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洋蔥餅喝羽毛白的時節,又悄然過去了

本文轉自作者 | 張冬方

吃洋蔥餅喝羽毛白的時節,又悄然過去了

洋蔥一年四季都有,葡萄酒随處可見,羽毛白卻不一樣,它隻出現在秋季的一個短暫時段裡,而且每天一個口味,稍縱即逝,就像時光。

初見德國時是個深秋,我和朋友沿着萊茵河自駕,沿途竟然空無一人。我當時的驚詫有點像電影《驚變28天》裡男主角醒來後,獨自置身空空如也的世界時的樣子。慢慢地,我才發現,那不過是德國入秋後的常态。每年的第一場秋雨第一場秋風,忽然間摧毀了世間所有的色彩和光線,天地昏沉一片。人們生活的重心從室外轉入室内,屋子裡的暖氣開得足足的,壁爐裡的火燒得劈裡啪啦的,廚房裡的鍋碗瓢盆成為生活的主題。也正是那個秋天,我吃到了東西合璧的咖喱香腸(Currywurst)。那滿嘴的餘香,讓我果斷放棄了吃素的考慮。若不能大口吃肉,何以熬過德國陰郁的秋冬?和德國人愛吃肉不同,老太太漢娜洛荷和老伴維耶納保持平日吃素、周末吃肉的習慣,他們甚至自律到晚餐隻吃蔬菜沙拉和水果的地步,每天的午餐是他們的正餐。進入秋季,他們的最愛是南瓜湯。南瓜是秋季的時令菜,老太太會挑好最新鮮的南瓜,切小塊,熱鍋下油,入洋蔥,中火,待其成透明色,下南瓜,煎炒至軟,用攪拌機攪碎,入椰汁、大蔥,小火,至南瓜湯“咕嘟咕嘟”冒泡。南瓜肉的滑膩,椰汁的熱帶風味,大蔥的清脆,一碗入肚,渾身舒暢,可謂秋日蕭瑟裡的慰藉。

吃洋蔥餅喝羽毛白的時節,又悄然過去了

而周末家人聚餐時,必定無肉不歡。漢娜洛荷通常會做肉卷(Rouladen)。她會選購牛後腿偏上部位的肉片,肉片上撒鹽、胡椒,抹芥末醬,叮叮咚咚用刀面對肉片一頓拍打。至于肉片裡面包什麼卷什麼,因個人喜好而異。德國人調侃自己對肉的鐘愛時,會拿肉卷做例子:“肉裡面包的還是肉”。漢娜洛荷會在肉片上撒上瘦中夾肥的熏肉丁、洋蔥圈、酸黃瓜條,待肉片如秘笈卷軸般卷起,用小木簽固定,熱鍋,入黃油,下肉卷,煎至微黃,最後将肉卷推進烤箱烤上兩個時辰。香氣慢慢溢出,鑽進了屋子裡的角角落落。除了肉卷,老太太還會配上酸甜味的紫甘藍和軟糯的洋芋丸子(Kartoffelknödel)。這樣一頓高碳水加高脂肪下來,大家拖着沉重的胃,跌進沙發裡,“一蹶不振”。不過,一個時辰後,擺上餐桌的蛋糕和廚房飄來的咖啡香,一定會重新喚醒他們。小孫子盧卡是個例外,他既不愛吃肉也不愛吃蔬菜,但在蛋糕時間,他開始活躍起來,定會吃下好幾塊碎屑蛋糕(Streuselkuchen)。

