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作者:京城壹貳事

北京東城的成賢街是北京唯一一條有四個牌坊的街道,從元朝開始,這裡就是莘莘學子苦讀詩書出人頭地的地方。今天我們要去的是孔廟和國子監。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沿着綠樹成蔭的街道走不遠就看到一道紅牆,牆邊立着滿、漢、蒙、藏、回和托忒六種文字書寫的“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标志着這裡的最高等級,要知道下馬碑隻在紫禁城和曆代帝王廟前才有。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孔廟先師門鬥拱昭示着這是一座元代就興建的建築。元代鬥拱稀疏并且巨大。門前是高大的八字琉璃花磚影壁。在曲阜乾隆皇帝曾寫下”萬仞宮牆“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這座影壁象征的正是“夫子之牆數仭。”

進入先師門,兩側就是著名的進士題名碑,從元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一共198通。西側進士碑最後一排靠大成門就是元代遺存的三通進士碑。明代進士碑高大厚重,到了清乾隆還是有皇家氣魄,而光緒時,又矮又薄。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是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他和兄弟劉春堂的名字都在末科進士碑上,當時清政府入不敷出,進士們自己籌錢才立了這塊碑。不過我在碑上隻找到劉春堂和沈鈞儒的名字。東側有禦制建立太學碑,綠色琉璃瓦頂與整個孔廟黃色琉璃瓦頂不同,這是廟内唯一的一座明代禦制碑。西側道光平定回疆告太學碑是道光一生唯一值得訴說的功績。碑南側的柏上桑,已是七百多年曆史。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大成門前是新的孔子像,其實原來這裡有一座孔子雕像,被移到大成殿後面的院子裡。兩塊元代石碑曆經風雨,格外滄桑。那是元至順年間刻立的孔子加号碑和加封四子碑。大成門前有仿周代的10枚石鼓,原物在故宮博物院,是我國鎮國之寶之一。唐時出土,存于陝西鳳翔文廟,北宋時其中一隻“作原石鼓”流失民間,曾被當成磨刀石。《國寶檔案》更是講述抗戰期間石鼓的颠沛流離。石鼓邊上是張照草書韓愈的《石鼓歌》,乾隆皇帝自然也留下禦筆。兩側鐘鼓是祭孔時用的,24支戟是禮制最高等級,是以大成門也叫戟門。大成殿兩側是清代所立石碑,康熙雍正都有。乾隆晚年自稱十全老人,是以可以看到他平定準葛爾、兩金川和青海等的告太學碑。路過的石井是明代的,乾隆賜名硯水湖,石井水曾學生視作聖水,以此井水研墨可以才思泉湧,妙筆生花,高中狀元。大成殿下是著名的觸奸柏。傳說有一年嚴嵩代嘉靖皇帝祭拜孔子,在樹下被樹枝掃下烏紗帽,好似古樹能辨忠奸。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孔廟的主殿是大成殿,黃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頂,垂脊上九獸,三交六碗棱花窗,金龍和玺彩繪。這是與紫禁城太和殿一個級别的建築。殿外是康熙禦筆“萬世師表”。殿内懸挂清朝曆代皇帝書寫的匾額。乾隆的是“與天地參”,意思是孔子的學識品德至高無上。宣統的是“中和位育”,意思是中庸之道以達到和諧。有意思的是中間高懸的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手書“道洽大同”,意思是遵循儒家思想可以創造一個理想的世界。末代狀元劉春霖在哈爾濱文廟留下一塊相同文字的匾額,黎大總統應該是直接借用過來。大殿内擺放着祭孔時用的各種樂器和儀仗。地上有個樂器叫敔(yu),伏虎狀,背上有20多塊木片。當祭祀禮樂結束時,用籈(zhen,竹管髹漆)橫刮敔背上的木片三次,樂曲結束。敔在很多幾百的地方可以見到。這裡不隻是孔子,還有顔回等人的牌位。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大成殿西側是十三經室。莫言先生在2015年為展室題字引來一場風波,原因是在孔廟這麼有文化底蘊的地方,“乾隆石經”匾額題字居然是從左往右寫的。孔廟官方最後不得不将匾額摘下。今天看到,匾額已重新制作,變成古人的書寫方式。莫言先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在孔廟的确可以留下印記。乾隆石經是康熙年間蔣衡手書,曆時 十二年将四書五經等共十三部詩書抄寫。乾隆命王傑、劉墉等考訂,将六十三萬字刻在一百八十九塊石碑上,拓印後還将副本賞賜給大臣。如果仔細看,會發現碑上有《左傳》《禮記》加數字,那是刊印時的頁碼編号。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出乾隆石經室就進入國子監。這是古代左廟右學的規制。國子監相當于國家最高學府,稱太學或國學。國子監始建于元二十四年(1287),因為明代監學合一有了這個名字。國子監與中國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密不可分,是培養和考核選拔官員的官辦學校,明清以來,以儒家經典教育學生,以八股選拔人才。大貪官和珅就是國子監培養出來的。

太學門前有兩塊石碑,一是《明五朝上谕碑》,一是清順治《曉示生員卧碑》。明代的上谕碑是著名的白話碑,上面有明洪武皇帝對國子監提出的嚴格要求。仔細看文字上有“養豬養牛磨面洗麥做醋磨豆腐豆粉......做賊的割了腳筋......管束不嚴,打一百團棍,如不死仍發雲南......”朱元璋看來文化水準不高,但谕旨簡單明了。作學生要守規矩,做老師也要小心腦袋。彜倫堂邊上有個繩愆廳,就是用來打闆子處罰的,像是縣太爺的公堂,學生先生隻要犯錯,一并懲戒。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過太學門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牌樓,1900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館牌樓就是以此為藍本。牌樓下有隻獨占鳌頭的鳌昂首仿佛在看着牌樓上面的“圜橋教澤”和“學海節觀”題字。乾隆在辟雍講學,辟雍為重檐四角攢尖頂,鎏金寶頂,黃琉璃瓦,金龍和玺彩繪。殿内無柱,四面通透,龍椅金碧輝煌。辟雍處在圜形水池中央,形似玉璧,又以橋相連,臣子以水為界,最多時聽皇帝講學的多達三千多人。其實臨雍講學主講一般是國子監祭酒或是滿漢大學士,皇帝出題并在最後作點評。講學内容由傳胪官高聲傳遞。這樣看來臨雍講學更像是一種儀式,展現皇帝對學問的重視。辟雍建于乾隆年間,之前的講學是在辟雍後面的彜倫堂。堂前是監生點名上大課的地方。現在立着一座孔子像。露台上還有日晷。東西六堂才是教室,監生學制六年,有月考季考。每月有兩天假,14天都在背四書五經。不過每月發三鬥米。十分之一的學生來自琉球和北韓,是以彜倫堂後是琉球館,就是留學生分部,據記載他們也有參加科舉考試。其他的學生居住在成賢街兩邊的平房。八股到了晚清日益束縛國人思想,光緒深惡痛絕,終于親征後宣布廢除。盡管如此,這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後來還被西方學了去。國子監展廳開放了,詳細介紹了科舉考試的由來和對中國千年來的影響。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紫禁城内金水河像是一張弓,河上的五座橋代表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午門是除了皇後大婚皇帝獨有,唯獨殿試高中的三甲可以從這個門走出,代表皇帝治理四方。孔廟和國子監正是在紫禁城之外皇帝治理天下的影子,尊孔尚儒,培養選拔人才,讓皇權更加穩固,讓國家更加繁盛。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
在孔廟和國子監找進士碑上沈鈞儒的名字,說說莫言題字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