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美國傳來了格力電器認罪的消息!
美國當地時間10月29日,美國司法部宣布,格力和美國司法部達成延遲起訴協定(DPA),就其在2012-2013年在美國銷售加濕器故意隐瞞加濕器的缺陷一事,達成延期起訴協定,格力電器有限公司(Gree)及其在香港和美國的子公司就針對他們的刑事指控同意和解并支付9100萬美元罰款。
原意是:“一家中國家電制造商及其兩家子公司已經同意解決刑事指控,因為他們沒有通知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他們出售給美國消費者的數百萬台除濕機存在缺陷并可能起火。這些決議是根據《消費品安全法》(CPSA)提起的首次企業刑事執法行動。”

這事兒也不複雜,根據延緩起訴協定中的内容,就是格力在美國銷售的加濕器,被發現能引起着火之後,格力美國、格力香港和格力珠海總部的人經過讨論之後,為了不影響格力加濕器的銷售額,和延緩影響格力産品的聲譽,格力決定把産品缺陷一事兒告知美國監管機構和召回往後推遲6-9個月。這個故意不報産品缺陷的事兒,在美國的消費者産品安全法案下面是聯邦刑事重罪。
從DPA所附的事實中,可以看到,在一個對于商業機構重要的法律風險發生後,一個公司如果不能迅速的做出在風險控制上對公司最好的商業決定,将會帶來何等嚴重的後果。而在格力的整個決策過程中,公司的法律部和外部律師的角色是缺位的,或者至少在DPA中是沒有揭示的。
格力的這個商業帶來了巨大的法律風險,決定引發了美國政府對其的刑事追責,經過冗長的司法大戰,最終格力還是認罪,和美達成延期起訴協定,同意支付總計9100萬美元的賠償。其中包括3900萬美元的貨款的沒收,和5200萬美元的罰款。
而且這個延期起訴協定看起來并不是一個100%幹淨地解決了所有責任的協定,這個DPA僅僅解決了美國消費者産品安全條例下面的責任問題。格力未來仍然可能面臨其他機構的起訴和定罪。
另外,有意思的是,盡管格力對其在2012-2103年的商業決定進行了認罪,但是格力美國當時的兩個高管,Chief Executive Officer 和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并沒有認罪,那兩個高管将在2022年在美國法院受審。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寫《美國陷阱》那本書的作者。好多事兒,現在也不能寫得太明白,格局正好就行。就記住一點,為了機構的事兒,做了犯法的事兒,到時候是有可能會被放棄的。
這個事兒已經發生了這麼久,格力和美帝也在法庭上幹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認罪認罰這個事兒,也說明了在全球經營的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還是很大的,也再一次說明了商業決策者對于商業行為的法律風險的意識、公司律師需要在重大商業決策、重大問題、重大風險上進行把關的重要性。
在DPA中看到了董大姐的簽名。當然,這個事兒對于格力來說,也是個好事兒,至少是解決了一個大的問題,然後也對其産品生産安全等是個促進。不過,這個教訓也可算深刻了,加濕器估計也賣不了什麼錢,這個延遲報告産品缺陷和召回的商業決定,從法律角度上,是狠不Make Sense的,尤其在美帝這樣的國家。
不禁讓人質疑,這是故意?僥幸心理?投機取巧?但是已經對格力品牌美譽度的嚴重打擊。
去年這個時間,一篇題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的碩士學位論文,因研究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自戀"而火遍網絡。據了解,該論文為浙江工商大學會計專業研究所學生陳舒心的碩士學位論文,送出日期為2020年1月,指導老師為謝詩蕾。
論文稱,自戀CEO對企業的業績也會産生一定影響。在本案例中,董明珠在格力電器發展初期成功帶領其在空調行業中站穩腳跟,成為龍頭老大。然而,在格力電器進入穩定發展的成熟期後,由于董明珠自戀人格的影響(偏好高風險和固執己見),緻使其多元化業務發展受到阻礙。
論文稱,CEO自戀行為的表現包括渴望支配性權力、采取冒險決策和固執己見。格力電器 CEO 董明珠的種種言行舉止,都十分強烈地表現出自戀人格的特性。
論文用四大名額衡量了董明珠的自戀程度,研究發現,董明珠個人報道數量占格力官網釋出新聞總數的33.22%;接受采訪和發表演講時使用第一人稱的頻率高達 70.31%;在微網誌釋出自身形象照片占所有圖檔的比率為 32.33%;與第二大高管薪酬差異比率為 1.74。
此外,董明珠的上述資料均高于美的集團 CEO 方洪波和海爾集團 CEO 張瑞敏(未披露除外)的資料。作者認為,“ 董明珠相較于其他兩位同行業 CEO,其自戀程度比較高。”
論文表示,格力電器發展的初期,董明珠憑借其過人的銷售能力以及大膽創新的決策能力,帶領格力電器從競争激烈的空調市場中脫穎而出。
“當時的格力電器還隻是一家隻能做空調組裝的小企業,年産量在 2 萬台左右。在加入格力電器兩年後,董明珠在安徽的銷售額突破 1600萬元,占格力電器整個銷售額的八分之一。1993 年,她在格力電器的銷售額創造了當時銷售的神話。”
論文表示,在董明珠成為格力一把手後,又加重了其自戀傾向,而這突出表現為,格力電器董事會成了董明珠的“一言堂”,董事會權力嚴重失衡。作為大股東的珠海市國資委在董事會漸漸喪失了話語權。
論文指出,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導緻格力電器産生内部人控制,對格力電器的業績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導緻公司多元化受阻。
小北認為:董小姐許多投資失敗是客觀事實,但把這些歸結為自戀至少是證據不足,隻能确定為搞個人崇拜,但這是不是因為自戀不一定,這年頭為了統治和營銷,許多企業家把自己化身為宗教式的人物,吸引消費者粉絲!
就在10月27日,格力交出了一份稍顯無力的三季報。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實作營業收入1381億元,同比增長9.73%;實作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6.44億元,同比增長14.21%。這一增速比半年報明顯下滑,原因就是被三季度單季拖累。
第三季度格力營業收入470億元,同比下滑15%,淨利潤61.88億元,同比下滑15.66%。
用夢回2017形容格力再合适不過,格力前三季度156億元的淨利潤水準直接回到了2017年同期,而37元附近的股價水準,也回到了2017年。
目前格力電器股價較今年一月末的最高點62元/股下跌接近40%,市值蒸發超1500億元。
格力真的不行了嗎?現在的處境是價值陷阱還是價值窪地?這要取決于看待格力的護城河和應對困境的能力。
格力最終走向如何,負面纏身的董小姐會不會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