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江中,生于1962年,甘肅甘谷人。1978年參加工作,國家一級演員、導演,從事秦腔表演、導演、教授。行當主工:靠把須生,紅淨,架子花臉。現為秦腔甘肅派藝術研究傳承創新基地傳承專家、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客座教授及藝術委員會專家、陝西省書畫研究院副院長、西安交通大學戲劇學院特聘教授、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曾任:蘭州市秦劇團業務副科長兼演員隊長,業務科長;
蘭州戲曲劇院副院長;蘭州大劇院藝術決策委員會副主任。
受聘擔任甘肅廣電文藝中心《大戲台》藝術顧問、戲曲知識客座教授,陝西省鹹陽市演藝公司人民劇團藝術總監。
主要著作有《中國秦腔臉譜》、《陝甘老藝人口述秦腔曲目孤本輯錄》、《秦腔知識講座》等。
張江中先生出品的著作
曾在《當代戲劇》《甘肅藝苑》《甘肅文藝》《大秦腔》等刊物發表《導演的職能》、《漫談陝甘秦腔臉譜》、《絕不可忽視戲曲程式》、《“西秦國”與“西秦腔”有淵源嗎?》等專業論文。
曾執導過數本秦腔傳統劇、新編曆史劇和現代戲。
代表劇目:《出五關》《徐策跑城》《寇準背靴》《斬顔良》《走麥城》《艾謙傳信》《闖宮抱鬥》《出棠邑》《太和城》《臨潼山》《萬卷書》《過玄關》等。
CCTV-11頻道《名段欣賞》欄目曾播出作者主演的《徐策跑城》《太和城》《走麥城》等經典片段。
《出五關》劇中扮演關羽
《徐策跑城》劇中扮演徐策
《五雷碗》劇中扮演孫武
榮獲獎項:
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個人優秀表演獎;
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導演二等獎、服裝設計一等獎;
中國戲曲紅梅荟萃折子戲大獎賽表演金獎;
甘肅省首屆戲曲演員生角大賽表演一等獎;
甘肅省首屆紅梅荟萃青年演員大獎賽表演一等獎;
中國青少年戲曲紅梅荟萃甘肅選拔賽表演一等獎;
甘肅省“視野杯”中青年演員大賽一等獎;
第二屆甘肅省“紅梅杯”青年演員大獎賽導演一等獎;
張江中導演劇目組與國務院原副總理耿瑩、蘭州軍區原副司令陳秀中将等上司合影
筆者了解張江中先生的大名是從2012年收藏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秦腔手繪臉譜撲克收藏作品集》(全套共12付共648個臉譜)開始。當時據策劃這套作品集的甘肅集郵家、甘肅撲克收藏俱樂部名譽主席張衛東(甘谷人)介紹,主要收集的臉譜以秦腔耿派創始人耿忠義(1848—1947,甘谷人)、嶽中華(1898—1954)創作的“耿家臉譜”和秦腔藝術專家、國家一級演員、導演張江中先生(甘谷人)繪制的秦腔臉譜。
《秦腔手繪臉譜撲克收藏作品集》
當時就一直仰慕老鄉張江中先生,但一直無緣結識。直到過了近十年的今年,為了做一部《秦腔臉譜撲克展集》,突想要聯系張江中先生,幾經周折才從《圖說甘谷》創辦人李春先生打問到他的聯系方式。取得聯系後欣喜若狂,終于與崇拜多年的著名的秦腔傳承人張江中先生相識。
張江中先生
張江中先生是位博采衆長、一專多能的優秀秦腔演員和導演,他技藝精湛,勤奮好學,并具有深厚的戲曲理論基礎,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大獎。在辛勤耕耘于舞台、艱苦求藝的同時,他更是一位專心并執著于秦腔臉譜藝術收集、整理、研究的有心人。三十多年來,他利用各種機會和閑暇時間奔波于秦隴大地,拜名師,訪名家,認真挖掘搜集各類秦腔臉譜,并利用自幼練就的繪畫功底,憑對秦腔臉譜執著的精神,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2011年2月編撰完成出版了《中國秦腔臉譜》自已的第一部精品著作。
秦腔是中國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是梆子戲的鼻祖,在西部地區流傳甚久,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群衆基礎。數百年來,秦腔藝術一直是西部人民滿足審美需求、宣洩情感、陶冶情操、寄托人生理想的重要形式。長期以來,“吼秦腔”一直是黃土高原上一道獨特奇異的風景,許多西部老百姓也正是在秦腔藝術的熏陶中,塑造并形成了特有的氣質和禀賦。從某種意義上講,秦腔堪稱西部文化的一個标志,更是西部群眾性格的集中展現,其中所凝聚的粗犷、陽剛、雄渾、深沉的西部之美,更是令人永世難忘,無限遐想。
選自《秦腔手繪臉譜撲克收藏作品集》
臉譜藝術是中國戲曲藝術園地的一朵奇葩,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其中,以秦腔臉譜最具代表性。受秦腔這一劇種整體風格的影響,秦腔臉譜在遵從戲曲臉譜藝術基本規律和規範的同時,在許多地方又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現着西部戲曲藝術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哲思。張江中先生編撰的《中國秦腔臉譜》,收集和挖掘了大量的秦腔臉譜圖錄,其中多系陝甘兩地秦腔花臉名家平日演出時所繪和他本人的部分創作,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就數量和内容而言,堪稱秦腔臉譜大全,其出版必将為秦腔藝術的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料,必将為傳承古老的秦腔藝術,保護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揮巨大的作用。
張江中先生介紹到,由于自幼喜愛美術,擅長繪畫,也因專業和行當的特性,從事秦腔表演和導演工作三十多年,在不斷積累、收藏、傳承和創作的基礎上,編撰了《中國秦腔臉譜》一書。本書共收集了陝西東路、中路、西路、南路及甘肅隴南、隴東、隴中、蘭州“耿”派等共計九路不同風格的秦腔臉譜608幅,還收集了近年各省市秦腔界七旬以上著名花臉前輩的彩裝劇照,并撰寫了論述秦腔臉譜的文字。所收臉譜按曆史年代、劇名排列,各路風格的譜式按劇名編排一處,并注有人物朝代和戲名。
