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疏广知机尽散金

《悦心集》的第二篇文章是《录汉书疏广传一则》,内容其实就是“疏广散金”,因为唐代诗人王维在《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的碑文中有“苏公佩印,始归乡里尽欢;疏傅散金,不与子孙为计”的句子,所以也作“疏傅散金”。疏广怎么又成了“疏傅”呢?这其实是“疏太傅”的省略语,因为疏广在西汉宣帝时期官至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疏广在官运亨通时,头脑冷峻清晰,洞悉官场诡谲、宦海凶险,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回乡之后,又散金于乡民,谱写了千古流芳的佳话。

节选的这段文字,直接从“疏广既归乡里”说起,缺少一些必要的交待,所以文后加了一段按语。只有先了解这段按语,才能明白故事的背景。疏广,字仲翁,汉宣帝时期,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而他的侄子疏受,则被任命为太子少傅,这叔侄俩都是太子的老师。疏广对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啥意思呢,就是说“我听说知道满足才不会招来羞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功成身退,这才顺应天道。”于是向皇帝上疏要求告老还乡,皇帝准许了。临行前呢,皇帝赠送给疏广二十斤黄金,太子又赠送疏广黄金五十斤。

这下明白了吧?疏广回乡可不是空着两手回来的,而是拉回来七十斤的黄金。这就跟选文接上头了: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劝说君宜买田宅。广曰:“我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悦心集》上这段文字虽录自《汉书》,但并没有全文照搬,而是把中间一处疏广子孙对中间人的一段话只留下一句“劝说君宜买田宅”。但事情还是很清楚的,自从疏广回到老家之后,便每日里让家人摆设酒席,宴请族人和亲朋宾客。他不停花钱请客,还经常过问家人,他带回来的那些金子剩下多少。“趣卖以共具”,这里的“趣”是个通假字,同“促”,意思就是催促着家人把剩下的金子都兑换成现钱去买酒买菜。就这样毫无节制地花费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们也不敢说,也不敢问,只好找到一位平日能跟疏广说上话的同辈兄弟,让老人劝劝疏广与其花钱请客不如多置办些田产房屋。老人便在和疏广闲聊时,谈到置办田地房屋的事。疏广答道:“我难道年老悖情到了不考虑子孙的将来吗?只是家中原有的田地房屋,只要子孙肯劳作勤力,足够衣食之用。现在置买多余田地房屋,只会使子孙懒惰罢了。有才德的人如果财多,就会削弱意志;愚蠢的人如果财多,就会增多过失。而且不义之财常会招致众人的怨恨。我既然无德教化子孙,也不能增加他们的过失而招怨恨。再说金钱是皇上赐予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乡亲父老们共同享受这份恩赐,这样来度过余生,不是也很好吗?”

疏广的言行对后世在子女的教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的林则徐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就应该和疏广不无关系。林则徐有一幅著名的训子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很明显就是从《疏广传》中化用而来的。而光绪皇帝的父亲清朝末年的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更是据此写了一幅著名的长联: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小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此正是:

疏广知机尽散金,

终朝谈笑会知音。

人生贵在知时务,

得意浓时莫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