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文/炒米視角

洪武3年(1370年)是朱元璋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年份。他根據在他心目中各位功臣們過往的功勞,按功受勳。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朱元璋授李善長号“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南韓公,年祿4000石,子孫世襲;封劉基誠意伯,秩300石;連李善長的零頭都不到。

這其實就說明了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長的功勞比劉基劉伯溫要大得多。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李善長真的就是朱元璋的蕭何,朱元璋的大管家,朱元璋打仗時,吃喝拉撒、調兵遣将、政策制度、錢糧賦稅,特别是明初三大遷徙,衛所建設管理,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李善長可謂功不可沒。

的确劉基在民間傳說中,非常厲害。民間廣泛流傳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但劉伯溫實際上最大的優勢在于“懂天文”。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朱元璋自己不缺乏睿智;而且在朱元璋的衆多謀士中,也不缺乏聰明人。但是劉基有着别人無法比拟的優勢,那就是他懂“天文”,而這個在元末明初的意義可是非同小可。因為“懂天文”不但可以準确地利用天氣預報幫朱元璋制定更準确的決策外,“天文星相”在古代還代表着“天意”,至少外朱元璋手下的很多大頭兵門是非常吃這一套的。

在朱元璋的關鍵轉折點裡,當朱元璋在某些決斷時變成掌握真理的少數人時,朱元璋會發現原來還有一個人也屬于少數人,那就是劉基劉伯溫。那麼劉基得作用堪比張良。但是對于朱元璋而言,張良并不等于劉基,因為他有很多張良,比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國策”,就出自于朱升。但是朱升年紀大了,也比較低調,是以早早歸隐了。

劉基的确在大明建國前期功勞不小。但是劉基在朱元璋心目中有一個最大的黑點,一直讓朱元璋耿耿于懷,是以始終隻是個謀士,碰不到軍權。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這個黑點就是,劉伯溫一直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并且外韓林兒被圍困的時候,讓朱元璋作壁上觀,不要前去營救,坐等别人鏟除韓林兒。

這事情從一個謀士角度來看,沒有問題,有利于朱元璋勢力擺脫束縛發展壯大;而且事實上也是如此,朱元璋把韓林兒救回來,元至正2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韓林兒傳回應天府得時候,才發現問題麻煩了。自己這是要請個祖宗回來,自己打自己臉。于是路過瓜州,韓林兒沉入江中被淹死,這筆賬不管是不是朱元璋的意思,都算在了朱元璋陰險狡詐的頭上。

但是朱元璋看問題的角度則和别人不一樣,那就是劉基讓我這樣對待故主;哪一天他投靠了新主,還有我的活路嗎?這就是個千古悖論。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而當明朝開國的時候,李善長順利當上了丞相。負責主持國務,權力之大。讓朱元璋總擔心自己遲早被李善長架空,朱元璋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能讓他倆搞一塊去,一定要給他們倆制造沖突。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于是明初的朝局就是中書省和禦史台在一直鬥來鬥去。中書省有權有錢,禦史台就是一幫窮書生,地位低下沒權沒勢。不過朱元璋給禦史台權力,讓他們負責監察百官。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但是兩人都是聰明人,都早早主動離開朝局,自己離開了,身後卻都深埋棋子互鬥,都以為安全了,結果誰都沒逃掉。劉基隻是丢了條命,而李善長都76歲,退休10幾年了,最終還是禍及了其妻女弟侄70餘人。

這是所謂在朱元璋心裡,被他偏愛過的角色,越是功勞越大,下場也就越慘。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為何混了個公爵,而劉伯溫隻是個伯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