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薛仁貴為何從戰神淪為常敗将軍?太宗遠征高句麗重大戰役,薛仁貴嶄露頭角征讨突厥九姓,将軍三箭定天山攻滅高句麗,戰功達到巅峰李績和蘇定方去世後,薛仁貴被打回原形結論:

作者:子建說

本作者已簽約維權騎士,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大唐戰神薛仁貴,是曆史上跟趙雲一樣的傳奇猛将,隻是趙雲的事迹多為小說家杜撰,薛仁貴的事迹卻是實打實的。不過,薛仁貴平生作戰取勝多為戰術性的勝利,而落敗卻都是戰略性的失敗。可以說,薛仁貴後期是導緻大唐疆域和實力大幅收縮的“常敗将軍”。

薛仁貴為何從戰神淪為常敗将軍?太宗遠征高句麗重大戰役,薛仁貴嶄露頭角征讨突厥九姓,将軍三箭定天山攻滅高句麗,戰功達到巅峰李績和蘇定方去世後,薛仁貴被打回原形結論: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太宗遠征高句麗重大戰役,薛仁貴嶄露頭角</h1>

貞觀末期,唐太宗親征盤踞遼東數百年之久的高句麗,練就一身武藝的薛仁貴主動請求随軍參戰。

在一場戰鬥中,郎将劉君昂被數倍敵人圍困,薛仁貴匹馬殺入萬軍之中,斬獲敵将首級,敵軍為之氣奪,紛紛潰圍而去,薛仁貴被軍中譽為勇士。

在駐跸山大戰中,高句麗大将高延壽率十五萬大軍來戰,薛仁貴換上白衣白袍,“大呼先入,所向無前”,把敵軍殺得鬼哭狼嚎,望風披靡,唐軍乘勢四面掩殺,大獲全勝。

太宗遙望薛仁貴的神勇表現,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他親自接見薛仁貴,說朕已經老啦,以後打仗就看你的了!對他殷深期盼:“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雖然這次唐軍因頓兵安市城下,沒有打下高句麗,但薛仁貴一戰成名,被晉升為将軍,從此進入名将之冊。

薛仁貴為何從戰神淪為常敗将軍?太宗遠征高句麗重大戰役,薛仁貴嶄露頭角征讨突厥九姓,将軍三箭定天山攻滅高句麗,戰功達到巅峰李績和蘇定方去世後,薛仁貴被打回原形結論: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征讨突厥九姓,将軍三箭定天山</h1>

天山附近的西突厥九姓叛亂,薛仁貴率大軍前往征讨。

突厥人派了一群勇士前來群毆。薛仁貴一馬當先,瞬時射出三箭,突厥人三個“帶頭大哥”全部領了便當。

戰前,高宗曾親自授予精甲,讓薛仁貴試箭,薛仁貴一箭将其洞穿,令高宗大驚。可見薛仁貴天生神力,用的弓箭都是犀利無匹,突厥人被三箭懾服。

突厥人景仰勇士,加上腦回路簡單,全部齊刷刷地跪下請求歸順大唐。

薛仁貴擔心他們以後還會作亂,三下五除二,将九姓兵民十多萬俘虜全部坑殺了事。

這在太宗時代屬于殺俘罪行,當年李世民在制服突厥後,是“留”還是“放”的問題上頭痛不已,薛仁貴直接采取“殺”,處置簡單粗暴。

高宗時代唐軍紀律已經開始廢弛,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突厥九姓就這麼徹底衰落了,再也掀不起風浪,畢竟青壯年都被從肉體上消滅了。

這是唐朝前期戰争史上最輕松的平叛過程,也是最血腥的。

在回程的時候,士兵們歌唱“将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以此宣揚薛仁貴的赫赫武功。

薛仁貴為何從戰神淪為常敗将軍?太宗遠征高句麗重大戰役,薛仁貴嶄露頭角征讨突厥九姓,将軍三箭定天山攻滅高句麗,戰功達到巅峰李績和蘇定方去世後,薛仁貴被打回原形結論:

<h1 class="pgc-h-arrow-right">攻滅高句麗,戰功達到巅峰</h1>

高宗乾封初年,大唐利用高句麗泉蓋蘇文死後的兒子們内讧,出動大軍展開滅國戰争。

薛仁貴率領偏師一部,将追擊唐将龐同善的高句麗主力攔腰痛擊,一舉斬首五萬餘級,取得了對高句麗作戰以來最大的殺傷。

在扶餘城下,薛仁貴又殲敵萬人,令扶餘川一帶的40多個城池守将心膽俱裂,望風歸降。

不久之後,薛仁貴配合主帥李績,攻下了隋唐以來始終屹立不倒的高句麗首都平壤,将立國700餘年的高句麗正式滅亡。

薛仁貴建立的赫赫武功達到了巅峰。

<h1 class="pgc-h-arrow-right">李績和蘇定方去世後,薛仁貴被打回原形</h1>

滅百濟、高句麗的名将蘇定方、李績已經風燭殘年,在親手将兩國君主獻俘太廟後,雙雙以七旬高齡去世。東北亞長達七百年的“三國時代”結束,新羅開始蠢蠢欲動,觊觎百濟、高句麗故地。

此時的薛仁貴留守平壤,被授予“右威衛大将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擔任了駐守高句麗故地安東都護府的最高長官。

