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心集》的第二篇文章是《錄漢書疏廣傳一則》,内容其實就是“疏廣散金”,因為唐代詩人王維在《魏郡太守河北采訪處置使上黨苗公德政碑》的碑文中有“蘇公佩印,始歸鄉裡盡歡;疏傅散金,不與子孫為計”的句子,是以也作“疏傅散金”。疏廣怎麼又成了“疏傅”呢?這其實是“疏太傅”的省略語,因為疏廣在西漢宣帝時期官至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師。疏廣在官運亨通時,頭腦冷峻清晰,洞悉官場詭谲、宦海兇險,不戀權位,激流勇退,回鄉之後,又散金于鄉民,譜寫了千古流芳的佳話。
節選的這段文字,直接從“疏廣既歸鄉裡”說起,缺少一些必要的交待,是以文後加了一段按語。隻有先了解這段按語,才能明白故事的背景。疏廣,字仲翁,漢宣帝時期,被任命為太子太傅,而他的侄子疏受,則被任命為太子少傅,這叔侄倆都是太子的老師。疏廣對疏受說:“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啥意思呢,就是說“我聽說知道滿足才不會招來羞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會遭到危險,功成身退,這才順應天道。”于是向皇帝上疏要求告老還鄉,皇帝準許了。臨行前呢,皇帝贈送給疏廣二十斤黃金,太子又贈送疏廣黃金五十斤。
這下明白了吧?疏廣回鄉可不是空着兩手回來的,而是拉回來七十斤的黃金。這就跟選文接上頭了:
廣既歸鄉裡,日令家共具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數問其家金餘尚有幾?趣賣以共具。居歲餘,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愛信者,勸說君宜買田宅。廣曰:“我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今複增益之以為赢餘,但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财則損其志;愚而多财則益其過。’且夫富者,衆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又此金者,聖主是以惠養老臣也。故樂與鄉黨宗族共飨其賜,以盡吾餘日,不亦可乎!”
《悅心集》上這段文字雖錄自《漢書》,但并沒有全文照搬,而是把中間一處疏廣子孫對中間人的一段話隻留下一句“勸說君宜買田宅”。但事情還是很清楚的,自從疏廣回到老家之後,便每日裡讓家人擺設酒席,宴請族人和親朋賓客。他不停花錢請客,還經常過問家人,他帶回來的那些金子剩下多少。“趣賣以共具”,這裡的“趣”是個通假字,同“促”,意思就是催促着家人把剩下的金子都兌換成現錢去買酒買菜。就這樣毫無節制地花費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們也不敢說,也不敢問,隻好找到一位平日能跟疏廣說上話的同輩兄弟,讓老人勸勸疏廣與其花錢請客不如多置辦些田産房屋。老人便在和疏廣閑聊時,談到置辦田地房屋的事。疏廣答道:“我難道年老悖情到了不考慮子孫的将來嗎?隻是家中原有的田地房屋,隻要子孫肯勞作勤力,足夠衣食之用。現在置買多餘田地房屋,隻會使子孫懶惰罷了。有才德的人如果财多,就會削弱意志;愚蠢的人如果财多,就會增多過失。而且不義之财常會招緻衆人的怨恨。我既然無德教化子孫,也不能增加他們的過失而招怨恨。再說金錢是皇上賜予我養老的,是以很樂意與鄉親父老們共同享受這份恩賜,這樣來度過餘生,不是也很好嗎?”
疏廣的言行對後世在子女的教育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代的林則徐對子女“薄錢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就應該和疏廣不無關系。林則徐有一幅著名的訓子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财,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财,益增其過。”很明顯就是從《疏廣傳》中化用而來的。而光緒皇帝的父親清朝末年的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更是據此寫了一幅著名的長聯:财也大,産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财也小,産也小,後來兒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許小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此正是:
疏廣知機盡散金,
終朝談笑會知音。
人生貴在知時務,
得意濃時莫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