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對濫食野生動物的突出問題以及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的巨大隐患,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而如今,我國已正式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了。其實,早在400多年前,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中将野味分為“鱗、獸、鳥(水禽)、蟲”四大類,以此告誡大家勿食野味,以免自己染上疾病,避免瘟疫的傳播。除此之外,李時珍在30歲時還幫家鄉湖北預防和應對瘟疫。

與瘟疫的較量
湖北蕲春,古稱蕲州,宋元以來名醫輩出,醫藥著作豐富多彩,亦是撰寫了我國古代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的明代著名中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當地曆來就流傳“指草皆為藥,路人皆懂醫”,留下“人往聖鄉朝醫聖,藥到蕲州方見奇”之說。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亦是蕲州名醫,著有《醫學八脈注》等多種醫藥書籍。李時珍自幼勤奮攻讀,思維靈活。公元1531年,他14歲便考取了秀才。在幼年的學習生涯中,他對醫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覺地把所讀經史子集等書籍中與醫學有關的内容摘錄出來,在讀書中已注意到了醫學與多學科的關系。公元1540年,他23歲時,在第三次鄉試失敗後,便棄仕從醫。為了掌握更多的醫藥學理論知識,當好一名濟世救人的醫生,他更是博覽群書,遍讀古今經史百家書籍。《白茅堂集》中說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窺”。《薪州志》中也說他:“刻意讀書,十年不出戶阙,上自墳典,下及子史百家,罔不該治”。
大約到了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的夏季,四川、湖南、湖北相繼下起了瓢潑大雨,連日不停。長江水位驟升,倒灌入蕲河,大片田地被淹沒,房屋被沖塌,許多人流離失所,饑困交迫。大水退後,又逢氣候炎熱,天空的熱氣,地上的濕氣,濕熱交蒸,傳染病很快流行,來勢兇猛,得病而死去的人不計其數。李時珍見到此種情景,真是悲天憫人。心想:“自己學醫是為治病救人,現今有這麼多人得病,我豈能袖手旁觀。”于是與父親商議,要過父親的藥箱,走出家門救治病人。
△影視劇《大明醫聖李時珍》中,李時珍在為疫區人民煎藥。
△影視劇《大明醫聖李時珍》中,李時珍在給疫區災民喂藥。
在這之前,李時珍隻是在父親身旁相随,李言聞雖然知道他的醫術不差,但總是不放心,不讓他單獨為病人診治。現在李時珍是單獨行醫,診治疾病特别仔細,絲毫不敢大意。由于他根底紮實,又經過醫術高明的李言聞指點,許多病人經他治療後很快痊愈。他親自給災民們煎藥,教人們怎麼預防和對付小的疾病及至大的瘟疫。也正是這次與瘟疫的較量中,李時珍成就了他一代醫聖的地位。
瘟疫是由于一些強烈緻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而史書記載中的瘟疫大多又是環境衛生問題引起的,于是人們的起居健康問題自然是不容忽視的民生大事,起居養生也就成了中醫防病治病的重要關注點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不少關于瘟疫的對症中草藥藥方。提到居住健康,最有意思的要算《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的一劑偏方,其中寫道:“馬廄蓄母猴,可避瘟疫”。意思是說,如果在馬廄裡放上猴子,就可避免馬發生瘟疫。顯然,李時珍關注的不僅僅隻是人類起居健康,而是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的居住健康。
李時珍認為,醫生不僅要講醫道,還要教人防病之道,他開創的蒸氣消毒法預防瘟疫、冰塊外敷降溫等防病治病之道在世間廣為流傳,推動了中醫藥健康文化在百姓大衆中的傳播。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有毒“野味”
作為一名有作為的醫家,如何将自己的特色診療技術、醫療經驗傳承給後人,立言是其最好的途徑。李時珍一生著作頗豐,除了《本草綱目》外,還整理、編輯、撰寫了包括《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三焦客難》《命門考》《五髒圖論》《瀕湖醫案》《天愧論》《脈學四言舉要便讀》《李瀕湖氏時珍脈詩》《痘科》等11種醫學著作。遺憾的是,除了《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著作還留存現世,其他的著作基本上都已亡佚。
李時珍的扛鼎之作《本草綱目》,以宋朝《證類本草》為藍本,曆時27年,稿凡三易。全書分52卷,約190萬字。載藥1892種,附藥方11096首,附藥物圖1109幅。彙集整理曆代本草藥物1518種,新增藥物374種;彙集整理曆代藥方2936首,新增藥方8160首。新增藥物、藥方是曆代本草較多的。
而時下我們關注的,關于對于野生動物肉類中含有大量病毒,食用容易染上疾病這件事,李時珍早就在《本草綱目》中有了明确的記載。例如:“諸鳥有毒”,“凡鳥自死目不閉,自死足不伸,白鳥玄首,玄鳥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異形異色,皆不可食,食之殺人”;鱗鯉(穿山甲):“性味鹹、寒,有毒,其肉甘、澀,味酸,食後慢性腹瀉,繼而驚風狂熱”;孔雀肉味鹹、涼、有小毒,人食其肉者,自後服藥必“不效”;鴛鴦雖然好看,但跟孔雀一樣“肉味鹹、涼、有小毒”,更可怕是食後頭疼、可以變成終生疾病;野馬“肉味辛、苦、冷、有毒”,多吃會“生瘡患痢”等。
如今的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和追求虛榮的心理,完全不顧及前人的警告。
其實,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願人們擯棄吃野味的陋習,讓禁食野味成為全民道德自覺!(讀者報用戶端記者 何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