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是第八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主題為"促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南昌野生動物保護局會同南昌灣管理局農業農林辦,開展"世界野生動物日"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公衆對新釋出的《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的認識,鞏固野生動物禁食成果。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江西省西北偏北,地處渭江江、富河尾、鄱陽湖畔,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态環境多樣,許多野生動物在這裡生活和繁殖。
據統計,全市主要動物共有56種。南昌市現已記錄兩栖爬行動物34種,屬于2項4項15節:兩栖綱1節5節11種,爬行動物3種10種23種;其中,食蟲眼2種,有翅手2種,兔眼1種1節,齧齒動物眼2種8種,食肉眼3種6種,偶蹄1種,鲸目動物1種1種;有542種昆蟲。
20201年2月5日,國家林業草原局、農鄉部釋出了新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重點名錄》,其中野生動物全部儲存了476種(類),新增野生動物517種(類),最終新增野生動物988種。其中,686個(類)由林業草原部門管理,302個(類)由漁業部門管理。
根據國家林草原局和農鄉部公告(2021年第3号)所附《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資訊,結合江西省第二次陸基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鄱陽湖區水鳥同步調查結果, 曆時22年,調查結果分别對江西省有184種野生陸生脊椎動物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從原來的20種增加到4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從原來的68種增加到140種, 與原榜單相比,江西省在國家層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增加了24種(含水生1種),其中國家三大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晉升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分别為東方白鹳、藍頭鴨、藍冠雜鹋、黑喙鷗、勺喙蛞蝓和黃胸6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提升到國家級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穿山甲、大貓、小貓、蜻蜓、金貓、白枕鶴、五顔六色的蜻蜓、白頭白鹳、黑臉蟋蟀、黃喙白鹳、海南蛞蝓、小綠腳,有18種卷曲的羽毛、秃鹫、黑雕、 草原雕刻、長江江豚(水生)等。
在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等級中,藍冠噪聲是江西省獨有的,東方白鹳、藍頭鴨、白枕鶴、穿山甲、卷毛、長江江豚等物種在江西省總人口中占比最大,新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京岡脊蛇是江西省獨有的, 蜻蜓、蜻蜓等物種占江西省總種群的比重。
藍冠噪音:
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之一,藍冠噪聲,在江西省隻有大約200個來源。藍冠噪聲是一種山雀形眉毛噪聲屬,以前稱為黃色喉嚨噪聲。江西豫園和雲南四毛都記錄了藍冠噪聲,其分布區域非常狹窄,很少見。目前,已知的分布範圍僅在江西豫園,野生種群約200隻。2007年,藍冠噪音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國際野生鳥類紅皮書,是一種極度瀕危物種。2021年2月5日被列入國家野生動物優先保護級别。
1919年9月,一位法國牧師在豫園獲得了三個藍冠噪音标本,并将它們送到上海徐家彙自然博物館。博物館館長Pai Yongnian将其中兩個标本送給法國,并儲存在巴黎國家自然博物館。但在1923年之後的77年裡,豫源沒有發現藍冠噪聲的記錄,1956年以後也沒有記錄或野外觀測。