大唐正準備慢慢消化剛剛奪下半島領土,還派出了出使倭國的龐大使團,準備經略東海,此時西線傳來了警報。

西線:對吐蕃作戰的完敗

西南強大的吐蕃入寇,大唐西線告急。當時的吐蕃是不折不扣的軍國主義,人民以戰死為榮,以病死為恥,遠遠不是後世那個被宗教腐化衰落的民族可比。

薛仁貴被抽調擔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前往青海征戰吐蕃大軍。

這一次,薛仁貴遇到了平生的克星,吐蕃名将論欽陵。

論欽陵考慮到薛仁貴有萬夫不當之勇、唐軍攻勢犀利,于是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用一些老弱病殘把薛仁貴的主力不斷引向高原。

薛仁貴的主力和後勤完全脫節,部下郭待封的辎重部隊沒有按照既定的安排留守大非嶺,而是貿然出擊準備接應薛仁貴,被論欽陵在烏海地區半路截住,全部圍殺。

薛仁貴急忙撤退,到達大非川時,部隊已經沒有補給,加上長期的高原反應,唐軍由出兵時的百戰精銳,變成了一支幾乎失去了戰鬥力的部隊。

就在這種情況下,論欽陵集結了大批軍隊,與薛仁貴展開了會戰。

結局可想而知,十多萬唐軍(一說是五萬,綜合史料加上辎重後勤應為十多萬)全軍覆沒,造成了大唐建國以來最大的慘敗,從此唐軍對吐蕃的戰争整體處于劣勢。

對于戰敗原因,後世很多評論認為是部下郭待封沒有遵照薛仁貴的訓示擅自行動的後果。但從史料綜合分析,主要還是薛仁貴缺乏戰略意識,對敵軍動向缺乏準确把握,輕易地被論欽陵誘敵深入,就像高句麗大将乙支德文對付隋朝遠征軍、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對付拿破侖一樣。

而薛仁貴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戰略失誤,還把原因歸結為“天時不利”,用一些神叨叨的迷信來做擋箭牌,其見識局度實在是跟李靖、李績、蘇定方等真正的名将相去甚遠。

仁貴歎曰:“今年歲在康午,軍行逆歲,鄧艾是以死于蜀,吾知是以敗也。”仁貴坐除名。

薛仁貴為何從戰神淪為常敗将軍?太宗遠征高句麗重大戰役,薛仁貴嶄露頭角征讨突厥九姓,将軍三箭定天山攻滅高句麗,戰功達到巅峰李績和蘇定方去世後,薛仁貴被打回原形結論:

東線:對新羅作戰的潰敗

高句麗掀起複國運動,被新羅所利用,半島局勢告急,此時已經削職為民的薛仁貴被高宗封為雞林道總管,作為百濟地區的總指揮,對新羅作戰。

這段曆史在中國史書中一筆帶過,唐軍與新羅互有勝敗,卻莫名其妙撤出了半島,新羅人掌控了大同江以南的高句麗故地和全部百濟故地。

在新羅人史書中,較為清晰地描述了唐朝新羅戰争的經過。實際上,駐守百濟的唐軍在薛仁貴的率領下,以全面慘敗告終。

671年6月,新羅展開對唐軍的突襲,在石城斬首5000餘人,俘獲唐将6人,

“(新羅)與踐百濟加林城禾,遂與唐兵戰于石城,斬首五千三百級,獲百濟将軍二人,唐果毅六人。”

當年10月6日,又攻擊唐軍前往百濟的運量漕船70餘艘,“淪沒死者,不可勝數”。

675年,(新羅)“與唐兵大小十八戰,皆勝之,斬首六千四十七級,得戰馬二百匹。”

唐與新羅在百濟故地的最後一戰是薛仁貴親自打的,唐軍先勝後敗,失去了百濟的立足點。(新羅)“與薛仁貴戰于所夫裡州伎伐浦,敗績。又進,大小二十二戰,克之,斬首四千餘級。”

在這場戰役後,薛仁貴在百濟徹底失敗,唐軍無奈完全退出了對半島南部百濟的争奪,進而徹底失去了征服倭國的機會。

唯獨北部戰區的唐将劉仁軌和高侃獲得了攻破七重城等勝利,挽回了一點面子。

在這種形勢下,新羅乘勝求和,大唐也因兩線作戰,精疲力盡,需要集中力量對付強大的吐蕃,遂完全放棄了百濟故地,與新羅以大同江為界劃江而治,新羅繼續作為藩國向大唐稱臣,但實際上唐朝的百濟戰争戰略上完全失敗,等于為新羅做了一回嫁衣。

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薛仁貴在百濟經略無方,作戰無能,在數年之内缺乏措施手段,戰争沒有一點起色,反而節節敗退,最後被徹底趕出了百濟,跟當年打下百濟的蘇定方、劉仁軌的綜合能力差距有霄壤之别。同時,征伐百濟前後,正好也遇到了唐朝府兵制的沒落期,唐軍作戰能力急劇下降也是一個因素。

薛仁貴為何從戰神淪為常敗将軍?太宗遠征高句麗重大戰役,薛仁貴嶄露頭角征讨突厥九姓,将軍三箭定天山攻滅高句麗,戰功達到巅峰李績和蘇定方去世後,薛仁貴被打回原形結論: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論:</h1>

薛仁貴勇則勇矣,但缺乏謀略實在是他無法彌補的巨大短闆,以至于在大唐李績、蘇定方等名将去世後,唐朝缺少了統帥級的主心骨,此前一味猛打猛沖的他缺乏戰略思維、大局意識和排程能力,以至于在對吐蕃、新羅的戰争中連連失利,此前戰無不勝的唐軍,到了薛仁貴時期成為常敗之師,尤其是丢失百濟故地,使大唐失去了征戰倭國的跳闆,對此後一千多年的東北亞格局産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青史子建2020.11.17寫于怡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