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曉光
流連在千秋橋上的時候,回眸望,古鎮籠罩在一片春色中。
桃紅柳綠,晚櫻缤紛,泡桐粉紫,隐隐花香裡,更透出一股特有的味道,細細品味才發覺那是古鎮由内而外所迸發出來的獨特氣質。

鄉情散文:古鎮的味道
走在洪橋港曲徑通幽,清雅靜谧的石闆古道上,忽然江南絲竹聲聲入耳,清脆動聽,委婉流暢,時而如泉水叮咚;時而似高山溪流;時而若空谷鳥鳴;時而像清風拂面---透出一種江南民間音樂的風味。雖隻有那方寸之地,不大的戲園子,卻鋪墊出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民俗精華的不斷傳承。
經過花團錦簇的水岸,視線猛地被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臨窗作畫的情景所吸引。陽光那時顯得有些矜持,不願輕易投射光亮,隐隐約約給屋子帶來些許的浪漫,正好給了畫家最佳的創作視覺。隻見他畫筆如有神,不時就将一副《古鎮春色》的油畫,惟妙惟肖地勾勒在畫布上了。我喜歡新場,當然知道古鎮有位叫做潘荷生的油畫家,也許是機緣使得我能在現場一睹這位知名畫家的創作。油畫很素樸,幾朵盛開的泡桐,紫色花花開爛漫,将平靜的駁岸點綴得生機勃勃,加上手擎鮮豔花傘的三、兩位遊人,頓時平面的畫作,似乎流動了起來,給人唯美的享受。
新場古鎮
偶然的機遇,讓我在不經意間體味了古鎮的文化味道,這不是刻意,是由内而發,自然流露,也是古鎮最為吸引遊客的地方,成了古鎮之是以能得以保留和發展的基礎。是以不由想到:一個古鎮假如缺失了文化氣息,那又怎能為世人稱道和青睐呢?
遊曆古鎮,僅僅品味當地人文風俗,風土人情,悠久曆史,也許并未達到此行的最高境界,于是我找了一處古 鎮最為有名新場第一園茶樓,臨窗而坐,品茗訪春,在清茶縷縷淡香裡,在盈盈茶汁淡綠間, .觀夕陽微斜,賞流水潺潺,聽船娘糯糯鄉音,陶醉在古鎮人們悠閑生活的氛圍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夢裡古鎮</h1>
真的很想寫寫關于近在咫尺的水鄉古鎮,隻是無緣真正去賞識她。
網絡上,她的神秘面紗早已揭開,還宛若一位未曾出嫁的農家村姑。我想,她能永遠保持現有的矜持已屬相當不易了!
很早就去過周莊,甪直,朱家角,乃至近邊的召稼樓,唯獨沒能親睹古鎮新場那絕妙風采。古人雲:“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賽蘇州”,新場居然有着如此大的魅力,我想總有着非同一般的地方。
水鄉古鎮看得多了,也就漸漸淡忘了就在身邊,這不曾開發的處女地,然而她始終是自己心中抹不去的向往。
周莊在已故大師陳逸飛的筆下,名揚四方,《雙橋》 成就了她。于是,世界各地的遊者蜂擁而至,使很自然随和,平靜的江南小鎮,突然間變得現實和經濟了。到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滿世界的利益充斥着,古鎮早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古樸,悠遠,帶給人們的不是遠離世俗塵嚣的怡然,而是又到了一處需要解讀的困惑之地;甪直一直是心中的神聖之地,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之墓,就隐匿在那參天大樹環抱中。踏在凹凸不平的石闆小道上,心兒早就飛向那"小橋流水杏花”,古鎮獨有的風韻中了。但濟濟人群,打破了小鎮的沉靜,處處嚷嚷為當地特産而讨價還價聲,絲絲如耳,不甚感慨:怎又是一個'錢'字了得?本想遠離喧嚣的自己,不得已又在現實無情裡翻滾着,心情自然不是很惬意的;夕陽下的朱家角,很浪漫,多了些許平和,這時找一處能讓餘晖照到身上的小茶館小憩,呷上一口沁人心脾的龍井,摟抱一份水鄉的清新,感受一下真正心情上的休息,無疑是件值得留戀的事。然不遠處燈紅酒綠包圍中隆隆刺耳的金屬質感音樂聲,直敲得人完全失去了剛才的好興緻。
曾在哪兒得知,新場這片心中永遠的牽挂和喜愛,似乎也要走同樣的覆轍,心中不由惋惜。可喜的是,至今她還是如出淤泥而不染蓮花般純淨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少了刻意的雕琢,還原着曆史的厚重,我想自己無論如何都是要去的,去感受那無多的靜谧和悠揚。
夢裡真正的古鎮,是用不着細細書寫和刻意改變的,因為那塵封已久的韻味會不由自主地飄散開來,成為人們心中無限的憧憬和向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古鎮懷古</h1>
站在三世兩品坊下,那微微飄來的秋意,顯然把自己融入到那一片古樸中了。
月滾月,年滾年,2021年的古鎮新場依舊還原着曆史的悠遠,中國曆史名鎮意味着什麼?在那悠悠石橋,複古石凳,微長石巷中我尋得了答案!
三世兩品坊
千秋橋,靜靜地躺在原地,身下流淌着不腐的流水。秋風吹拂,微波蕩漾,丹桂飄香,倒影順着波紋緩緩變換着姿态。漸漸那古詩:“千秋橋枕古江浔,望月深宵思不禁。默祝常儀化明鏡,照侬顔色照郎心。”湧上心頭,回眸之處,仿佛伊人還在,借景抒懷,萬般感受,随潺潺波光映入心靈,刻于靈魂,來了便不曾離去。
沿洪橋港往東,經青龍橋,過處清雅靜谧,古樹參天。唯有踏在石闆路上的“哒哒”聲,一下把人拉回到數百年前。河邊古石凳,獨享着寂寞,遙望着老宅,默默地守着這份孤寂。我臨河而坐,感受着古風迎面而來,觀賞着黃葉漫天飄臨,恍惚間,葉有聲、朱國勝似乎來得近前,把酒小橋邊,對影話風韻。此時的我隻是一位聽者,慢慢走入新場無盡的故事裡。
奚家廳往西百米,有一處如“一線天"的小巷,巷長不足五十米,約有三十多米的樣子。巷深潔整,兩邊黛瓦白牆,露有不足半米之縫.隙,懶懶的陽光從那射入,那裡頓.時有了生機,升騰起薄薄的霧氣,将巷子熏騰得五彩斑斓。巷子中仍然是舊時石闆鋪就的路,踩在上面凹凸不平,多了些曆史的味道,少了些現實的浮躁。擡頭望去,有一宅邸的一角凸顯期間,美輪美奂,一步一景,在斜陽下勾勒出古鎮不凡的文化底蘊。
新場的古樸和悠遠,在我心中終于化作一種對曆史的緬懷,情緒當然很是神聖和莊重,然而曲徑通幽處,高樓的身影漸漸逼近,又不得不讓人感到一絲憂慮:若幹年後,我是否還能融進這古色古香中嗎?
但願不是奢望!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請标注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