選自《中國秦腔臉譜》
秦腔曆史悠久,事迹繁雜。形成于明代中葉(明武宗正德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成為中國四大聲腔“西梆”之一。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四川金堂人著名秦腔魁首男旦粉戲“野狐教主”魏長生(綽号魏三)率衆弟子進京演出,一時轟動京城,進而在京城拉開了長達二百多年的雅部昆曲和花部地方戲(秦腔)争妍鬥奇的“花雅之争”,秦腔一度被推上了“劇壇盟主”的尊位,進而對平劇的形成産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秦腔的劇目、闆式(西皮流水)以及臉譜、化裝等。
魏長生劇作畫像
秦腔臉譜是一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嚴格遵循化裝程式。臉譜的構造和顔色的搭配,使觀衆一目了然,進而增強了娛樂性和觀賞性。
《中國秦腔臉譜》的供稿人劉茂森、米新洪、黃新閩、張希元、李映東、蒲子英、耿玉民、王忠彥、王自治、胡正友、左福成、王鎮江、陳啟民、闫仲勳、韓聲韻、王新奎、何峰等均是陝甘秦腔界花臉行的代表人物和各地資深的前輩藝人。
張江中先生與甘肅省甘谷縣秦劇團團長王永進
張江中先生與甘肅天水原鴻盛社著名老藝人蒲子英
張江中先生與天水市秦劇團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米新洪
張江中先生與著名花臉表演藝術家孟廣祿
張江中先生與中國劇協主席、平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
《中國秦腔臉譜》的出版,得到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裝豔玲先生,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裘”派傳人孟廣祿先生等的大力支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陝西省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陳彥先生等為該書揮毫題詞;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改琴女士為本書題寫書名;秦腔界著名表演藝術家胡正友、貧宗翰等前輩也賜書勉勵;甘肅省文聯秘書長王登渤同志為本書撰寫了序言,并給予高度的贊譽。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贠宗翰題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著名秦腔花臉表演藝術家的胡正友題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改琴題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陝西省戲劇家協會主席、 中國劇協理事陳彥題
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 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題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裴豔玲題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題
戲曲臉譜的淵源,據史料記載,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樂舞節目就有了“假面歌舞”。《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大面出于北齊,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常着面具以對敵”。史料還記載:臉譜系唐代樂舞大面所戴的面具和參軍戲副淨的塗面逐漸演變而來。
由于秦腔發源地域的不同,秦腔臉譜也異彩紛呈,風格各異。在陝西分為東路風格(以渭南地區為中心)、中路風格(以西安為中心)、西路風格(以寶雞地區為中心)、南路風格(以漢中地區為中心);在甘肅也形成了四路風格,即隴東風格(以平涼、慶陽為中心)、隴南風格(以天水為中心)、隴中風格(以定西為中心),及蘭州“耿”派等。秦腔劇目浩瀚,曾有“唐三千,漢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之口訣。據中國秦腔博物館(蘭州館)的統計:秦腔劇目現共有3200多出(不包括皮影和木偶戲劇目),相當部分的劇目已失傳,無從考證。
秦腔臉譜是舞台化裝的特殊手段,他能标志出戲曲舞台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齡等,并具有輔助表演、誇張人物的功效,可以分善惡、辯忠奸,美化舞台人物,增強觀衆的審美觀。秦腔臉譜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早以升華為民俗美術作品,雅俗共賞。
編者王小軍收到的張江中先生三部著作和贈送的畫作
編者簡介:王小軍(甘肅甘谷)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撲克牌收藏委員會會員、全國撲克紙品委員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甘肅省收藏協會紅色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甘肅撲克收藏俱樂部主席、蘭州博藝撲克沙龍資深顧問、中國傑出撲克收藏家、中國優秀撲克收藏館甘肅方圓撲克收藏館館長、甘肅省紅藏會紅色文化博物館館長、第十屆中國撲克收藏文化博覽會主席。
(注:文章節選自《中國秦腔臉譜》甘肅省文聯秘書長王登渤寫的序言和張江中先生寫的前言)