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36位為大明建立功勳的元老獲封。6人獲封公爵,李善長就為其一,進爵南韓公。
可惜即便貴如“功臣之首”的李善長,七十七歲仍遭滿門抄斬,哪怕有免死金牌,又有何用!不過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帝王恨!大明開國功臣善終的有幾人?

朱元璋與開國功臣
都說自古紅顔多薄命,其實縱觀中國古代曆史,曆代的開國功臣更是“我命不由我”,全看“帝王心”。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三年後,大封功臣,三十六位開國元勳獲得爵位,其中得最高“公爵”爵位者有六人,其中李善長封“南韓公”,居首(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子孫可世襲。
朱元璋曾譽李善長為“蕭何”,冊封诏書上講李善長跟随自己多年,在軍隊物資管理等方面貢獻很大,理應加封。對李善長可謂十分認可和賞識。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贈與其“丹書鐵劵”,若獲罪可免李善長二死,其子一死。真的是這樣嗎?後面我們會說到。
這樣看起來,明建立後,李善長的開局是順利之極。之前他的人生是怎麼樣的,我們也來了解一下。
李善長
李善長,生于1314年,濠州定遠(今安徽滁州鳳陽縣)人。按照現在的說法,他出生的年份很好,有“一生一世”的寓意,但當時元代已處于末期,社會動蕩不安。
李善長和那些成名之人一樣從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喜愛讀書,聰穎異常,有謀有略。據說他還擁有超強的預事能力,其實放到現在就是比較有遠見和前瞻性。或許是他預見了朱元璋能“成事”,是以當朱元璋平定滁州時,李善長抓住時機投靠了朱元璋。
朱元璋也聽聞過李善長的聲名和才學,問李善長天下何時能平定,李善長以劉邦為例,認為隻要朱元璋能效法漢高祖,霸業不久可成。
朱元璋
李善長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戰,主要管理“後勤”事務。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足有序的物資供應是擷取戰争勝利的重要保證。是以朱元璋對其非常信任,也讓他參與了很多軍務的決策。
朱元璋登基後,李善長就獲封宣國公,任左丞相(古時以左為大)統領百官。洪武三年,更進一步,進封“南韓公”,可謂一人之上萬人下,地位顯赫。
人的性格與命運息息相關,李善長看似外表敦厚,實則善妒,且待人刻薄。同為開國功臣的劉基(劉伯溫),隻因與他在法令上持不同意見,便被其羞辱。之後劉基便告老還鄉。其他一些大臣如李飲冰、楊希聖等也因得罪他被罷免。這也導緻太祖對他的反感。
洪武四年,李善長以生病為由傳回家鄉濠州。病愈後傳回京都。洪武九年,其子李祺娶臨安公主為妻,李家地位重回顯赫。
後“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及其相關人等被殺。而反觀李善長,他曾提攜過胡惟庸,且其弟李存義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但李善長并未受波及。其後有人向太祖告發李氏父子是胡惟庸一黨,或許是因念及舊情,亦或是“丹書鐵劵”的作用,朱元璋并未處置。
胡惟庸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七十七歲,他的侄子丁斌因與胡惟庸案有牽連被抓,後供出了李善長父子。胡惟庸曾親自勸說李善長與他一起謀反,李善長僅以自己年紀大,不參與,你們好自為之由勸解,未舉報。之前受到他打壓的大臣紛紛彈劾,就連他身邊的仆人也競相告密。
丹書鐵券
更不巧的是,當時有人觀星象說朝廷會有災禍發生,而原因在大臣。天時地利人和,李善長全沒有了,就連可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劵”也沒了用,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長一族處死。僅驸馬李祺一家幸免,但被放逐。
李善長死後一年,有一位名叫王國用的大臣“勇敢”上書太祖,為李善長“喊冤”、抱不平。
奏折大體意思如下:李善長作為開國元老,位至高位,兒子又娶公主,說他圖謀不軌完全沒道理嘛。李善長對陛下忠心耿耿,陛下怎能因為區區天象之說就殺害開國功臣呢,這多令人寒心。李善長已死,陛下英明,相信定會以此為教訓。
看到奏折後,太祖皇帝并沒有生氣也沒責怪王國用,這說明了什麼?但直到明末,南明皇帝朱由崧才給李善長恢複了名譽,并追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