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5萬高句麗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見後大喜:這仗穩了

15萬高句麗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見後大喜:這仗穩了

偉人曾說:“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而李世民,确實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會打仗的皇帝。他弱冠從軍,三年平定群雄。又用十數年時間,陸續平定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等強敵,為大唐帝國拓展了萬裡疆土。

從軍事風格上來說,李世民喜歡身先士卒,兵行險着,以謀略取勝。是以在戰争中,李世民屢次身犯險境,幾乎送掉性命。即使李世民當了皇帝,擁有了萬乘之尊,卻仍偏好于這種極端冒險的打法。而在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的戰争中,他又一次将自己送入了險境。

公元645年,李世民不顧群臣反對,對高句麗發動了親征。與調集百萬大軍征東的隋炀帝不同,李世民這一次僅僅出動6萬陸軍,4萬水軍,馬4萬匹,可謂相當克制。畢竟高句麗氣候苦寒,交通不便,若帶領太多軍隊,很可能導緻後勤崩潰。

15萬高句麗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見後大喜:這仗穩了

一路上,唐軍勢如破竹,連續攻克多座城池,并兵臨于高句麗國的重鎮——安市城之下。從曆史記載來看,李世民手下的軍隊并不多,大約在3萬出頭。而這是因為張亮的水軍此時依然在進攻建安城的路上,而其餘的陸軍,還要防守新近占領的城市以及糧草運輸線。很顯然,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糧盡而敗的教訓。

然而李世民的大膽進攻,卻遭緻高句麗人的全線反擊,他們以舉國之精兵,馳援安市城,其兵力達到15萬之巨。其數量,已經達到了唐軍的5倍。不僅如此,高句麗軍中還有精銳的具裝甲騎以及兇悍的靺鞨騎兵,而他們也是高句麗軍隊的精華。

對于高句麗人的來襲,李世民一開始十分自信,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李世民從容對屬下說:

我給敵方主将延壽出了三個主意:一、以安市城為堡壘,派靺鞨騎兵掠奪我們牛羊,斷我們糧道,利用沼澤阻擋我們的歸路,這是上策;盡拔城中之衆,落荒而逃,這是中策;不自量力,和我決戰,這是下策。但我觀緻,延壽必用下策,也必為我所擒。

15萬高句麗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見後大喜:這仗穩了

一如李世民所料,高句麗人确實十分自信。既然他們能大敗隋炀帝,為何不能戰勝李世民。況且這一次,高句麗有絕對的人數優勢。然而一位名叫高正義的謀士卻冷靜地說:

“吾聞中國大亂,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無敵,遂平天下,南面為帝,北夷請服,西戎獻款。今者傾國而至,猛将銳卒,悉萃于此,其鋒不可當也。今為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骁雄,斷其饋運,不過旬日,軍糧必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此不戰而取勝也。”

很顯然,高正義的建議和李世民的上策不謀而合。然而,過分自信的延壽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為了引誘高句麗出戰,李世民先讓阿史那社爾帶領一千突厥騎兵掠陣。剛剛交兵,阿史那舍爾即率兵僞退。見此,高句麗人開心的說:“唐軍好對付!”

15萬高句麗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見後大喜:這仗穩了

随後,延壽率領高句麗大軍傾巢而出,擺成一字長蛇陣,布陣于安市城東南,綿延四十裡,依山為陣,鑼鼓喧天、震天動地。當時,李世民領軍駐紮于高地之上。看到高句麗軍隊如此聲勢浩大,竟然“望之有懼色(出自《隋唐嘉話》)”。若李世民隻是個将領,自然不會害怕。但如今,李世民已經是大唐帝國的皇帝。如果自己在此戰中被擒或被殺,不僅一世英名就此喪盡,而唐朝或許也将步隋朝的覆轍,二世而亡。

然而李世民畢竟是李世民,他很快消除了自己的恐懼。李世民先是向高句麗人派出使節,說自己之是以攻打高句麗,不過是為了懲罰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的弑君行為,至于攻戰,并非自己的本心。如果你們還像以前那樣向大唐進貢,我們就立即将所攻占的城池還給你們。

