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 |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作者:江蘇新聞廣播
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 |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 |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1962年12月,時任《人民日報》特約記者的郭小川,陪同王震同志視察了北大荒。親眼目睹戰士們那種戰天鬥地其樂無窮的生活後,他難抑激情,創作了長詩《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寫出了拓荒者與大自然搏鬥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寫出了北大荒人對黑土地的鐘愛之情和崇高遠大的理想。
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 |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北大荒地處寒冷地區,分布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完達山和小興安嶺地區,因其“荒蕪”而得名。這裡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1947年,為響應毛澤東同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号召,一批來自延安、南泥灣的軍隊幹部率部到達北大荒,在人迹罕至的千古荒原蹚出第一犁,由此拉開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序幕。

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 |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北大荒第一犁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1955年1月,在時任鐵道兵司令員王震的上司下,鐵道兵部隊的第一個農場——八五〇農場成立。短短兩年時間,鐵道兵多個師的複轉官兵1.7萬人揮師北上,先後建立了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等12個“八”字頭農場。

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會議,作出了一項曆史性的決策,即《關于發展軍墾農場的意見》。當時已經擔任共和國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同志親率10萬複轉官兵挺進北國邊疆,北大荒迎來開發高潮。後來先後有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内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從祖國各地投身北大荒。在這片黑土地上,前赴後繼的拓荒者用他們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戰勝重重困難,為國家生産了大量的糧食,把過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

北大荒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北大荒作家協會主席趙國春在北大荒工作了43年,是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看到北大荒從千古荒原到中華糧倉,他感慨地說:

北大荒的開發建設成功得益于黨的上司,北大荒的開發就是共産黨上司的人民軍隊成功墾殖的最好典範,開發建設74年來,都是在幾代黨和國家上司人的親切關懷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 |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轉業官兵向荒原挺進

一米一飯,關乎國家安危、人民幸福。2018年9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時,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調研,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自開發建設以來,北大荒農墾累計生産糧食7800多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6400多億斤,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400億斤以上,商品糧調出量約占全國各省糧食調出總和的四分之一,為中國人端牢自己的飯碗作出了重大貢獻。北大荒人在為國家創造巨大物質财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财富——曆久彌新的北大荒精神。

趙國春說:

北大荒精神就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煉出來的,概括為4句話16個字,這就是:艱苦奮鬥,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70多年來,北大荒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變的是生産方式、居住環境,不變的是薪火相傳的北大荒精神。

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 |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黑龍江北大荒3600畝示範區進行“無人機”插秧

2020年,“北大荒”品牌價值突破千億元,進入“世界品牌500強”行列,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農業第一品牌。從傳統農場邁向現代農業企業,北大荒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黑土地日益煥發出勃勃生機。

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 | 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系列融媒體産品《紅色詩詞裡的黨史故事》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出品,江蘇廣播、大藍鲸app采寫制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