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发荣的书法人生

蔡秀文/文

第一次见到书法家杨发荣先生时,是在与朋友聚会的酒桌上。他面容儒雅,目光和善,一头浓密的头发卷曲着,舒展的眉宇间显露出一个儒者的灵气。临近春节,他送给在座的朋友每人一幅他书写的春联,看那飘逸的字体如流水行云,甚是喜欢。酒桌上的杨发荣至情至性,频频举杯相碰,颇有文人墨客“斗酒诗百篇”的旷达。得知我们在一个小区居住,彼此间自然亲近了几分。 因为住得近,有了与杨发荣和他的朋友们时不时小酌的机会。每次见面,杨发荣都会带来自己的作品,大家每每都会被他作品中呈现的俊逸与飞扬的气象所吸引。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不管谁做东,他都会带来几瓶好酒给大家畅饮。对一些“求”字的朋友,他也都慷慨舍予。时间久了,与杨发荣便成了老朋友,于是就有了想写一写他的冲动。 传奇身世:生在书香门第,长在农民之家陕西汉中,是一块风景如同江南一样秀美且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1957年,杨发荣就出生在汉中宁强县龙王镇乡村一个何姓之家,父亲给他起名为何贵生。何贵生为老幺,上面已有5个哥哥姐姐。说起来,何家本是一个书香门第:小贵生的爷爷通晓诗词联赋,一笔大字,远近闻名;父亲饱读诗文,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宁强县有名的书法家,当地大户人家悬挂的匾牌榜书,大多为他所书写。但不幸的是,由于他担任过国民政府的镇长,家庭成分又是地主,解放后,便成为专政对象,与妻子一同接受劳动改造。1958年,赶上大跃进,生活极度困难,父母实在养不活已饿得骨瘦如柴的小贵生了,就忍痛把这1岁多的孩子送给了贫农成分的杨家,于是,何贵生就成了现在的杨发荣。发荣成为杨家的养子后,虽和生父生母相隔20里地,但时有来往。生父生母是被“斗争”的对象,尤其生父在1961年被批斗致死,在其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痛苦的种子。他十多岁时,养父也因病去世,没有生活来源的养母带着他再嫁,所幸的是朴实的继父待他视如己出。杨发荣终生铭记着养母与养父、继父所给予他的温暖的爱!传奇般的生活经历,使杨发荣对人、对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小发荣从7岁上小学开始接触写字,他有幸遇到了一位名望很高的启蒙恩师----方全国先生,他很注重学生的书写训练,每天要求学生写一篇大字,而且是大字里面套小字。或许得益于遗传基因,方老师发现杨发荣写的字端庄工稳,字体清秀,很惊奇,惊奇过后便是惊喜,常把他的大字本拿到高年级去展示。杨发荣对写字入了迷,甚至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捡块石子随意涂画几笔,自然字越写越好,大人们甚至不相信是他写的。在上中学时,他的字更是崭露头角。1976年,杨发荣就读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他努力学习各项知识。因其写得一手“好字”,故经常被学校指派刻蜡版、写横幅等,在那反复书写过程中,杨发荣都在用自己的情感勾勒着一个新的世界、幻化着一个有着独特生命魅力的艺术体。每次完成任务,他的心灵仿佛经过一次精神洗礼般的神圣、骄傲。由于练笔的机会增多,杨发荣的书写水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杨发荣长大后才有机会接触到生父留下的墨宝、他发现父亲的字是那样的厚重,张扬着“气”、“神”、“韵”,其楷书水平令他震撼不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亲生哥哥也擅长书法。我由此相信得天独厚的遗传基因滋润着杨发荣艺术的灵性,三代人“清出于蓝胜于蓝”,杨发荣生父若灵魂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人称四好: 课讲的好、字写的好、文做的好、人品好 1979年,杨发荣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政治教师。教师是他热爱的职业,杨发荣对传统文化有了广泛涉猎,对传统文化精神做着更深入的了解。他苦学诗词歌赋、研读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文艺演出他当主角,诗歌朗诵他力压群芳。文艺汇演,他当“导演”……杨发荣喜爱文学,文章写得好。正因为杨发荣的文学修养深厚,才使他日后的书法艺术日益形成了遒劲自然、飘逸隽永、笔锋凌厉中又显淡然、儒雅、灵动的风格。作为教师的他一手板书尤其深受学生们喜爱,往往他在黑板上写字,学生们就在课桌上模仿他的字,无形中,很多学生写了一手好字。杨发荣认为,写好字,本来就是学好语文“基础的基础”,无论从继承传统,审美教育,以及培养读书求知的好习惯和沉稳性格都是很有必要的。 1990年,杨发荣被选调到宁强县党校担任教师。同年,他被陕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更加坚定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不断追求和探索。1992年,陕西省省委党校面向西北五省招收研究生,杨发荣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哲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被调到汉中市委党校,成为教研室主任,同时挑起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重任。在党校,杨发荣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讲课,讲课水平在全市闻名,因此被授予“陕西省理论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撰写理论文章百余篇,被授予“陕西省优秀经济理论工作者”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在杨发荣长达30年的教师生涯中,他认为练书法就是培养审美意识,因此他始终把提升书写水平作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追求。外界对杨发荣给予了一致的赞誉:课讲的好、字写的好、文作的好、人品好。 静水深流 成绩斐然 汉中毕竟是地级市,杨发荣接触的人多了,眼界开阔了,能和许多同道交流书艺。为了增加自己作品的金石气,他尽可能去看古代书家作书的碑刻原作、实物场景,比如汉中博物馆、西安碑林、北京故宫、泰山等名山大川,他对碑帖上那些沉重且富有生命律动的线条着了迷,总是一边心记,一边随手临摹。碑的刚劲雄健,帖的清婉柔美,将他引入了一个学书探艺的新阶段。 