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李亞隆(第九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湖北省攝影家協會顧問)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東延尾部,境内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長陽縣志》記載,清代至民國時期,縣域陸路運輸以人力為主,肩挑背扛,勞動強度極大。新中國成立後,長陽縣政府修建了第一條公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長陽公路建設加快發展,至1985年,全縣建成各類公路1500餘公裡,但“行路難”仍是這裡最突出的問題。

2021年6月,長陽縣資丘鎮水蓮村,這是一條連接配接20餘戶人家的村道,共有20多個拐彎,垂直高度近300米。
脫貧攻堅以來,長陽自治縣委、縣政府堅持交通先行,投資30億元,着力推進一批事關長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公路建設。随着道路通行安全指數的持續提升,全縣蔬菜、柑橘、茶葉、木瓜、藥材等扶貧産業發展壯大,近3萬貧困戶受益。2021年2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長陽縣交通局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0年11月,長陽縣鴨子口鄉劉坪村,村民們幫助覃海清(左一)摘柚子。該村村民至今保留互相換工的傳統,一家有事大家幫忙。
2021年6月,長陽縣資丘鎮楊家橋村五組,海拔1500米的大山裡,幾戶農民收工後看電影《百團大戰》。鎮裡的電影輕騎兵每年都要給他們放電影。
以路為“橋”,天塹變通途。2021年1月,長陽清江特大橋合龍,清江兩岸即将“第一次握手”。2021年春節前,連通長陽與宜昌城區的宜長快速通道基本建成,長陽融入宜昌“半小時經濟圈”。2020年底,長陽150餘個行政村實作村村通客車,同時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11個鄉鎮級農村電商物流服務站實作網點全覆寫。這些農村物流站點通過電商、物流及快遞平台的幹線運輸、線路巡遊等,将農民生産的農副産品銷往四面八方,将農民需要的生活生産物資配送到家。
2020年9月,長陽縣高家堰鎮高家堰村,村民向勇、鄧運桃夫婦指揮裝車。正在起吊的盆景金彈子賣了1萬元,已經裝車的羅漢松賣了2萬元。
2021年7月,長陽縣龍舟坪鎮,公共汽車開通到達闆橋鋪移民安置點。這是為清江移民建立的安置區,共有來自全縣的庫區移民350戶1500人。
2021年3月,長陽縣榔坪鎮,花梓線提檔更新工程施工負責人牛蘭洲在孫家寨險段指揮。該工程共14餘公裡,最大邊坡150米高,開挖量三萬多立方米,施工難度很大。
以路為“橋”,青山變金山。從海拔幾十米的清江河谷,到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路網體系和田間作業道推動七大種植業體系形成。“清江椪柑”等柑橘種植面積達12.5萬畝,年産8萬噸;“長陽茶葉”種植面積達15.5萬畝,茶農總收入3.2億元;“長陽魔芋”種植面積5萬畝,芋農總收入2.8億元;“資丘木瓜”種植面積8.7萬畝,産值5億元;“金福紅栀”建成基地6萬畝,果農總收入3000萬元;“高家堰根藝”發展苗圃5000餘畝,年生産銷售根藝盆景150萬盆,銷售收入15億元以上;高山蔬菜年種植面積50萬畝,蔬菜産值20億元。
2021年7月,長陽縣高家堰鎮流溪村,任德金、王國翠夫婦在農家樂長廊裡掰玉米。長廊旁邊是剛開通的“四好”農村路,這條路将流溪村與向日嶺村連接配接起來,促使附近村民發展出40戶農家樂。
以路為“橋”,鄉村變畫廊。2019年,19公裡的“美麗宜道”方清路建成。以這條路為紐帶,縣鄉全方位推動道路沿線配套設施建設及水生态治理,建成觀賞花壇298個、美麗驿站4個,形成路融于綠、人行于景、路景相融的景觀。沿線的鄭家榜村土家山寨、土地坡村小秦寨、厚豐溪村岩屋、曬谷坪村蝴蝶谷等鄉村旅遊景點迅速崛起。
以路為“橋”,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鄉村振興已初見成效。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31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