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淘書記憶:想起郭小川

提起郭小川,最先讓我想到的便是他的那首曾經脍炙人口的詩篇《甘蔗林——青紗帳》。“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為什麼這樣香甜,又為什麼那樣嚴峻?/北方的青紗帳啊,北方的青紗帳!/你為什麼那樣遙遠,又為什麼這樣親近?/我們的青紗帳喲,跟甘蔗林一樣地布滿濃陰,/那随風擺動的長葉啊,也一樣地鳴奏嘹亮的琴音;/我們的青紗帳喲,跟甘蔗林一樣地脈脈情深,/那載着陽光的露珠啊,也一樣地照亮大地的清晨。……”30多年前,作為中學課本中的範文,老師就是這樣讓我們一句一句背誦的。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知道了郭小川——一位著名的“戰士詩人”。

後來,随着自己一天天長大,我漸漸接觸到了郭小川更多的詩作——《團泊窪的秋天》、《望星空》、《一個和八個》、《将軍三部曲》、《深深的山谷》……。在我的眼中,讀郭小川的詩,總能給人一種激情澎湃的昂揚鬥志和萬丈豪情。無論是“戰士自有戰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無情的打擊,隻會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煥發。/戰士自有戰士的抱負:永遠改造,從零出發;/ 一切可恥的衰退,隻能使人視若仇敵,踏成泥沙。/ 戰士自有戰士的膽識:不信流言,不受欺詐;/一切無稽的罪名,隻會使人神志清醒,頭腦發達。/ 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一切額外的貪欲,隻能使人感到厭煩,感到肉麻。”這樣來自《團泊窪的秋天》裡的内心獨白,還是“我們要把長安街上的燈光,/ 延伸到遠方;/讓萬裡無雲的夜空,/ 出現千千萬萬個太陽。/我們要把廣漠的穹窿,/ 變成繁華的天安門廣場,/讓滿天星鬥,/全成為人類的家鄉。”如此發自《望星空》時的铮铮誓言,都曾讓我為之激動,更添豪邁。

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讓我在不知不覺中遠離了那個具有濃郁時代色彩的讴歌者——詩人郭小川。

其實,重新勾起這段記憶純屬偶然。不久前,到市圖書館借書,偶然看到了這本《郭小川傳》(張恩和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大32開本的《郭小川傳》并不太厚,連同《後記》一共才233頁。内容方面,雖說算不上非常翔實,但也基本稱得上是圖文并茂了。加之該書又有郭小川遺孀杜惠女士的全力支援和關心的,其史料價值和權威性自然也就無可挑剔了。

與我所讀過的許多中國現當代知名作家的傳記有所不同的是,張恩和先生撰寫的《郭小川傳》顯然抛棄了“詳實記錄解放前,輕描淡寫建國後”的寫作禁锢,客觀而真實地把記叙的重點放在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郭小川在河南安陽一家招待所意外去逝的這27年裡。當然,之是以做這樣的安排,我想,或許是作者認為,作為現當代傑出詩人的郭小川,其創作高峰期正是建國以後,他邁入而立之年後的27年裡。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回避的。是以,循着這一條主線,一共分為九章(不包括介紹郭小川生後風波的“外一章”)的《郭小川傳》,其中就有包括“峥嵘歲月稠”(半章)、“火紅的年代”、“在鬥争的漩渦中心”、“由射手到靶子”、“難得‘自由身’”、“逃不過的劫難(一)”和“逃不過的劫難(二)”等六章半的内容着墨在了建國以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透過《郭小川傳》的記述,讓我真正見識到無論是在身處順境中的中宣部文藝處、中國作協、《人民日報》社,還是陷入逆境中的湖北鹹甯幹校、天津靜海團泊窪“五七”幹校,貫穿于時代歌者郭小川一生的志願與忠誠。這不僅反映在他平時的一言一行中,更直接映射在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充滿火熱和激情的詩歌裡。

置身于《郭小川傳》流暢的筆觸中,不僅讓我對郭小川57年的人生脈絡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更讓我透過夾雜其中的不少評論,包括對郭小川許多詩作的評價,以及對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評說等,愈加深入地認識到郭小川所處的那個特殊年代,也愈加深刻地了解了郭小川詩歌的價值和意義。就個人喜好而言,我十分欣賞《郭小川傳》的這種“傳記+評論”的寫法,因為這更有利于引出思考而并非隻是泛泛了解而已。後來,從該書的《後記》中得知,原來這本《郭小川傳》實際上是脫胎于作者于1993年出版的一本《郭小川評傳》(重慶出版社)。傳記與評論的完美結合,就構成了眼前的這本《郭小川傳》。

當然,讀《郭小川傳》的收獲,還在于腦海中萌生出來的一些念頭和想法。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和1962年,郭小川曾連續兩次到廈門前線參觀通路,并寫下了許多贊美廈門的詩篇,如《廈門風姿》、《白鹭》、《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木瓜樹的風波》和《走廈門》等,其中尤以那首《廈門風姿》最為有名。“看,鳳凰木開花紅了一城,木棉樹開花紅了半空/聽,鹭江唱歌唱亮了漁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但見那——滿樹繁花,一街燈火,四海長風……/但見那——百樣仙姿,千般奇景,萬種柔情…...”。讀着郭小川熱情洋溢的詩,不難想象出當時作為海防前線的廈門的别樣美麗。關于郭小川在廈門的經曆,目前并沒有更為詳細的記載,包括他在廈門的住所,他接觸過的人,他到過的地方等等。我想,如果能有人在這方面做一些整理、挖掘工作,無論是對于郭小川的研究,還是對于廈門文化之城的建立,或多或少都是有所裨益的。

以現在的視角看,作為詩人的郭小川,其57年的短暫一生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然而,如此悲劇的釀成又能埋怨誰呢?或許都值得大家反複思考的。

淘書記憶:想起郭小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