吃洋蔥餅喝羽毛白的時節,又悄然過去了

夜色早早地降臨,兒子一家心滿意足地拍着肚子,像飽餐後的鳄魚一樣,和老太太老爺子擁抱道别。這就是德國人典型的周日烤肉餐(Sonntagsbraten)。在物質還不豐足的日子,吃肉不是常态。人們在工作日拼命工作,周日則一定要在烤箱裡烤上一大塊肉。漢娜洛荷來自萊茵蘭-普法爾茨的葡萄酒之路一帶。二戰剛剛結束時,全家九口人擠在法占區一個隻有三間屋子的房子裡,樓下是一家肉鋪。在漢娜洛荷的記憶裡,周日時,母親總是讓每個孩子的盤中都有一份裹上幹面包屑後煎好的豬排(Schnitzel),即使隻是那麼一小塊。日子一點一點變好,盤中的豬排也一點一點變大。在漢娜洛荷大概四五歲生日的時候,她收到的禮物是來自樓下肉鋪的豬肉香腸。這樣的生日禮物斷斷續續地重複着,一直到她成年。那是童年時最幸福的美食記憶。兒孫們聽到漢娜洛荷說起這段往事時,已經無法想象。讓兒孫們驚訝的不僅僅有漢娜洛荷的香腸,還有維耶納的巧克力。維耶納出生在北威州的魯爾區,二戰時,這裡是德國軍火重鎮。為了躲避轟炸,七歲的維耶納和家人離開家鄉,來到南方巴伐利亞州鄉下的一家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三年童年時光。戰争結束那年的一天,剛剛一歲的弟弟赫爾穆特朝路過的美國兵喊“軍隊!軍隊!”那位黑人美國兵踩了刹車,朝赫爾穆特張望。小男孩吓得掉頭就跑,并在家門檻上摔了個跟頭,等他再回頭時,美國兵已經從口袋裡掏出了一塊東西,遞給他,說了一句類似于“Hi,boy”的話,就轉身離開了。那天,維耶納第一次嘗到了巧克力的味道。戰争結束後,父親來接他們回魯爾區。當時的農場主人送給了他們35袋洋芋。這個數字,維耶納至今還記得。抵達家鄉的那天,親人們推着二輪推車将洋芋運回家。洋芋總有吃完的時候。有天,母親從外頭回來後,一直抹眼淚發愁:今天還能用什麼來填飽七個孩子的肚子?母親當時說了一句:“上帝的幫助總會在最緊急的時候到來”(Wo die Not am größten ist, ist Gottes Hilfe am nächsten)。絕望中的人往往将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就在那一刻,門鈴響了,郵差送來了一個包裹,不是來自上帝,而是巴伐利亞。裡面有面粉、雞蛋和熏肉。漢娜洛荷和維耶納經曆了戰争期間和戰後的物質匮乏,也經曆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的“經濟奇迹”。1960年,25歲的維耶納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輛汽車,一輛美國車。後來,漢娜洛荷和維耶納相識相愛,維耶納是鋼鐵廠的勞工,漢娜洛荷主要在家照看兩個兒子。兒子們的童年,已經沒有饑餓,沒有憂愁。當吃肉成為常态時,健康和節制成為新的主題,于是,盤子中肉的分量又越來越少了。不過,待兒子們搬離父母家後,周日聚餐吃大肉的傳統被斷斷續續地保留下來,隻是意在聚,而不僅在吃。漢娜洛荷有時還會做一道孫女麗娜最愛的熏肉豆角(Speckbohnen)。三五根半指長的豆角裹上有肥有瘦的熏肉薄片,熱鍋拌入黃油,下洋蔥,待其成透明狀,下熏肉豆角,煎至金黃,即可出鍋。豆角的淡,熏肉的肥,豆角的輕,熏肉的厚,麗娜總會發出“嗯~嗯~”滿足的聲音。在變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人的觀念。十多年來,最喜歡吃熏肉豆角的是那位叫麗娜的小女孩。去年,麗娜在她十三歲生日時向所有人宣布,她決定成為一個男孩,改名為湯姆。信天主教的祖母難以想象和了解,怎麼孫女突然間變成了孫子。她隐隐擔心湯姆會受到排擠,但她尊重他的決定。一年多以來,漢娜洛荷仍然會将孫子錯叫成“麗娜”。不變的是,祖母做的熏肉豆角,仍是孫子的最愛。大概三十多年以來,漢娜洛荷還保留了一個入秋吃洋蔥餅(Zwiebelkuchen)喝羽毛白(Federweißer)的傳統。秋季是收獲洋蔥的季節,同樣也是葡萄熟了的時節。在葡萄酒釀制的過程中,會曆經一道工序:新酒(junger Wein),即沒有完全發酵的酒,介于葡萄酒和葡萄汁之間。因為發酵,漿液并不清澈,是以它收獲了一個浪漫的名字:羽毛白。羽毛白的口味可能更接近葡萄汁,也有可能更接近葡萄酒,取決于新酒所處的發酵階段。在漢娜洛荷看來,完美的羽毛白應當是甜味、酒味和水果味相均衡,彼此惺惺相惜。現今,洋蔥一年四季都有,葡萄酒随處可見,羽毛白卻不一樣,它隻出現在秋季的一個短暫時段裡,而且每天一個口味,稍縱即逝,就像時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