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蘿蔔絲團子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蘿蔔絲團子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蘿蔔絲團子

文:吳建昌

  周五上午下班,騎車回家吃中飯。到家打開門的刹那間,一股蘿蔔胡蔥香味撲鼻而來。循着香味走進廚房,看到妻子正在做蘿蔔絲團子,全神貫注。我到時已經做好了一蒸架了,正在瓦斯竈上蒸着呢,怪不得香氣撲鼻。問妻子今日做蘿蔔絲團子的緣由,妻子說,你前幾天吃了羅星路上那個蘿蔔絲餅後,不是念叨着那味道不及小時候你娘做的蘿蔔絲團子味嗎,是以趁今天上午有空,就想着試做一下,讓你找找感覺。妻子做家庭版糕團的手藝是可以的,這我知道。吃着妻子做的蘿蔔絲團子,兒時過年時趴在竈台邊看娘做蘿蔔絲團子的情景又浮現在了眼前。

  記得小時候過年時,最高興的事之一,就是盼望着吃娘做的白白的糯糯地散發着胡蔥香味的蘿蔔絲團子跟吃在竈膛裡煨熟的年糕了。團子,團團圓圓迎新;年糕,高高興興過年。

  小時候,受經濟條件的限制,糕團之類隻有在逢年過節時才可以吃到,特别是用糯米粉做的團子,更是如此。團子的餡不是肉的,而是蘿蔔絲做的餡,那時我們叫它為蘿蔔絲粑粑的。蘿蔔是自家自留地上種的,圓圓的、白白的。冬天收上來,放在家裡,到過年都不會壞的。拌蘿蔔絲的胡蔥是買來的,因為我們這裡的土不适宜種胡蔥的。

  做蘿蔔絲團子前,母親會事先跟我大姨娘兩人,把家裡的糯米放在清水裡浸泡一些時間,然後再拿到“老屋裡(浜裡一戶人家的昵稱)”的石磨上是去磨。“老屋裡”的天井裡有一扇石磨,用手推的。磨好後的糯米粉放入布袋瀝幹水分再晾幹,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所說的水磨糯米粉。再後來,大隊的抽水機埠裡安裝了電動磨粉機,“老屋裡”的石磨就漸漸地退出了曆史舞台。

  晾幹後的糯米粉是放在甏裡儲藏的,這是為了保持粉的幹燥。那時候幾乎家家都有放米的、放粉的甏的。

  記得那時,過了農曆十二月二十,母親就會準備蘿蔔絲團子了。母親會先将儲藏在門背後的圓蘿蔔取出來,拿到河橋頭清洗幹淨,回家後,在竈間的桌子的案闆上切成極細絲。現在我們通常是用刨蘿蔔絲的刨子刨的。切好的蘿蔔絲放入面盆加鹽攪拌,靜等蘿蔔出水。

  在等蘿蔔滗水的時間裡,母親就會揉糯米粉團。在另外一隻面盆裡,放入适量的糯米粉,澆上在竈頭上燒開的水。燒開水的事通常是由我來做的。母親會先用開水揉成一個小粉團,然後再用這個粉團去揉剩餘的粉,如此這樣反複揉粉,直到把面盆裡糯米粉揉成一個光滑軟硬适中的粉團。揉好的粉團上蓋上濕毛巾,防止粉團表面風幹。

  接下來就是調蘿蔔絲餡了。母親會用雙手反複用勁捏去蘿蔔絲的水分,然後加入切好胡蔥花及少許醬油、白糖(過年了會有配置的白糖的)。蘿蔔絲團子的滋味全在胡蔥、醬油等佐料的配制,母親會将它們拿捏得比較均勻。如此做成的蘿蔔絲餡料,就有了蘿蔔胡蔥的清香,香味是絲絲入鼻,饞得我們兄弟幾個口水直流。

  調好了蘿蔔絲餡,接下來就是包團子了。母親左手從糯米粉團上就下一個大小适中的劑子,左手的大拇指嵌入劑子的中心,食指等四個手指握着粉團,轉動劑子,眨眼的工夫一個窩窩頭就做成了。再往窩窩頭口裡放入蘿蔔絲,然後将窩窩頭放在右手虎口處,慢慢地轉圈收口,一個蘿蔔絲團子就成了。

  竈頭上的鐵镬子裡的水已經燒開了。镬子飯架上塗上了菜籽油的粽子葉上團子也一圈一圈碼放好了,把飯架放上镬子,蓋上高镬蓋,開始蒸團子。竈膛裡木柴噼裡啪啦地燒着,通紅通紅的柴火燒得旺旺的。這些柴火,是入冬以來早就準備好的,就是房前屋後那些楊樹苦楝樹修剪下來的樹枝,平時竈頭燒得是稻草。不一會兒,高镬蓋下檐就冒出了白白的水汽,等到水汽朝上飄了,就預示着團子蒸熟了。當然水汽中夾雜的那股蘿蔔與胡蔥特有的清香,早就鑽進了我們的鼻孔。我們兄妹幾個是急不可待地等着母親把镬蓋掀開。

  镬子蓋掀開後,母親将飯架拿離镬子,放在桌子上,然後用蒲扇用力地朝團子扇幾下。刹那間,團子的表面就會變得油光锃亮。而後母親就會分給我們一人一個,以解我們口中的饞蟲。其餘的等放涼後用竹笾小心地收好,因為過年要用的。記得那時的天氣要比現在冷得多,是以糕團之類放個十來天是不會壞的。

  我記得我的大姨夫從我記事起他的眼睛是瞎的,盡管看不見東西,但他口感卻是相當靈敏,隻要他吃到我母親做的蘿蔔絲團子,就咂咂有聲連連點頭,眯起眼睛而贊不絕口:“好吃,好吃。這個味道果然不是一般,不用看,我就知道肯定是小妹(我母親排行最小)做的。”那時,大姨娘家跟我們同住在一個浜裡的。

  ……

  今天老伴做的蘿蔔絲團子,蘿蔔絲裡加入了肉末,加入了蝦米,加入了五香粉……熱乎乎的蘿蔔絲團子,摸着十分滑嫩,輕咬一口,滑潤糯韌,不粘牙。蘿蔔絲香、肉香、面香、油香混雜在一起,在口中久久不散,感覺味道勝過了記憶中的味道。我不由得食指大動而津津回味:“兒時生活恍如昨日,今日味道勝于舊時味道……”

  下午上班,帶上了蘿蔔絲團子,要讓辦公室的同僚也嘗嘗……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請标注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