2000年,他求拜陕西省书法大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毓泉为师,成为徐老师最后一个关门弟子。名师指点迷津,为杨发荣勾画出一条由魏楷、章草、汉隶汉简到金文、甲骨的清晰轮廓和基本走向。2006年,杨发荣加入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并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继而被中国文化部任命为中国书画等级考试考官。几回日落日升,几度月缺月圆,杨发荣辗转于书法斗室,忘情于笔墨之间。遍临颜、欧、柳、赵,真草隶篆,奠定了坚实的书艺功底后,又把研习方向定位在魏碑上。几年下来,他的魏碑体已小有名气,颇具魏晋遗风,笔锋利落,酣畅自如,意态跌宕,雄秀奇崛。随着研习的深入他又力攻章草,专注于张芝《平善秋凉帖》 、索靖《月仪帖》 、《出师颂》 、陆机《平复帖》 以及近代王世镗、王蘧常等诸家章草经典法帖的临创,杨发荣钟情章草书法艺术所带给人的心灵的震撼,认为那是一种自信向上的力量。为了强化章草功力,提高书家的综合能力和才艺,除章草、魏楷等主打书体外,杨发荣还擅长大篆、汉简、汉隶等书体的临创。 杨发荣不失传统技法和时代创新,能守又能变,守有根基,变有方略;守不泥古,变不失我。以简约飞动的笔墨和线条痛快淋漓得书写自己的情怀。他写的楷书秀丽端庄,行书刚劲挺拔,草书行云流水,隶书古拙自然,书法小品精巧灵动。尤其是他的章草写得古朴、典雅、沉稳而又洒脱。这是源于他在传统章草的基础上加进了现代书法的元素,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由母体隶书带来的分别相背之势,翩翩向上翻飞,有一种气势磅礴的浩然之气,令人感悟到一种正气凛然的君子之风的同时,又能品味到那满纸弥漫着的清秀书卷之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发荣的创作赢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书法作品散见于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有影响的专业报刊;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多个城市展出并获奖几十次;他的书法作品被国内国外书法爱好者及收藏机构收藏;国内数家画廊、艺术苑馆等文博机构也相继与他签约。 杨发荣独树一帜的书法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注意: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先生欣然为他提写了“以古为师、别开生面”八个大字;被誉为中国书坛获奖专业户的罗小平评论他的章草:作品更多地摆脱了实用的羁绊,因而能呈现出更加自由的一面,更具备点线的纯粹和写意的浪漫,其作品时而缓若流水,时而高潮叠起,大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美妙……著名军旅青年书法家倪进祥认为:杨发荣的章草呈现出堂正之气,正人君子之风,从文静中感受给人以和平、宁静、幽雅、柔和的境界之美,白雪阳春成绝调,高山流水有知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陈新亚说:杨发荣的作品打破势为笔遏的狭促体势,以范本为依据,加入更多的主观审美意识,不过分注重字形的得失而求神似,表达古朴、沉着、充分体现了古今章草的气息和脉络,是其章草书法高古典雅的根本所在。 …… …… 艺无止境 笔墨当随时代 杨发荣性格豁达,广结善缘,虚心好学,把每个书画同仁视为自己的老师,学人之长,补已之短;他也把每个同仁视为自己的学友,坦诚相待,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命的感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杨发荣四处采风,走遍美丽山河,那大自然之美以生命本真的魅力激发着他的灵感,他从名山胜水中寻师造化,品尝碑碣铭石中的内涵和意境。 2011年,已超过30年工龄的杨发荣按规定申请内退,与妻子随在华为工作的女儿定居深圳,善于结交朋友的他很快活跃在社区、活跃在街道,活跃在各级书协。深圳有看不完的书画展,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他迅速和深圳的书画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其书法创作日臻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提笔濡毫,纵横捭阖,荡漾着音乐般的律动。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更加达到忘我的境地,创作百米长卷,一站就是一天。如今杨发荣的生活已经紧紧地跟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了。他喜欢深圳的气候,更喜欢深圳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他积极参加各种书画展,以文会友,与书友进行切磋、交流,每次都让他收获良多。在和杨发荣交往的一年时间里,他总给人以热情、开朗、坦诚的印象。听人聊起书法文学艺术,他总是掩饰不住满脸的奕奕神采。平静时微笑倾听,开怀时畅然大笑。 有人说,书者,世间之高艺也,非勤耕不能入其门,非师古不能得其基本,非善悟不能有所成。杨发荣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心追手摹,对艺术的苦苦追寻,才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成就自己。  艺无止境。对杨发荣来说,艺术追求的路还长,面对深圳书法界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他不敢懈怠。天道酬勤,相信他一定会不断超越自己,趟出一条特色独具的书艺之路!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更多地要不断依赖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在继承和发扬中提炼和创造,在他们生命的瞬间,为我们提供愉悦的内涵和心灵的享受……

完稿于2014年夏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福田区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多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