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伏爾泰是元曲迷弟,席勒一生推崇中國!中國的元曲,有多牛?

作者:北京内聯網
伏爾泰是元曲迷弟,席勒一生推崇中國!中國的元曲,有多牛?

散曲作為文學體裁,興盛于元代,而在元朝滅亡後,急速衰落,饒是現在,提起中國文學,元曲的存在感,也遠不及唐詩宋詞。

但在西方,元曲卻有深遠影響,甚至可以說,中國元曲,重塑了西方文化。

這可不是我胡吹,且看看中國元曲的大咖粉絲們——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英國的劇作家謀飛都是元曲大家紀君祥的迷弟,德國戲劇大師席勒一生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中國,中國農民耕種用的犁甚至都被西方作家形容為“萬人創造幸福的啟蒙工具。”

不過,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當下,西方這段學習中國的曆史,被刻意掩蓋了。

美國學者韋勒克曾經嘲笑西方這種“記文化賬”的作法:所有西方比較文學的研究,不過是為了證明本國對其他國家文學的“影響”。

于是,人們隻看到了中國文學欠西方的“文化賬”,卻對中國文學對西方文學對形塑視而不見,也算是另一種文化雙标了。

中國元曲,有多牛呢?

伏爾泰是元曲迷弟,席勒一生推崇中國!中國的元曲,有多牛?

讓我們把曆史的指針撥回17世紀前後。

一部中國元雜劇,轟動了整個歐洲。

包括古典主義、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等思想流派,無一不成了中國雜劇的票友,其中,就包括伏爾泰。

他離群索居數月,改編了中國元曲大家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定名為《中國孤兒》。1755年8月20日,趙氏孤兒在巴黎公演,洛陽紙貴,一票難求,創造了巴黎戲劇史上的奇迹。

還請注意,伏爾泰還會這部劇特别加上一個“孔子的道德”的副标題,在他眼中,孔子是啟蒙思想家,他的人文主義,正是歐洲最需要的文明精神。

再往前追溯,早在1736年,《趙氏孤兒》的英譯本,即收錄在杜赫德《中國通志》,引發歐洲大陸的思想劇震。

在伏爾泰之後,英國劇作家謀飛也改編了《趙氏孤兒》,同樣命名為《中國孤兒》。一時間,兩個《中國孤兒》,在歐洲東西霸屏,風靡一時,也使中國戲劇在歐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并為其後歐洲戲劇的“慕中化”埋下伏筆。

伏爾泰是元曲迷弟,席勒一生推崇中國!中國的元曲,有多牛?

1802年,德國戲劇大師席勒的《圖蘭朵──中國的公主》在魏瑪公演。

哪怕是數百年後,這部劇仍經久不衰,甚至還在前一陣,被中國人搬上了熒屏。

需要注意,圖蘭朵沒有取材中國劇本,而全然是歐洲人基于對中國的想象而寫。對此時的歐洲人來說,中國俨然是一個理想國,中國文化被稱為“至善的文明。”

不過,圖蘭朵這個想象中的中國故事,卻很不中國。簡單來說,中國公主圖蘭朵出了三個謎語,猜中者可向公主求婚,猜錯的則要被殺掉,最終,鞑靼王子卡拉夫答出謎語,并最終打動公主。

事實上,根據學者考證,這故事取材于阿拉伯世界的《一千零一夜》,席勒顯然是張冠李戴了,側面也看得出來,席勒對中國文化多推崇!

席勒創作圖蘭朵,根本目的,就是用中國智慧啟蒙歐洲思想。“圖蘭朵的三個謎”謎底分别為:眼睛、犁铧和彩虹。其中的“犁铧”被席勒賦予了中國文明的象征意味。

歐洲啟蒙主義以魁奈為代表的重農學派,就極推崇中國的政治制度與農業生産,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歐洲要更好的文明,就得像中國人一樣拿起犁頭”。

衆所周知,古代帝王,要在新年伊始,親自扶犁開耕,在18世紀的歐洲,歐洲國王甚至有樣學樣——1756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就仿效中國皇帝,帶隊耕田。

由此也可見,元曲乃至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巨大影響。

伏爾泰是元曲迷弟,席勒一生推崇中國!中國的元曲,有多牛?

在過去的數千年時間裡,中國在大多數時候,都是世界的引領者,隻是近代之後,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猖獗,曾經追慕中國的歐洲人,也給曆史打扮一番,這段歐洲追星中國的曆史,也就被掩埋在故紙堆裡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