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在中國各大網絡平台的曆史圈中,流傳着這樣一段“佳話”:法國著名的啟蒙哲學家伏爾泰,竟然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隻需稍微在百度上輸入一些關鍵詞,我們就能找到大量關于伏爾泰與中國文化的文章,這足以說明伏爾泰關于中國的言論傳播的有多麼廣。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作為一個飽讀詩書、思如泉湧、滿腹經綸的外國知識分子,伏爾泰對中國文化推崇到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中國的政治制度正好滿足了伏爾泰對于開明君主制的喜好,他認為中國的法律是“帝國是一個家庭,公共事業被視為首要義務”,這種制度是符合自然法的;他将孔夫子視為理性與智慧的闡釋者,“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他自視清高,是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欺騙人類,伏爾泰認為儒家學說是道德化的理性宗教,儒家的“仁”與“寬容”比起不斷迫害異教徒的西方文化來說,要強上不少;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伏爾泰亦稱贊現代看來治國能力不太好的乾隆,不但将其視為一個開明君主,而且認為乾隆是位偉大的詩人,他甚至聲稱自己曾經給中國皇帝寫過信;伏爾泰甚至還根據元代雜劇《趙氏孤兒》寫了一份改編劇本—《中國孤兒》,此劇在法國曾引起了轟動。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很明顯,把伏爾泰對于中國的贊美展示出來,很能激發我們的民族主義情懷,不過,凡事最怕認真,當我們仔細考察伏爾泰的言論後,會發現伏爾泰在其中加入了大量不符合真實曆史的想象與扭曲。而這些想象與扭曲,有很多都是伏爾泰刻意進行的,因為他希望利用中國的曆史,來對歐洲的時政進行針砭時弊。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伏爾泰

在著作《風俗論》中,伏爾泰曾介紹過中國的元末起義。不過,伏爾泰并不像中國人那樣,把起義的原因歸結于外族統治問題,而是歸結于宗教沖突:“皇帝沉湎女色,寵信喇嘛教士,激起了子民的怨恨,與喇嘛為敵的和尚首先發難。”最有意思的是,他還将朱元璋視為一個因不滿宗教迫害而起義的佛教徒:“一個原先是和尚廟雇工的冒險家帶着幾名強盜,自立為首領。”。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伏爾泰的著作《風俗論》介紹了各種非西方文明的風貌,但其中有不少扭曲之處

伏爾泰之是以進行這樣的扭曲,有着他自己的目的:他希望将元末起義類比為法國的胡格諾宗教戰争,以此控訴法國的宗教壓迫。胡格諾宗教戰争的原因便是因為法國新教徒(又名胡格諾教徒)收到了主流宗教天主教的壓迫,因而起義。伏爾泰深知這次宗教戰争的殘酷性,便以元末起義來進行隐喻。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胡格諾戰争是法國的曆史創傷,圖為天主教徒屠殺新教徒的“聖巴托羅缪之夜”

在伏爾泰對清朝政府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皇帝權力受限、平民享有權利與自由的開明君主制國家:“允許人們在皇宮中的桌子上寫下他們認為朝廷中應當譴責之事。”、“人們的生命、名譽和财産受到法律保護,盡管有時君主可以濫用職權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數人,但他無法濫用職權加害于他所不認識的、在法律保護下的大多數百姓。”

這簡直不像是在形容明清社會的言辭!衆所周知,中國的君主專制在清朝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點。皇宮内不但不存在可以供人們放置意見的桌子,而且所有進階官員還要定期向皇帝遞交折子請安;群眾擁有權利和自由更是無稽之談,清代的文字獄和思想管控何等猖狂,哭廟案、通海案、江南奏銷案中多少知識分子被清政府迫害。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文字獄在乾隆時代發展到頂峰,但伏爾泰卻對乾隆大加贊譽

清代的君主統治絕對稱不上開明,但伏爾泰本人對開明君主制情有獨鐘,他曾寫了一本《路易十四時代》,專門贊頌這位将絕對君主制推向頂峰的太陽王,是以,他不惜對中國社會進行毫無根據的猜測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想以中國作為開明君主制的模範,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伏爾泰贊美中國文化,目的恐怕并不單純

太陽王路易十四是伏爾泰非常喜歡的法國君主

綜上所述,伏爾泰确實對中國文化相當感興趣,但他的興趣也隻是淺嘗而止,在很多具體的關于中國文化的話題上,伏爾泰的言論可謂漏洞百出;而伏爾泰之是以吹捧中國文化,原因則是将中國樹立為一個典型,進而為宣傳自己的政治理念開路,是以他不惜對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曲解。

本頭條号長期更新關于世界曆史的文章,喜歡的話就點個贊或加個關注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