很顯然,這是李世民的示弱之計。而高句麗人果然上當,以為李世民不過是膽小怯懦的無能之輩,是以喪失警惕,進而對李世民的下一步行動毫無察覺。

15萬高句麗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見後大喜:這仗穩了

當天夜裡,李世民召集全體軍事會議,他命李世績帶領1.5萬軍隊布陣于西嶺,以長孫無忌帶領1.1萬人為奇兵,部署于北山的一個狹長的山谷裡,并隐藏了起來,随時準備襲擊高句麗人的背部。而李世民則自帶4000步騎,帶着用來指揮的鼓角和旌旗,登于北山之上。

當天早晨,李世民命諸軍鳴響鼓角,向高句麗人挑戰。随後,高句麗人傾巢而出,準備與唐軍決戰。而延壽呢?眼裡隻有面前李世績的1.5萬士兵,卻根本沒發現,長孫無忌已經悄悄繞到他們的身後。

但在長孫無忌完成繞後之前,李世績的正兵必須抵擋10倍敵軍的攻擊。根據《隋唐嘉話》記載,唐軍在高句麗人的攻擊下,可謂是險象環生。而李世績所部,更是為高句麗人所圍。而這一切,都讓李世民大為恐懼(帝大恐)。

然而到了中午,戰局卻出現了逆轉式的轉機。原來,李世民在山上看到長孫無忌方向塵煙大起,心知自己的小舅子已經完成繞後任務。于是他命人再次鳴響鼓角、大張旌旗,号令駐軍并進,以3萬之兵,對15萬高句麗人實作包夾。而延壽等人見此本部兵馬遭到夾擊,退路被斷,皆面如土色。由于指揮慌亂,高句麗原本嚴整的陣型亂作一團。天空突然電閃雷鳴,更加劇了高句麗人的恐慌。

15萬高句麗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見後大喜:這仗穩了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我們所熟知的薛仁貴就此橫空出世。而在當時,薛仁貴不過隻是一介小兵。皇帝禦駕親征,人人都想有所表現,薛仁貴自然不例外。為了引起皇帝注意,薛仁貴故意身穿一身白袍,這在身着黑衣玄甲的唐軍中顯得非常顯眼。在戰場上,薛仁貴此舉實則非常危險。因為在戰場上,顯眼的目标很容易遭到敵軍集火。然而薛仁貴又怎是凡人,他手持方天畫戟,身挎兩張弓箭,大聲呼喊着殺向敵陣。

在薛仁貴的神勇之下,高句麗人望風披靡。唐軍跟随在他身後,從敵軍陣型的缺口殺入,徹底了破了高句麗的一字長蛇陣。李世民在高處看到了薛仁貴的勇猛,不禁大喜過望。他明白,這仗已經穩了。随後,他率領本部騎兵從山上疾馳而下。

就這樣,唐軍大敗敵軍,斬首2萬。戰後論功行賞,被賜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遊擊将軍、雲泉府果毅,仍令北門長上,并賜奴婢十人,由此一代名将薛仁貴開始名顯于世。而高延壽和高惠貞等在走投無路之際,隻得率其部3.68萬人請降。他們用膝蓋行走,跪在李世民請罪。而李世民則驕傲地說:“東夷跳梁少年,還敢和皇帝為敵嗎?”

15萬高句麗人來襲,薛仁貴穿白袍迎敵,李世民見後大喜:這仗穩了

最終,李世民挑選3300名高句麗軍官,讓他們到内地任職,讓高句麗精英為大唐所用。之後又挑出3300名靺鞨騎兵,全部坑殺,讓靺鞨人不敢再幫助高句麗,瓦解他們的同盟。其餘的高句麗士兵,則全部釋放,用以收買高句麗的民心。

此戰後,高句麗精銳盡喪,舉國震恐。為了紀念這次輝煌的勝利,李世民改六山為駐跸山,令将作造《破陣圖》,命中書侍郎許敬宗為文勒石以記其功。而這場戰役,也被後世稱為駐跸山戰役。雖然李世民最終沒有徹底征服高句麗,但是卻大幅度削弱了他們的實力。而這個持續數百年的強國,最終被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所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