1993年,英國鳥類保護協會的一名成員在香港的鳥市意外地發現了黃色的喉嚨噪音,其中夾雜着中國大陸的眉毛。一封國際信函證明,黃喉噪音來自江西省。為了尋找幸存的同伴,1997年在豫園發起了一項國際資助的調查。2000年5月14日,豫園縣林業局從業人員在秋口鎮河西軍營森林自然保護區進行調研,突然聽到幾聲從森林裡傳來從未聽過鳥兒的聲音,于是用雙筒望遠鏡發現,意外地發現一群鮮黃色的鳥兒在喉嚨裡活躍在森林裡, 粗略統計,有30多個。專家證明,這是鳥類研究專家在煞費苦心尋找藍冠噪音。有一段時間,這一發現震驚了全球自然科學界。
為了保護藍冠噪聲的關鍵物種,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将藍冠噪聲保護區的建設納入了中國小型珍稀物種保護基金項目。多年來,豫園一直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的理念,創造了193個自然生态型、珍稀動物型、節水型自然保護型。2015年,豫源縣制定頒布了《豫園縣藍冠噪聲保護管理辦法》,從促進種群繁育層面進一步明确了種群管理主體責任,建立了目标管理、技術支援、财政保障等管理機制。2016年,星江流域部分濕地生态系統及其分叉支流,以及周邊灘塗和部分山地森林,被授予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這是藍冠噪聲的重要栖息地。同時,加強日常巡邏,控制觀鳥者進入藍冠噪音栖息地,減少人為幹擾,淨化栖息地環境。藍冠噪聲隻滋生在綠山綠水源之間,但哪裡的冬天還是個謎,從重新發現至今的人口還是200左右,源頭的保護措施非常到位,防護手段不斷創新,但藍冠噪聲的數量并沒有明顯增加, 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謎團。
綠頭鴨:
綠頭鴨(被稱為Aythya baer)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物種,隻有不到1000種。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嚴重風險(CR)。2000年8月1日,它被列入三種陸地野生動物名單。2021年2月5日被列入國家野生動物優先保護級别。每年有40%的綠頭鴨在江西過冬。餘幹縣沙湖、九江賽城湖、九江東湖等外湖都是綠頭鴨種群較為集中的,冬季共有400多隻,得到了妥善保護,吸引了來自天南北部的科研人員和觀鳥者。
綠頭鴨是鴨屬的一種鳥類。雄鴨身體圓潤,頭部較大,頭頸部黑色,有綠色光澤,眼睛白色,上半身黑褐色,下背部和肩部混有棕色蠕蟲狀斑紋,腹部白色,胸部栗色。雌性鴨毛是純棕色的。體重一般為500-730克,體長42-73厘米,有的雌鴨比雄鴨體長。它們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東南亞、北美部分地區和澳洲南部,在中國也分布廣泛,夏季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和河北東北部,冬季,它們遷徙到雲南、湖北、江西等地居住。
長江江豚:
長江豚(簡稱: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長江流域的兩種淡水鲸目動物之一,是長江水生生态系統的訓示性物種,也是長江生态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名額。2月5日由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更新為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僅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和洞庭湖、鄱陽湖地區,其中近50%的長江豚生活在鄱陽湖地區。為了保護這一物種,江西省通過魚類增殖和釋放、打擊非法捕撈、建立資訊平台、建立激勵制度、禁止鄱陽湖區捕撈、保護長江和鄱陽湖生态、改善江豚生存環境、幫助建設長江經濟帶"生态長江"等措施,加強對江豚的保護。據調查,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隻,其中幹溪流約445隻,洞庭湖約110隻,鄱陽湖457隻。鄱陽湖區野生動物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井岡嶺蛇:
