楷書秀麗端莊,行書剛勁挺拔,草書行雲流水,隸書古拙自然,書法獨幕喜劇精巧靈動。尤其是他的章草寫得古樸、典雅、沉穩而又灑脫。這是源于他在傳統章草的基礎上加進了現代書法的元素,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由母體隸書帶來的分别相背之勢,翩翩向上翻飛,有一種氣勢磅礴的浩然之氣,令人感悟到一種正氣凜然的君子之風的同時,又能品味到那滿紙彌漫着的清秀書卷之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發榮的創作赢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的書法作品散見于在《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等有影響的專業報刊;他的書法作品先後在西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20多個城市展出并獲獎幾十次;他的書法作品被國内國外書法愛好者及收藏機構收藏;國内數家畫廊、藝術苑館等文博機構也相繼與他簽約。 楊發榮獨樹一幟的書法引起了業内人士的注意: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鐘明善先生欣然為他提寫了“以古為師、别開生面”八個大字;被譽為中國書壇獲獎專業戶的羅小平評論他的章草:作品更多地擺脫了實用的羁絆,因而能呈現出更加自由的一面,更具備點線的純粹和寫意的浪漫,其作品時而緩若流水,時而高潮疊起,大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美妙……著名軍旅青年書法家倪進祥認為:楊發榮的章草呈現出堂正之氣,正人君子之風,從文靜中感受給人以和平、甯靜、幽雅、柔和的境界之美,白雪陽春成絕調,高山流水有知音;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陳新亞說:楊發榮的作品打破勢為筆遏的狹促體勢,以範本為依據,加入更多的主觀審美意識,不過分注重字形的得失而求神似,表達古樸、沉着、充分展現了古今章草的氣息和脈絡,是其章草書法高古典雅的根本所在。 …… …… 藝無止境 筆墨當随時代 楊發榮性格豁達,廣結善緣,虛心好學,把每個書畫同仁視為自己的老師,學人之長,補已之短;他也把每個同仁視為自己的學友,坦誠相待,切磋技藝,共同提高。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生命的感悟,是藝術創作的動力和源泉,對美的追求,對自然的向往,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楊發榮四處采風,走遍美麗山河,那大自然之美以生命本真的魅力激發着他的靈感,他從名山勝水中尋師造化,品嘗碑碣銘石中的内涵和意境。 2011年,已超過30年工齡的楊發榮按規定申請内退,與妻子随在華為工作的女兒定居深圳,善于結交朋友的他很快活躍在社群、活躍在街道,活躍在各級書協。深圳有看不完的書畫展,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家,他迅速和深圳的書畫界保持密切的聯系,其書法創作日臻随心所欲、得心應手。提筆濡毫,縱橫捭阖,蕩漾着音樂般的律動。他對書法藝術的執着,更加達到忘我的境地,創作百米長卷,一站就是一天。如今楊發榮的生活已經緊緊地跟這座城市聯系在一起了。他喜歡深圳的氣候,更喜歡深圳蓬勃向上積極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他積極參加各種書畫展,以文會友,與書友進行切磋、交流,每次都讓他收獲良多。在和楊發榮交往的一年時間裡,他總給人以熱情、開朗、坦誠的印象。聽人聊起書法文學藝術,他總是掩飾不住滿臉的奕奕神采。平靜時微笑傾聽,開懷時暢然大笑。 有人說,書者,世間之高藝也,非勤耕不能入其門,非師古不能得其基本,非善悟不能有所成。楊發榮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奮,心追手摹,對藝術的苦苦追尋,才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向,成就自己。  藝無止境。對楊發榮來說,藝術追求的路還長,面對深圳書法界千帆競發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他不敢懈怠。天道酬勤,相信他一定會不斷超越自己,趟出一條特色獨具的書藝之路!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更多地要不斷依賴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家在繼承和發揚中提煉和創造,在他們生命的瞬間,為我們提供愉悅的内涵和心靈的享受……

完稿于2014年夏

(本文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深圳市福田區作協副主席,著有散文集、報告文學集多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