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國良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國良
李國良,現任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号,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及科技進步獎10多項。
,時長03:43
“你是一束光,照亮岩洞深處,指引前行方向;你是一把鑽,化未知為有知,彰顯大國氣度。天高地迥破險隧,守正出新克難題!”2019年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的表彰大會上,頒獎詞這樣描述李國良。作為緻力于隧道工程設計30多年的資深專家,他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間、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前,都留下執著前行的足迹,烏鞘嶺隧道、西秦嶺隧道、新關角隧道等西部鐵路隧道都凝結着他的智慧與汗水。
不怕吃苦,築牢基礎
1988年,李國良從蘭州鐵道學院畢業後,來到鐵一院橋隧處工作。從基層見習生做起,他一步一個腳印,打下了深厚的專業基礎。李國良說:“那時候,一天到晚風塵仆仆,雖然辛苦,但學到的知識很紮實。”
設計是工程建設的源頭,打牢基礎十分重要。李國良記得剛上班的那一年,由于争強好勝,正常一個小工點要一周完成施工圖,但他加班加點,兩三天就趕出來了。到驗收時,師傅指出了很多小錯誤,并語重心長地教導他:“設計工作半點馬虎也不成,每一筆、每一畫都要工工整整、仔仔細細。”“從此,我端正了态度,不但凡事認真,有時甚至有點較真,千方百計做到從源頭上把住品質關。”李國良說。
多年來,李國良總是深入項目一線指導解決問題,年平均出差達7個月以上,周圍人用“兢兢業業,勇挑重擔,敬業奉獻,開拓創新”來評價他。從業以來,他先後主持我國首條濕陷性地區的高鐵——鄭西高鐵黃土隧道、首條軟流塑黃土隧道——寶蘭高鐵黃土隧道、首條高原高寒高鐵隧道群——蘭新高鐵隧道群等數十項複雜地質隧道工程設計,擔任烏鞘嶺隧道、西秦嶺隧道、新關角隧道等當時國内特長隧道的設計總工程師;負責拉日鐵路雅魯藏布江峽谷區高岩溫隧道群、西成鐵路極複雜特長隧道群等研究及設計,破解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技術難題,以一流的設計確定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攻堅克險,穿山越嶺
重巒疊嶂,一隧即通。江河阻隔,一穿而過。“天塹”變通途,這就是“隧道人”的使命與價值。
談起自己隧道設計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條隧道,李國良脫口而出:“烏鞘嶺隧道!”作為設計總工程師,李國良主持了這座中國首條超過20公裡長度隧道的設計工作。他針對國内外罕見的F7活動斷層與嶺脊段達1.2米的極嚴重軟岩大變形,研發了控制變形的支護結構體系及變形分級管理基準,并最終獲得了中國鐵道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
“烏鞘嶺隧道的貫通可以說是中國鐵路隧道建設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說。烏鞘嶺隧道将“長隧短打”的設計理念發揮到極緻,大大縮短了工期。
烏鞘嶺隧道全長20.5公裡,沿線地質條件複雜,工程規模巨大,引發了國内外隧道界的關注。施勞工員更是形象地把這裡譽為“地質博物館”。隧道群地處内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會地帶,其地質構造發育、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複雜,且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建設之難,李國良至今記憶猶新。
烏鞘嶺隧道堪稱我國鐵路發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對我國鐵路特長隧道的設計和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烏鞘嶺隧道的建成,徹底打破了影響蘭新鐵路運輸的瓶頸,對發展完善西北路網整體運輸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讓李國良感到壓力最大的一條鐵路是蘭渝鐵路。蘭渝鐵路是當時國内外在建、已建地質條件最複雜的高标準山區鐵路,以桃樹坪、胡麻嶺等隧道為代表的富水粉細砂層隧道被公認為國際罕見的世界性難題。
對這項世界性難題,鐵一院成立了以李國良為牽頭人的工作組,邀請國内外專家多次到現場調研指導,同時組織相關專業技術骨幹與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重點針對第三系砂岩水文地質條件與圍岩穩定性關系、工藝工法等多項關鍵性技術進行專題研究和科研攻關。
李國良(右二)與技術人員一同研究設計方案
通過不斷的試驗和研究,工作組全面掌握了第三系富水粉細砂岩的基本工程特性、圍岩含水率變化與圍岩穩定性的變化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确定了“重降水、密導管、強支護、輔注漿、快挖快支快封閉”的設計原則和施工方案,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設計施工關鍵技術,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蘭渝鐵路建設中還有一隻更大的“攔路虎”,就是木寨嶺隧道。這條隧道重新整理了我國地應力等級極限,是蘭渝鐵路全線唯一動态設計、動态施工的隧道項目。“現在,列車僅用6分鐘就可以穿越的木寨嶺隧道,整整建設了近9年。”李國良說。
據統計,木寨嶺隧道嶺脊地段開挖斷面是普通隧道的2倍,用鋼量是普通隧道的5倍,每米高達10噸,鋼材強度達到極限;而隧道的形狀也從最初的馬蹄形變更為圓形,以便更好地受力,確定隧道結構穩定。技術攻關過程中,李國良和他的團隊探索設計出了三層初支加單層襯砌的“木寨嶺模式”。
在青藏鐵路新關角隧道的修建過程中,李國良針對高寒缺氧、地質條件極其複雜等難題研發的長斜井隔闆風渠通風、高原鐵路特長隧道防災救援及營運通風技術經評審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修建中研究應用的多項創新技術,既解決了建設中的技術難題,又在實踐中培養了人才,使我國特長隧道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和建設管理等方面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
新關角隧道成為青藏鐵路上“可以翻越的天梯”。它的貫通,凝聚了無數鐵路人的汗水,面對世界級的技術難題,李國良用自己的肩膀撐起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夢想。
著書立言,傳道解惑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李國良多年來十分注重發揮傳幫帶作用。他始終緻力于技術傳承與創新,培養和帶動了一批在行業内有影響力的隧道專業中青年專家。這些年,他主編了《鐵路黃土隧道技術規範》《鐵路擠壓性圍岩隧道技術規範》等多個行業規範,獲發明專利10餘項,發表專著及論文2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及科技進步獎10餘項。同時,他還曾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年輕人要有幹事創業的決心和高遠追求。”李國良常常這樣勉勵年輕同志,也一直這樣要求自己。他用腳步丈量鋼鐵動脈,踐行着一名科技工作者奉獻交通強國的初心使命。
李國良(左二)在隧道施工現場
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
李國良将全部心血傾注于
隧道工程設計
栉風沐雨,逢山開路
孜孜求索,不畏險阻
用一座座貫通的隧道
連起了一條條平坦的通途
來源:中國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