井岡嶺蛇(又名荊棘蛇)是蛇形蛇屬的爬行動物,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物種。分布在江西等地,其标本采集自路邊和瓦礫下。隻在江西省井岡山的大井村發現。小蛇,長355-460毫米。頭部長度橢圓形,頸部差別不明顯,眼睛等,瞳孔圓。上唇鱗片6(3-2-1),第一小,逐漸向後增加;第六個是最大的,等于或大于前五個之和。沒有臉頰鱗片,沒有前鱗片;2個刻度和3(4)個片,2個前刻度都放入刻度中;鼻鱗和吻鱗溝比鼻鱗和吻鱗溝長得多。背鱗小而窄,針形,23-23-23線,最外側的線大而光滑,其餘明顯棱柱形。女性164人,男性156人;1刻度;尾巴向下鱗片一排,雌性51塊,雄性64塊。機身為藍黑相間,隻有後緣的腹部鱗片顔色淺,全身閃爍着金屬光澤。該物種于2021年2月5日被列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農業農村部釋出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生物名錄》。
穿山甲:
穿山甲(名稱:Manis pentadactyla):是一種鱗片狀穿山甲哺乳動物。頭部長42-92厘米,尾巴長28-35厘米,重量2-7公斤;尾巴上還有9-10塊垂直鱗片。鱗片被曬黑,老年動物的鱗片邊緣為橙褐色或灰褐色,尚未有角的年輕動物的鱗片為黃色。吻細長。大腦很大,呈圓錐形。有一雙小眼睛,身材窄,全身有鱗片,四肢粗短,尾巴扁平長,略微向後擡起。體重和長度因人而異。舌頭很長,沒有牙齒。耳朵發育不全。腳有5個腳趾和強壯的爪子;前爪很長,特别是中間的第三爪,後爪較短。整個身體就像一塊瓷磚。
栖息在潮濕的丘陵,山麓和平原地區。快樂熱,可以爬樹。可以在土壤中挖2-4米深,直徑20-30厘米的孔。巢穴的末端直徑約為2米。吃白蟻,螞蟻,蜜蜂或其他長舌頭的昆蟲。它位于不丹,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2020年6月5日,為進一步加強對穿山甲的保護,中國将穿山甲更新為國家野生動物優先保護第一級。
近年來,穿山甲的好消息在全國各地持續不斷,值得歡迎,保護工作已開始取得成果。2020年,國家穿山甲資源調查組在江西省調查穿山甲野生資源時,在1.5平方公裡範圍内發現了100多個穿山甲新舊洞穴,密度非常高,還拍攝了1例活體。這表明這可能是中國最集中的地區和重要的栖息地之一。近年來,江西北部、中部和東部以及南部地區發現了17例穿山甲。
白枕鶴:
白枕鶴(以其名字:Grus vipio而聞名)在形狀上與紅冠鶴相似,比紅冠鶴略小,比白頭鶴大。上半身為石闆灰色。尾羽為深灰色,末端有寬闊的黑色交叉條紋。進食時,主要随餐而行,或先用草打開表層土壤,再吃埋在種子和根部埋在下面,邊走邊吃。該鳥是一種稀有的籠中觀賞鳥,主要繁殖于黑龍江、吉林等省份或更北面的廣大地區,冬季部分遷徙到江蘇、安徽、江西等省份的濕地過冬。總人口3000-4000人。2021年2月5日,白枕鶴更新為國家級野生動物保護優先。每年,50%的白枕鶴在鄱陽湖區過冬。2021年鄱陽湖周邊水鳥同步調查中記錄?隻。
東方白垩紀:
東方白鹳(名稱:Ciconia boyciana)屬于大型涉禽,身體健康。在長江下遊和該地區南部越冬。2000年8月1日,被列入國家林業局釋出的《陸生野生動物三大名錄》。2021年2月5日,該物種更新為國家層面的野生動物保護重點。全球人口3000餘隻,每年80%的東部白鹳在鄱陽湖地區冬季,2021年鄱陽湖周邊水鳥同步調查記錄了2854隻東部白鹳。自2007年6月鄱陽湖區第一座高壓塔出現以來,3巢13隻東方白鹳開始成功繁殖,至今鄱陽湖區東部白鹳的繁殖種群不斷擴大,無論是東部白鹳冬季種群還是繁殖種群,都已成為江西一張美麗的生态名片。
鴻雁:
Honser(被稱為Anser Cygnoides)是一種大型水禽,體長約90厘米,體重2.8-5公斤。嘴黑,淺灰褐色體色,頭到後頸深棕褐色,前頸近白色。距離在頭頂和後部看起來是黑色的,前脖子幾乎是白色的,黑白是鮮明的,對比度很強。它主要栖息在開闊的平原和平原草原上的湖泊,池塘,河流,沼澤及其周邊地區。吃各種草本植物的葉子、芽,包括陸生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也吃少量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性群體,通常是成群的活動,特别是在遷徙季節,經常整合數十個,數百個甚至數千個大群體。分布于中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從歐比河、托博爾河向東,一直至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島和草間島;2021年2月5日,宏宇從國家"三有"更新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上有15萬次緻敬,其中60%每年在鄱陽湖區過冬。2021年1月10日,在紅禹湖記錄了鄱陽湖周邊水鳥同步調查。(劉春圖檔)
(王健,中國日報江西區記者)
來源:中國 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