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淘书记忆:想起郭小川

作者:文法课

提起郭小川,最先让我想到的便是他的那首曾经脍炙人口的诗篇《甘蔗林——青纱帐》。“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30多年前,作为中学课本中的范文,老师就是这样让我们一句一句背诵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知道了郭小川——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

后来,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我渐渐接触到了郭小川更多的诗作——《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深深的山谷》……。在我的眼中,读郭小川的诗,总能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昂扬斗志和万丈豪情。无论是“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这样来自《团泊洼的秋天》里的内心独白,还是“我们要把长安街上的灯光,/ 延伸到远方;/让万里无云的夜空,/ 出现千千万万个太阳。/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 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让满天星斗,/全成为人类的家乡。”如此发自《望星空》时的铮铮誓言,都曾让我为之激动,更添豪迈。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那个具有浓郁时代色彩的讴歌者——诗人郭小川。

其实,重新勾起这段记忆纯属偶然。不久前,到市图书馆借书,偶然看到了这本《郭小川传》(张恩和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大32开本的《郭小川传》并不太厚,连同《后记》一共才233页。内容方面,虽说算不上非常翔实,但也基本称得上是图文并茂了。加之该书又有郭小川遗孀杜惠女士的全力支持和关心的,其史料价值和权威性自然也就无可挑剔了。

与我所读过的许多中国现当代知名作家的传记有所不同的是,张恩和先生撰写的《郭小川传》显然抛弃了“详实记录解放前,轻描淡写建国后”的写作禁锢,客观而真实地把记叙的重点放在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郭小川在河南安阳一家招待所意外去逝的这27年里。当然,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我想,或许是作者认为,作为现当代杰出诗人的郭小川,其创作高峰期正是建国以后,他迈入而立之年后的27年里。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因此,循着这一条主线,一共分为九章(不包括介绍郭小川生后风波的“外一章”)的《郭小川传》,其中就有包括“峥嵘岁月稠”(半章)、“火红的年代”、“在斗争的漩涡中心”、“由射手到靶子”、“难得‘自由身’”、“逃不过的劫难(一)”和“逃不过的劫难(二)”等六章半的内容着墨在了建国以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透过《郭小川传》的记述,让我真正见识到无论是在身处顺境中的中宣部文艺处、中国作协、《人民日报》社,还是陷入逆境中的湖北咸宁干校、天津静海团泊洼“五七”干校,贯穿于时代歌者郭小川一生的志愿与忠诚。这不仅反映在他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更直接映射在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火热和激情的诗歌里。

置身于《郭小川传》流畅的笔触中,不仅让我对郭小川57年的人生脉络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让我透过夹杂其中的不少评论,包括对郭小川许多诗作的评价,以及对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评说等,愈加深入地认识到郭小川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也愈加深刻地理解了郭小川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就个人喜好而言,我十分欣赏《郭小川传》的这种“传记+评论”的写法,因为这更有利于引出思考而并非只是泛泛了解而已。后来,从该书的《后记》中得知,原来这本《郭小川传》实际上是脱胎于作者于1993年出版的一本《郭小川评传》(重庆出版社)。传记与评论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眼前的这本《郭小川传》。

当然,读《郭小川传》的收获,还在于脑海中萌生出来的一些念头和想法。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和1962年,郭小川曾连续两次到厦门前线参观访问,并写下了许多赞美厦门的诗篇,如《厦门风姿》、《白鹭》、《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木瓜树的风波》和《走厦门》等,其中尤以那首《厦门风姿》最为有名。“看,凤凰木开花红了一城,木棉树开花红了半空/听,鹭江唱歌唱亮了渔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但见那——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读着郭小川热情洋溢的诗,不难想象出当时作为海防前线的厦门的别样美丽。关于郭小川在厦门的经历,目前并没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包括他在厦门的住所,他接触过的人,他到过的地方等等。我想,如果能有人在这方面做一些整理、挖掘工作,无论是对于郭小川的研究,还是对于厦门文化之城的建立,或多或少都是有所裨益的。

以现在的视角看,作为诗人的郭小川,其57年的短暂一生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然而,如此悲剧的酿成又能埋怨谁呢?或许都值得大家反复思考的。

淘书记忆:想起郭小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