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国良:穿越险阻的“隧道人生”

作者:青藏铁路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国良:穿越险阻的“隧道人生”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国良:穿越险阻的“隧道人生”

李国良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国良

李国良,现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及科技进步奖10多项。

,时长03:43

“你是一束光,照亮岩洞深处,指引前行方向;你是一把钻,化未知为有知,彰显大国气度。天高地迥破险隧,守正出新克难题!”2019年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表彰大会上,颁奖词这样描述李国良。作为致力于隧道工程设计30多年的资深专家,他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间、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前,都留下执著前行的足迹,乌鞘岭隧道、西秦岭隧道、新关角隧道等西部铁路隧道都凝结着他的智慧与汗水。

不怕吃苦,筑牢基础

1988年,李国良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后,来到铁一院桥隧处工作。从基层见习生做起,他一步一个脚印,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李国良说:“那时候,一天到晚风尘仆仆,虽然辛苦,但学到的知识很扎实。”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源头,打牢基础十分重要。李国良记得刚上班的那一年,由于争强好胜,正常一个小工点要一周完成施工图,但他加班加点,两三天就赶出来了。到验收时,师傅指出了很多小错误,并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设计工作半点马虎也不成,每一笔、每一画都要工工整整、仔仔细细。”“从此,我端正了态度,不但凡事认真,有时甚至有点较真,千方百计做到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李国良说。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国良:穿越险阻的“隧道人生”

多年来,李国良总是深入项目一线指导解决问题,年平均出差达7个月以上,周围人用“兢兢业业,勇挑重担,敬业奉献,开拓创新”来评价他。从业以来,他先后主持我国首条湿陷性地区的高铁——郑西高铁黄土隧道、首条软流塑黄土隧道——宝兰高铁黄土隧道、首条高原高寒高铁隧道群——兰新高铁隧道群等数十项复杂地质隧道工程设计,担任乌鞘岭隧道、西秦岭隧道、新关角隧道等当时国内特长隧道的设计总工程师;负责拉日铁路雅鲁藏布江峡谷区高岩温隧道群、西成铁路极复杂特长隧道群等研究及设计,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技术难题,以一流的设计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攻坚克险,穿山越岭

重峦叠嶂,一隧即通。江河阻隔,一穿而过。“天堑”变通途,这就是“隧道人”的使命与价值。

谈起自己隧道设计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条隧道,李国良脱口而出:“乌鞘岭隧道!”作为设计总工程师,李国良主持了这座中国首条超过20公里长度隧道的设计工作。他针对国内外罕见的F7活动断层与岭脊段达1.2米的极严重软岩大变形,研发了控制变形的支护结构体系及变形分级管理基准,并最终获得了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乌鞘岭隧道的贯通可以说是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说。乌鞘岭隧道将“长隧短打”的设计理念发挥到极致,大大缩短了工期。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国良:穿越险阻的“隧道人生”

乌鞘岭隧道全长20.5公里,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巨大,引发了国内外隧道界的关注。施工人员更是形象地把这里誉为“地质博物馆”。隧道群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交会地带,其地质构造发育、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建设之难,李国良至今记忆犹新。

乌鞘岭隧道堪称我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对我国铁路特长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乌鞘岭隧道的建成,彻底打破了影响兰新铁路运输的瓶颈,对发展完善西北路网整体运输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让李国良感到压力最大的一条铁路是兰渝铁路。兰渝铁路是当时国内外在建、已建地质条件最复杂的高标准山区铁路,以桃树坪、胡麻岭等隧道为代表的富水粉细砂层隧道被公认为国际罕见的世界性难题。

对这项世界性难题,铁一院成立了以李国良为牵头人的工作组,邀请国内外专家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同时组织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重点针对第三系砂岩水文地质条件与围岩稳定性关系、工艺工法等多项关键性技术进行专题研究和科研攻关。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国良:穿越险阻的“隧道人生”

李国良(右二)与技术人员一同研究设计方案

通过不断的试验和研究,工作组全面掌握了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岩的基本工程特性、围岩含水率变化与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确定了“重降水、密导管、强支护、辅注浆、快挖快支快封闭”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兰渝铁路建设中还有一只更大的“拦路虎”,就是木寨岭隧道。这条隧道刷新了我国地应力等级极限,是兰渝铁路全线唯一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隧道项目。“现在,列车仅用6分钟就可以穿越的木寨岭隧道,整整建设了近9年。”李国良说。

据统计,木寨岭隧道岭脊地段开挖断面是普通隧道的2倍,用钢量是普通隧道的5倍,每米高达10吨,钢材强度达到极限;而隧道的形状也从最初的马蹄形变更为圆形,以便更好地受力,确保隧道结构稳定。技术攻关过程中,李国良和他的团队探索设计出了三层初支加单层衬砌的“木寨岭模式”。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国良:穿越险阻的“隧道人生”

在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的修建过程中,李国良针对高寒缺氧、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等难题研发的长斜井隔板风渠通风、高原铁路特长隧道防灾救援及运营通风技术经评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修建中研究应用的多项创新技术,既解决了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又在实践中培养了人才,使我国特长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新关角隧道成为青藏铁路上“可以翻越的天梯”。它的贯通,凝聚了无数铁路人的汗水,面对世界级的技术难题,李国良用自己的肩膀撑起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梦想。

著书立言,传道解惑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李国良多年来十分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他始终致力于技术传承与创新,培养和带动了一批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隧道专业中青年专家。这些年,他主编了《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技术规范》等多个行业规范,获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专著及论文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及科技进步奖10余项。同时,他还曾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年轻人要有干事创业的决心和高远追求。”李国良常常这样勉励年轻同志,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他用脚步丈量钢铁动脉,践行着一名科技工作者奉献交通强国的初心使命。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李国良:穿越险阻的“隧道人生”

李国良(左二)在隧道施工现场

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李国良将全部心血倾注于

隧道工程设计

栉风沐雨,逢山开路

孜孜求索,不畏险阻

用一座座贯通的隧道

连起了一条条平坦的通途

来源:中国铁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